手繪電影海報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市場,電影,海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08 15:12
鍾文略/攝
余晴峰/文
破票房紀錄的港產片一部接一部,這一年多我們彷如重回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市場暢旺,曾經支持電影產業的手繪海報卻一去不返,這門宣傳手藝曾塑造了香港的街頭風貌,現今卻只能殘存於我們的記憶之中,成為「話當年」的重要一環。
打從電影誕生之初,手繪海報已伴隨左右。1895 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舉行人類史上首趟電影公映,播放包括《工廠大門》、《水澆園丁》等10 部短片。當時放映場大門便貼有藝術家布里斯波(Henri Brispot)繪畫的宣傳海報。
手繪電影海報隨電影流傳至香港。當時宣傳渠道不多,除了在報刊登廣告,主要靠手繪海報,喜劇泰斗許冠文的形容很傳神:「幾秒鐘之內,你的海報不能吸引觀眾買票往裡走,就玩完了!」香港影業盛行時,片量大,海報需求亦多。當時的製作流程趕急,據海報師阮大勇說,他構思海報時大多未曾看過樣片,翻翻劇照便決定構圖。又因香港地少人多,「枱是用來食飯」,故他總是以鐵片及磁石把畫布固定在大門,站着畫。另一位海報師黃金指畫室狹窄,他晚間都睡在廣告板上,「廣告板被送走後,我不得不睡在地上;戲院換畫時,廣告板送回來,我又把它作為睡牀。」
電影手繪海報在80年代陷入衰退,主因是電腦繪畫與噴畫技術日趨成熟,取代了舊手藝。此外,香港影業受電視劇、荷里活大片等多方面挑戰,產量日減,大型戲院亦逐一拆卸,再沒多少空間讓手繪海報發揮。諷刺在於正是消亡之後,大眾才意識手繪海報的可貴,許冠文之子許思維拍攝紀錄片《海報師:阮大勇的插畫藝術》,與父親商量,他說:「父親(許冠文)之前覺得這個職業沒什麼特別的,人人都會畫。我跟他說,他們有17部電影都是阮老師畫的,出了11個票房冠軍,他有所改觀。」電影推出後,「畫畫佬」正名為「海報師」,奈何「海報師」已幾乎絕種了。
順帶一提,本欄目的攝影師鍾文略亦曾為海報師,畫了不少海報。他改以攝影為生後,拍攝電影海報的次數,遠較其他街頭攝影師多,可能是出於對曾經的本行之喜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