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高中英语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能力,提升,培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26 11:44
文/ 朱华英 范 红
摘要:情境创设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及其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关键词:情境创设;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在高中教学阶段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进一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英语语言及其运用的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格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为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帮助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综合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学会学习,加深对多元世界的认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深刻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是为学生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吸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也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学习高中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为他们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为活跃而活跃,为讨论而讨论,情景设计上缺乏实用性、交际性、真实性等,有些活动甚至偏离了主题。这些所谓的活动、讨论知识摆设而已,没有真正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培养能力、体验成功、激发动机和兴趣实践的活动。
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教师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也帮助学生实现知行统一的有效学习方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着力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取得了些许实践经验,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与培养能力
一堂成功的教学课,不仅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要在问题的设置上下功夫。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这个“魂”,也就是抓住课堂教学内涵这个“本”教师通过感性材料做铺垫,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类比,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思考和体验,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RJ Book 1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Nelson Mandela和Elias之后,笔者提出如下问题:Why was Nelson Mandela chosen as the example of a modern great man?由于有了课文这个载体,加上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为学生的讨论做好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讨论非常活跃,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位学生发言说:Nelson Mandela was chosen as the example of a modern great man because of his fight for fairness in South Africa and his far-sighted and generous ideas to those white people who were against him. His idea on how to resolve conflict can be found in the teachings of Gandhi, which he put into practice. After many years’ hard struggle he helped his people get the same rights as white people in his country.
从学生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利弊中做出了选择,辩证的思考了曼德拉为自由奋斗不屈精神,客观地阐述了曼德拉的斗争精髓,有理有据。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笔者觉得,教师不仅要精心创设好教学情境,同时,教师的设问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层次性提问,一方面保护了广大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提问的广度和深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与体验新知
生活情境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性,能够打开学生已有的生活库,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强化学生体验,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笔者注意到,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参与和体验的欲望。
众所周知,学生比较喜欢灵活多变的课堂活动形式。所以,笔者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总是考虑到形式的变化。例如,RJ Book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前,笔者就利用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Some of you think we should donate the treasures to the government while others hold the view that they should keep it by themselves. If you were one of the finders, how should you deal with this problem?在活动前,根据学生建议,将学生分成两组,支持组合反对组。再将大组分成若干小小组,开展小组活动,讨论与整理各方观点。
在双方各自酝酿好观点的基础上,笔者引入下一环节:Now we have discussed how we should deal with this problem. Here we will hold an informal class debate. First I’d like to invite one as the chairperson.话音刚落,有一学生自告奋勇走上讲台。通过chairperson的一番陈述,学生不仅能阐述他们支持或反对的理由,同时也能较好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使得双方的论辩异常激烈,高潮迭起。在辩论结束阶段,举手表决了优胜小组和最佳辩手,作为本次活动的最终评价。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当然也指出了一些错误和不足。然后对此次辩论作了总结,指出了开展小组辩论的一些须知:
★There must be a question with two possible answers.
★There must be a chairperson.
★There must be two sides in the class—“for” or “against” the question.
★Each side takes turn to debate and gives reasons for their opinion.
★At the end there should be a class vote.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通过活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且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教师的评价和总结,学生对于今后开展类似的辩论活动就会有的放矢。这类交往互动活动,既盘活了知识储备,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创设探究情境,升华欲望与内化迁移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教学呈现一种开放式的结构,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笔者在语法教学中,经常采用呈现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RJ Book 6 Unit 1中,为了If虚拟语气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笔者预设学生可能会用到的句式,事先打在幻灯上将其展示出来,分小组讨论其潜在规律,发现这些语句的特点和规则。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now, I would buy a flat near the West Lake. If the school buildings had been built much more firmly, there would not have been destroyed in the earthquake.
If I were to become president of America in 2050, I would develop a better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基于教学活动的层层铺垫,此时让学生探究if虚拟语气的规则已经不再是难题。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笔者注意到,在随后的练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语言的准确性。
又如,为了切实减轻教师的批改压力,笔者尝试改革写作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批改作文。每次活动,落实好活动组长,由组长牵头组织好4-5人小组,对本组内学生作文以探究性评价的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可选词汇、短语、句型,及时修改方案。笔者观察,通过探究式小组学习,学生的主体意识有了增强,主动地参与写作分析与信息反馈。在分析问题时,主动吸取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给其他同学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创设合作情境,体验成功与张扬个性
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什么层面上参与其中,直接影响到认知结果。在开展合作学习时,要有适当的教学铺垫,教师对活动的要求要简单明了,对活动内容、形式设计,活动目的定位都要准确,小组成员分工要具体、合理。同时,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去,目的是要保证全员参与以及话语质量,不至于造成小组活动成为摆设、走过场或放任自流。在完成小组活动后,不仅要进行组内成员的互评,还要根据各组表现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互评,真正起到合作学习,人人参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例如,在教学RJ Book 8 Unit 2 Cloning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情境要求学生6人一组开展讨论:What might b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cloning technology?由于有了课文的铺垫,各小组组长很快将小组成员分工做好了落实:a leader, a reporter, a note-taker, an agitator and all are listeners and idea-presenters.从小组活动的热烈程度,笔者感觉,小组成员之间的话轮换是充裕的,成员参与是积极的,语言输出是有效的。教师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是小组活动的聆听者,帮助者,也是小组活动情况的监控者。
在汇报阶段,各小组汇报员陈述了克隆技术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懂得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有小组这样描述了他们的观点:
We think cloning will do bad to our human beings. As we know, the present cloning technology has not been well developed; maybe some evil leaders may want to make use of it to clone themselves like Bin Laden. In addition, there are some moral objections to cloning human being. Further more, because of immature technology, we may produce some monsters like the Green Giant.
笔者认为,虽然只是个人代替小组进行陈述,然而从话语输出质量来看,这些观点很显然是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的结果,而且还和全班同学进行了分享。我们开展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不管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在互动与帮助中实现御用能力的提高。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机制的介入,都保证了互动活动的有效性,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
结束语
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兴趣、年龄特点等合理、有效的情境。在遵循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同时,不仅要预设相应的情境任务,也要创造性的生成情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生的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实现教学的深层次渗透和学生的有效参与。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运用情境的虚拟创设来激发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研究”(编号:20PTYB05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徐瑞.新课程下的学生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2]刘松.“话题·虚拟”外语教学法的构想与实践[M].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7).
[3]蔡银保.情境创设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疯狂英语,2017.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第一中学 33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