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实践与文化传承:香袋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探索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美学实践,文化,传承
  • 发布时间:2024-12-14 15:33

  ■ 丁美霞

  在全面素质教育改革之下,高中美术教学力求多元化,促进学生美育发展,通过丰富的取材和灵活的选用,能够更有效地丰富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兴趣。香袋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以独特的选材用料、精美的传统造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香袋艺术本身就是装饰审美的集中载体,是古人展示技艺、传达情感、装饰耍玩的重要渠道。通过香袋艺术对高中生开展美育更有利于多样化取材,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类型,包括织绣、绘染、书法、编结、雕刻、剪纸等一系列的传统民族工艺,促进学生加深兴趣,体会古人的生活,艺术与民族情绪在这个过程当中迸发出对美的追求,从而加深了对美的理解。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创新。通过这种方式,教育不仅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此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艺术视野。这种结合不仅是一种表面的融合,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艺术实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桥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艺术技能和文化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同时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寻找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更全面地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在艺术领域取得成就,还能在文化理解和人文关怀方面获得深刻的洞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中国香袋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的学情分析

  1.1 应用形式较为单一、取材较窄

  中国传统香袋实际上融合了非常多的文化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展示文化的载体,不仅仅具备审美价值,也具备相当强烈的实用价值。但是当前一些美术课堂选择的香袋大多数是造型优美、刺绣精致、花样繁复,导致学生认为香袋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没有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理解。实际上香袋当中刺绣的花纹很多都来自中草药或者是民间技艺、传统花草,是古人对于生活美好的一种期待与向往。学生仅仅是从浅层次对香袋当中的刺绣、材质搭配进行理解,实际上并不会产生浓烈的兴趣,这也就造成这种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对学生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兴趣偏低,难以在课后持续学习。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也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些美术教师可能过于注重学生的技巧训练,而忽视了美术的创作与表现性质。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将美术课程视为一种应试科目,而不是一门帮助他们发展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学科。

  1.2 缺乏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往往是渐进性的。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注重即时反馈和现场效果,这造成很多学生在课堂当中还没有形成充分的感受,就已经开始进入了教学评价阶段。香袋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本身是复杂的文化内容的集合,学生在学习制作香袋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触觉、味觉、听觉、视觉方面的复合感受,但是很难通过问答、考试的方式进行展现,这就造成教师认为教学没有效果、学生的感受过程被中断,学生陷入没有成就感的学习当中,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高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普遍面临着长时间的学习和应试。美术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本应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内容和课程目标,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考试导向较为明显,导致美术教育缺乏基础支撑。学生在高中阶段面临着大量的学业负担,尤其是文理科目的学习要求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应试科目上,而美术课程往往被边缘化,被视为“附加值”较低的课程。由于高考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家长倾向于重视应试成绩而忽视了艺术素养的培养。这导致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资源投入上相对薄弱,学生在学习美术方面缺乏足够的机会和资源。

  2 香袋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1 香袋范本的选择

  香袋也叫“香荷包”“香囊”,制作形式主要分为抽绳式样和封口式样。在古代社会,香袋主要被宫廷和民间富裕家庭使用,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档次较高,具备较强的审美价值。抽绳香袋的制作通常采用双面技法,配以精美的刺绣,内部填充物主要是混入香料粉末的碎布或者是棉絮,甚至还有一些香袋内部没有任何填充,只是用作装饰。目前有记载的香袋主要分为风琴褶造型以及工字褶造型,还有一些香袋是碎褶造型。

  现有的文物级别香袋,通常制作工艺精美,款式比较复杂,刺绣图样也是清代城市当中的流行款式。例如清朝同治年间香袋,褶皱展开约为1cm,间距整齐划一,抽紧之后正中有一道痕迹,主要是象征人们传统审美当中的刚直中正的文化审美。大多数的香袋大小都在12cm×8cm左右,褶皱的数量主要是15个/18个,大小不出手心,方便携带。左右往往各结一对结子,有的还穿有玉石珠子,配有流苏装饰。这一类的香袋主要是男子佩戴为主,搭配朝服、吉服、常服、便服等服饰。

  相比较于抽绳香袋,工字褶香袋是一种简化的形式,通常会有一个窗口,有两根抽绳,结子的长度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封口香袋也是香袋当中范围最广、样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刺绣品种,大多数的香袋,普通百姓也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一般来说这样的香袋刺绣的面积较小,多数挂有吊绳和较长的垂穗,表面装饰有吉祥如意的纹样,可在结婚、祝寿等场合当中使用,寄托着人们的祝福。这种香包还与端午、中秋、年终岁尾等节庆相关。传统的封口香袋当中的装饰图案与中国传统纹样息息相关,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还有常见的福禄寿等等,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流行的款式也有显著的差别。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香袋,例如庆阳香袋,在大小形制装饰文化上,极具创新性和丰富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继承,这种香袋也是对学生进行教学展示最为重要最为常见的种类。

  香袋传世藏品中的刺绣精品以其独特的纹样、精湛的绣工和细腻的配线布色而闻名。这些艺术品凝聚了代代相传的民间妇女的聪慧和情感付出,展现出别具生命力量的魅力。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香袋传世藏品中的刺绣精品是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演变所创作出来的,其独特性可见一斑。无论是纹样还是绣工,都显示出妇女们千锤百炼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她们通过细腻的刺绣和细致入微的纹样,传递着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每一件刺绣作品都是她们灵魂的延伸,蕴藏着她们的心血和智慧。刺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种表达和交流方式。民间妇女们通过刺绣,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每一个精致的绣花图案都是她们对生活的赞美和思考,反映了世代妇女的聪明才智和丰富情感。刺绣艺术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深深地根植于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之中。此外,刺绣精品的配线布色也是其独特之处。色彩搭配是刺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能为作品增添生命力和视觉效果。民间妇女们善于挑选适合的布料和配色,使刺绣作品更加鲜活动人。她们通过布色的选择展现出自己对色彩的独到见解和对美的敏感度。

  2.2 香袋作品的品鉴

  在纹样配色上,香袋作为用于婚庆、春节等场合的传统绣品,给人以明亮的色彩感受。红色、粉色、橙色等暖色调常常被运用在香袋的刺绣配色中,使得整个香袋呈现出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明亮的氛围。刺绣配色风格鲜艳夺目,色彩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耳目一新。而对于日常用品,纹样配色相对来说更加朴素。色调以淡雅的蓝色、绿色、灰色等清凉色调为主。这使得日常用品显得更加低调和自然,适合搭配各种不同风格的衣物和家居环境。南方绣品与北方绣品在纹样配色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南方绣品做工细致,色调更加秀美,常用的色彩如淡紫色、浅粉色、淡蓝色等,让人感觉温柔而富有女性化的情致;而北方绣品则更加简明规整,色彩明丽,红色、黄色、绿色等色调常常出现在北方绣品的配色中,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浅色地上绣花时,常常运用细纹淡彩的配色方式,这种细腻的配色方式能够凸显出花朵的细节和层次感;而在深色地上绣花时,则多使用大花重彩的配色方法,这种配色方式可以让花朵更加显眼和生动。而在处理对比强烈的色彩关系时,不同的绣品制作地区使用了不同的技巧。有的绣品留下水路,以减弱色彩之间的对比;有的绣品加入饰金、银间色来平衡冲突面积;还有一些绣品则采取减少冲突面积的方法来调整配色关系。此外,民间刺绣还善于运用“退晕”“色晕”等渐变色处理技法来进行调谐融浑。这种技法通过将两种不同色彩渐变地过渡在一起,使得色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使整个作品呈现出柔和、温暖的氛围。这种技法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能够提升观赏者的视觉享受。在纹样配色上,香袋以及其他绣品在不同场合下展现出不同的风格。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处理和丰富多变的色彩关系,绣品不仅有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民间刺绣的独特魅力。

  3 香袋艺术的创作分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3.1 创作分析

  腰头与贴袋边布、包边布条使用同类黑色棉斜纹细布,里料和背布采用靛蓝色棉平纹布,缝线为棉质股线,外加细嵌绳等辅料。主体尺寸为34cm×16cm,需要包括面里料和辅料约11个裁片,贴袋边布27cm×13cm;2号,腰头布36cm×7.5cm;3号,袋盖贴边布条38cm×3cm;4号,袋身下缘滚边包布条47cm×3.5cm;5号,直径0.3cm细嵌条约100cm;6号,贴袋绣片150cm;7号,袋盖绣片11cm×1m;8号,贴袋贴片里布27cm×11cm;9号,主袋前片里布36cm×15.5cm;10号,背布36cm×16.8cm。

  3.2 分组实践

  分组实践主要是通过一些图片和例子,向学生展示不同的香袋设计作品,引起学生对香袋设计的兴趣。可以提问学生,对香袋设计有什么了解,是否喜欢这种手工制作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重点在于如下方面。

  课程目标:启发学生对香袋的认知和兴趣,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香袋,讲述香袋的历史、用途和文化背景等方式开展。介绍绘画香袋的基本技巧,包括线条的处理、色彩的搭配、纹样的构图等,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香袋的理解和想象。简介香袋的设计与创作要点,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设计并创作自己的香袋作品。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和参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创作中去,展现个性和创造力。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并进行评析。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鼓励他们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升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香袋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承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1)素材选择。讲解不同类型的面料、丝带、装饰物等素材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香袋设计的素材。

  (2)设计创意。启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设计属于自己的独特香袋,可以请学生在草稿纸上进行初步的设计和构思。

  (3)缝制技巧讲解。向学生讲解简单的缝纫基本技巧,如针线的使用、针线的打结和解开、纽扣的缝制方法等。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装饰香袋的常用方法,如手绘、刺绣、贴花等。

  (4)实际操作。提供给学生所需的缝纫工具和材料,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际的缝制操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品。

  (5)展示与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香袋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分享自己的设计灵感和缝制心得。可以举办一个小型的香袋展览,学生互相借鉴、学习和欣赏彼此的作品。

  (6)学生评价。请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评价,包括喜欢的部分、遇到的困难以及对自己的提升等方面,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优化教学内容。

  通过这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美术课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实际的缝制技巧,如刺绣、剪纸、布艺等,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在传统技艺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促进了他们艺术修养的提升。

  此外,课程中的展示和评价环节对学生的成长尤为关键。在这些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接受同伴和教师的评价。这样的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能够学习如何接受建设性的反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4 香袋艺术在高中美术课程的美学实践与文化传承

  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悠久且丰富。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香文化,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初步轮廓,随后在六朝时期逐渐成长,到了隋唐时期则达到了一个完备的状态。进入宋元时期,香文化达到了鼎盛阶段,而在明清时期则变得广泛流行。这一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演变和人们生活习俗的变迁。

  中国的香文化不仅是一种养性的文化,体现着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内在修养,还是一种养生的文化,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在这一文化中,香袋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香袋,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将香袋这一文化元素引入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香袋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传统手工艺技能,还能够通过对香袋文化背景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推进美育的发展,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体验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这种方式,香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能够被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还能够在年轻一代中激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美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传承传统文化是美术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而借助香袋这个载体进行传承则是一种具体策略。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香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香袋的起源、发展和传统设计元素。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热情。在美术课程中,可以邀请专业的传统手工艺人或教师示范制作香袋,并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学生可以学习到香袋的制作技巧和传统工艺,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亲身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为了推广香袋这一传统载体,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设置相关的创作主题。比如,要求学生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国画、剪纸、绣花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进行,还需要将学生的作品展示给更多人欣赏和了解。可以组织香袋的展览活动,将学生的作品展出,并邀请家长、校友和社区居民等参观。通过展览和分享,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认可,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5 结语

  香袋传世藏品中的刺绣精品是民间妇女代代相传的艺术结晶。这些刺绣作品不仅展现了匠心独运的纹样、精湛的绣工和细腻的配线布色,而且体现了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更展示了民间妇女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将香袋这种传统手工艺品纳入美术教育,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历史介绍、实践制作、主题创作和展览分享等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美术教育将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和艺术的传播。

  未来高中美育的探索需要继续关注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和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将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等多元化内容融入美术教育中,可以在学生心中深植美育的种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传承传统文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潜能,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如皋市第二中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