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创新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核心素养,创新,策略
  • 发布时间:2024-12-14 15:38

  ■ 李媛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既是传承文化的媒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着阅读与写作脱节、评价方式单一、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创新策略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旨在探讨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着重强调了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将其确定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重点。然而,传统的单项教学模式却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导致教学碎片化、阅读与写作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现状要求我们深入反思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挑战,并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创新路径。结合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我们需要倡导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有机融合阅读、写作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深入研究中职语文教学的背景和现状,探讨如何有效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1.1 提升语文素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中职学生至关重要,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必要性在于,通过整合阅读与写作,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运用。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还可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写作能力的发展则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联系和框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1.2 增强思维能力

  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被鼓励去思考、分析、评价和创造。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通过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更加丰富的思维模式。而写作则是思维能力的外显体现,通过书写文字,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逻辑严谨、连贯流畅。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还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写作进行表达。这种思维活动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 拓展知识面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应该是打开学生认知世界的窗户。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文学作品、报刊、科普读物等,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知识和观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阅读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故事、社会现象等,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和立体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加以创新和拓展。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和表达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转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现状

  2.1 阅读与写作脱节,缺乏有效整合

  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许多教师侧重于单一的阅读或写作教学,而缺乏将二者有机整合的意识和方法。这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对写作的引导和应用,或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对阅读的理解和借鉴,使得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闭环,由于缺乏有效整合,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碎片化和孤立化的情况。教师往往将阅读和写作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非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导致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的机会,无法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2 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不平衡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常常表现出不平衡的问题,许多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系统的阅读习惯和深度阅读的技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只能停留在表层理解,难以深入分析文本的思想内涵和语言艺术。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对阅读指导的重视不够,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训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写作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和实践机会,此外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依赖模板和范文,缺乏独立思考和原创能力,写作水平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滞后,无法与阅读能力同步提升,影响其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2.3 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衡量读写结合能力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是一个显著问题,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当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标准化测试和期末考试,这种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却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标准化测试往往侧重于选择题和填空题,测试内容较为单一,难以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提升的过程,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综合能力。

  2.4 师生互动不足,影响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往往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课堂上很少有讨论、问答或互动活动,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机会受到限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倦情绪,难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体需求和差异的关注,未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和无助,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学生在语文课上习惯于默默听讲,缺乏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也削弱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师生互动不足还表现在课后交流的缺乏,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关心和辅导不够,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缺乏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孤立无援,师生互动不足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兴趣培养。

  3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创新策略

  3.1 创设情境课堂,搭建读写桥梁

  创设情境课堂,能够有效搭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运用语言,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情境课堂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运用于写作实践中。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主动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在情境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角色扮演、情境再现、仿写练习等,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从而有效提升其综合素养。

  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的情感与意境,在阅读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荷塘的美丽景象视频,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荷塘的美丽与宁静。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朱自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包括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心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仿写练习,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教师创设一个类似的情境,例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漫步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描述所见所感,并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种仿写练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将阅读中的感受转化为自己的表达,真正实现读写结合。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情境创设,在阅读《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走在荷塘边,感受月光洒在荷叶上的宁静与美丽。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荷塘的景象,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和感受,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然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范例,例如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感受,互相启发和借鉴。

  3.2 整合阅读探析文章结构,培养语文逻辑思维

  整合阅读探析文章结构,培养语文逻辑思维,是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文本结构的深入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通过对文本结构的探析,学生能够学会如何组织自己的写作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思路,整合阅读和写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语文知识。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节的安排,展示了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的复杂情感和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明确文章的主要情节和段落安排。文章可以分为黛玉进府、与贾母相见、王熙凤登场、见王夫人及宝玉四个主要部分。通过这种结构分析,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安排展现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语言运用,例如,王熙凤的言行举止如何凸显其性格特点,林黛玉的反应如何表现其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这种细致的阅读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学会从细节中捕捉信息,培养语文逻辑思维。

  教师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文本结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续写。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例如“某人物初次进入某个环境的经历”。通过这种仿写练习,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情节,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还能提高其写作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探析和写作结合的任务,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然后根据讨论结果写一篇分析文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阅读分析,还要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从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贾府的环境和人物关系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背景和人物关系,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文本,培养其综合素养。

  因此,整合阅读探析文章结构,培养语文逻辑思维,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深入分析和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仿写、续写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还能增强其综合素养,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完善读写结合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分数评定,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发展需求。因此,完善读写结合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如过程性评价、互动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等,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再别康桥》为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柔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离别的惆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在阅读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性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了解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如何理解‘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诗的意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写作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写作任务,结合《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我心中的康桥”,要求学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眷恋和离别之情。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写作态度,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此外,可以组织写作分享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和点评写作作品,采用互动性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借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不仅关注写作内容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的真挚性,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创建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通过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种互动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互动不仅包括课堂上的问答和讨论,还应延伸到课后的阅读笔记交流、写作分享和小组合作等多方面。通过这些互动活动,学生能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并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以《故都的秋》为例,这篇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故都秋景的独特美感和郁达夫的深沉情感。教师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写作中运用所学,在阅读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可以提出问题:“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景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清、静、悲凉’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郁达夫本人、读者或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和讨论。这种角色扮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互动中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课文内容。

  在写作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写作练习,结合《故都的秋》的情节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续写。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文章中的某一个秋景进行扩写,或以“我心中的秋”为题,写一篇描写自己家乡秋景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写作,让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篇文章,并在完成后进行组内互评和教师点评,这种合作写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建立班级博客或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和写作作品,进行线上互动和交流。

  通过这些互动活动,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写作水平,并在互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创建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互动,是中职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策略。通过《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积极参与和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写作等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写作水平和综合素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平台,学生能够在分享和交流中相互学习,提升语文素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合作精神,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创新策略。通过分析现有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创设情境课堂、实施个性化指导、完善评价体系和创建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等策略。这些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我们深信,基于核心素养的创新教学理念将为中职语文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参与,我们有信心能够克服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语文教育。最终,我们期待能看到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展现出优秀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愿本文所提出的策略能够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新疆巴州师范学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