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政府调节逆效应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调节,逆效应,规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1 21:40
在厉以宁老师对中国经济学发展作出的众多贡献当中,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提出的非均衡概念处于核心位置。在《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这部著作当中,厉老师开创性地把非均衡概念引入对我国转型经济的分析,并形成了关于中国转型经济的新理论和新思想。
在这部著作中,厉以宁老师花费大量篇幅讨论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他首先肯定了非均衡条件下政府调节的必要性,并且指出,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并列的,而应该同时覆盖全社会,“共同作用于现实经济”。
在非均衡条件下,政府调节的目标是减少市场中的扭曲,但是,厉老师特别强调,政府调节可能会产生逆效应,即放大而不是缩小经济中的扭曲。他具体分析了非均衡条件下出现商品供给或需求短缺时政府调节可能产生的逆效应。
尽管这些分析是以双轨制经济为背景的,但它们的结论也可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来参考,其中一些真知灼见对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比如,当谈到政府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抑制需求的时候,厉老师认为:“至少就投资的角度来看,效果是不好的。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应有的运行机制,再加上资金供给是有限的,所以企业不一定会因利息率的上升而减少对投资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在需求被抑制的情况下,高额的利率把供给也抑制了,这与政府希望弥补供给缺口的愿望相左。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货币的传导机制不畅,导致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的堆积。
厉老师的分析早已告诉我们,其原因是微观主体缺乏自负盈亏的动力。今天,国企仍然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而地方政府又加入大规模举债的行列,两者对资金的成本都极其不敏感,政府如果想通过提高利率的办法抑制投资的扩张就变得非常艰难。
厉老师对政府调节的逆效应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政府的宏观调控领域,但是,他所展现的思想可以推广到其他形式的政府调节,包括政府的市场规制和产业政策。
在规制领域,政府近年来花大气推行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和风险防范,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度的把握方面却出现了问题,导致民企成为去杠杆最大的受害者。尽管中央反复强调要增加民企融资,降低民企融资成本,但现实情况是,去杠杆导致民企融资数量下降,融资成本上升。
这完全符合厉老师所定义的政府调节的逆效应,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对我国经济的高杠杆进行细致的分析,也没有对市场进行压力测试,从而没有把握好去杠杆和防风险的度。在产业政策领域,政府的一些补贴政策事与愿违,造成资源浪费。新能源汽车补贴就是一个例子:补贴不仅造成新能源汽车领域严重过剩,而且催生了大量的骗补案件。
按照厉老师的思想,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政府调节的问题,而是如何实施政府调节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是把政府调节可能产生的逆效应纳入决策考量。
厉老师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和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宏大而详尽的框架,其内容非一篇回顾文章所能容纳。厉老师治学严谨,以学术的视角观察中国经济,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他的学术研究不逐名、不逐利,只为学术的进步和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他是几代中国经济学者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