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年╱圖文
阳春三月,又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展覽在香港藝術館拉開帷幕,為我們呈現20世紀抽象藝術大師米羅的大型回顧展覽。這個展覽以《米羅的詩想日常》為題,引領香港觀眾走入米羅充滿詩意的世界。
胡安‧米羅(Joan Miro,1893-1983)是20世紀享負盛名的一位西班牙藝術家,他與畢加索、達利合稱「西班牙現代藝術三傑」。他在漫長的藝術創作生涯中,一直熱衷於將日常生活及尋常物品進行奇妙的發揮,通過造型演繹出非凡的詩情畫意。
今次展覽的94件(套)作品,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紡織品、石版畫、海報和有關他的影像資料,跨越他從早期至晚年的創作生涯。其中逾8成展品是首次登陸亞洲,11件更是首次外借展出。這些作品可以讓觀眾領悟米羅如何化平凡為不凡,用非凡的創意綻放令人驚奇的趣味。
走進香港藝術館二樓的專題展廳,馬上就被米羅奇才橫溢的作品吸引住。在他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時常出現太陽、月亮、星星、小鳥、女人……但並不是簡單模仿真實,而是幻變成簡潔的變形元素,把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物件化成詩意的符號,看起來讓人着迷。
繪畫是詩意的旅程
米羅於1893年出生於加泰羅尼亞的巴塞隆那,父親是一位金匠和鐘錶匠。米羅14歲時進入藝術學院學習,早年接觸過許多前衛藝術家如梵高、馬蒂斯、畢加索等人的作品。
米羅20多歲就開辦個人展覽。其後米羅到了巴黎,在那裡,米羅受梵高與塞尚啟發,也嘗試過野獸派、立體派、達達派的表現手法。
1920年代,米羅在巴黎認識了超現實主義團體的畫家。他們改變了米羅對藝術的概念,不僅讓他打破西方繪畫與詩歌的區分,也讓他質疑繪畫本身的定義。米羅認為,繪畫不應以模仿為目的,而應以抽象的視覺符號,化作詩意的表達,這揭示了米羅反傳統繪畫的主張。之後,他逐步形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在藝術生涯裡,米羅熱衷於借助日常生活物品為創作媒介,並發掘它們內在的詩情畫意。他把大自然及生活日常幻化為詩意的符號,從不起眼的物品中找到具詩意的特質。在藝術表現上,超現實主義成為米羅的主線,並且發揮到極致。難怪《超現實主義宣言》的作者布勒東(André Breton)如此評價米羅:「米羅在所有人當中,是最超現實的一個」。
米羅是一個把藝術詩化的大師,他說:「我認為詩歌與繪畫兩者沒有分別。」對他來說,藝術就是不斷掙扎,嘗試越過邊界,挖掘靈魂深處的感受。
米羅早期的作品都有明顯的抽象風格,例如《繪畫》(1933年)。中性的標題反映米羅以繪畫作為宣言—— 繪畫本身已是藝術的體現,同時開放裡面的意義,讓觀者自行解讀作品。他借用生活中各種物件拼合構圖,轉化成神似的造型,讓人去想象、去再創造。
米羅顛覆了傳統藝術創作的規條,酷愛使用不尋常的載體和材料進行創作。木材、硬紙板、砂紙、黃銅板等各種物料,都可能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他根據不同材料的質感塑造形狀,營造張力,在青銅雕塑作品中將毫不相關的物件結合起來,產生視覺衝擊,也構成他獨特的視覺語言。
最富童趣的超現實藝術家
在本質上,米羅一直保持充滿童真的敏感眼光。
米羅從小就非常熱愛大自然,父親對於天文的興趣,也影響到米羅。米羅對藝術之美很敏銳,他喜愛繪畫女人、小鳥、太陽、月亮、星星等,卻又不滿足於如實描繪,於是自創符號及童話般的色塊構成畫面。
米羅的作品常利用幾何形態與星體的符號,寄意自己對世界的解讀與情感。他的藝術似乎很抽象與曖昧。但有趣的是,米羅的思想其實坦蕩鮮明,他的作品色調鮮艷,筆觸活潑跳脫的,讓人感到充滿活力。簡單來說,他是讓自己徹底放空、彷彿讓靈魂信馬由韁,想到甚麼就畫甚麼,不加任何判斷與限制。
米羅要畫出如此富幻想色彩的作品,就要動用到自己精神的兩個部分:以自動書寫(automaticwri t i n g)或自動繪畫(automaticdr awing)的方式,探索無意識領域中的意象。米羅曾嘗試從半清醒半入夢的狀態之中,捕捉這模糊界線中意象,再畫到作品中去。在得到意象之後,米羅再發揮畫家的技藝,有意識地鋪排畫面,使各種意象繪製成畫。
米羅有如在無意識的海洋暢游,打撈出一幅幅充滿趣味、宛如兒童畫的大師之作。他亦善於使用色彩絢麗的幾何圖形和簡單線條創作,為公眾帶來即使兒童也能感受的視覺享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