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安全,质量控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2-13 13:54
陈 曦
(漯河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河南漯河 462000)
摘 要: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以及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包装材料作为食品保护的关键环节,其安全性和合规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探讨了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全面的质量控制措施,旨在为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安全;质量控制
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食品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有助于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包装方案,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推动食品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质量控制研究,可以严格控制包装材料的质量,确保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其受到外部污染而变质。因此,研究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1 包装材料化学成分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随着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食品包装材料在食品的保存、物流及销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部分包装材料内含的化学成分可能对食品的安全性构成潜在风险。食品包装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主要包括增塑剂[1]、溶剂残留[2] 以及荧光增白剂[3]等。这些有害物质可能透过塑料包装迁移到食品中,长期摄入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尤其是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伤[3]。
1.2 包装材料空间结构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包装材料的空间结构对食品微生物污染有重要影响。例如,包装材料中的缝隙、凹陷或不平整的表面,可能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这些微小的空间不仅难以清洁,还可能成为食品与微生物之间的桥梁,使得微生物有机会迁移到食品中。此外,包装材料的密封性和透气性也会影响食品安全。如果密封不严,外部微生物可能通过包装缝隙进入食品;而透气性过高,则可能加速食品的腐败过程,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高透气性材料如某些纸质包装,其孔隙率可达25%,甚至更高[4]。虽然这种设计有助于保持食品的新鲜度,但也为微生物的渗透提供了便捷通道。一旦包装在运输或存储过程中受损,外界的微生物便能够轻易通过这些孔隙进入食品内部,增加污染的风险。此外,包装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当包装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超过0.6 μm 时,其表面便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微生物、灰尘等杂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理想的附着点和营养来源[4]。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这些微生物会迅速繁殖,进而引发食品的腐败变质。研究显示,当表面粗糙度从0.4 μm 增加到0.8 μm 时,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乳制品包装材料表面的附着量会增加50% ~ 100%[5]。包装材料的内部微结构同样值得关注。例如,多层共挤包装材料因其优异的阻隔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但如果各层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低于0.45 N·mm-1,则可能导致层间分离,形成微小的渗透通道。这些通道不仅允许水分和氧气通过,更可能成为微生物入侵的捷径,增加食品被污染的风险。
2 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严格原材料筛选与检测,加强生产过程控制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质量,关键在于原材料的纯净度与适用性。为确保材料的无毒、无害和无污染,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从多个方面严格筛选与检测原材料。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厂商要使用高纯度树脂,如聚乙烯树脂,其纯度要求在99.95% 以上,以确保在加工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如低分子量的低聚物、单体等。同时,选用的颜料和添加剂需经过严格筛选,确保其无毒、无害,且添加剂的迁移量需低于0.005 mg·dm-²,以保证在与食品接触时不会释放有害物质,影响食品的口感和安全性。在原材料的检测上,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残留单体含量进行精确检测,确保残留单体含量不超过0.02 mg·kg-1,低于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从而进一步保障人体健康。
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是确保食品包装材料安全质量的核心环节,这任务主要由生产企业和生产线操作人员共同承担。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关乎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质量。为此,生产企业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工艺参数,确保生产线运行的规范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在挤出成型这一关键步骤中,温度的控制尤为重要。生产企业必须确保食品包装材料在挤出成型过程中的温度精准地维持在200 ~250 ℃。该温度区间不仅有助于确保材料的均匀熔融和成型效果,同时还能有效防止高温下的降解现象,避免产生有害物质,确保食品包装材料在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方面达到最佳标准。
2.2 更新监管标准,加大检测力度
在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方面,公共质量检测监管部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监管机构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以确保监管法规和标准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监管体系。这些法规和标准应全面覆盖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材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与测试等多个关键环节,从而确保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此外,监管部门还需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并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对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以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约束机制,为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同时,加强市场抽检是监管部门保障公众健康与安全的重要职责之一。为确保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监管部门应当积极作为,定期组织由资深专家组成的专业检测团队,深入市场一线,使用国际领先的检测技术和高精尖设备,对各种食品包装材料进行严格抽检。抽检的覆盖面要广泛,纸质、塑料、金属等各类包装材料均应纳入检测范畴。检测内容不仅限于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热封强度等物理性能指标,还应深入检测重金属含量、残留单体含量、添加剂迁移量等化学安全性指标,以及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等微生物性能指标。通过全面细致的抽检流程,监管部门能够有效确保市场上流通的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无害,为消费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3 确保安全与合规的责任主体
在食品包装材料供应链中,确保安全与合规的责任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与安全,食品包装材料的使用者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从源头上把控风险。食品包装材料的使用者应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确保其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和资质。审核内容应全面而细致,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的生产许可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检测报告等关键文件。此外,通过定期复审和现场考察,可以进一步确保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持续满足质量要求,从而有效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实施严格的入库检验也是确保安全与合规的重要环节。在食品包装材料入库前,使用者应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对其进行全面的检验。检验项目应涵盖物理性能(如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化学性能(如重金属含量、添加剂迁移量)以及微生物性能(如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等多个方面。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用者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先进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的特点,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通过以上措施,食品包装材料的使用者可以确保所使用的食品包装材料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合规。
2.4 强化供应链管理与追溯体系
在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中,强化供应链管理与追溯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环节不仅关乎食品包装材料本身的品质,更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费者的信任度。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这一体系的建设。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包括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管理。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企业应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评估,确保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信誉,能够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材料。同时,企业还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质量检查和评估,确保原材料的持续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还应注重信息的共享和协同。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这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确保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和安全。
除了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外,企业还应建立追溯体系。追溯体系是指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的系统。通过这一系统,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食品包装材料的来源、生产过程、运输方式以及最终去向等信息。在出现问题时,企业可以迅速追溯和排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追溯体系的建设需要企业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食品包装材料进行标识和追踪。通过赋予每件产品唯一的标识码,企业可以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跟踪和记录。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企业还可以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和风险点,为质量改进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员工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同时,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为供应链管理和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 结语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并分析了为确保食品安全所应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对包装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些因素对食品安全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可能引发食品污染及有害物质迁移的潜在风险。为应对上述挑战,食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应发挥关键作用,严格筛选和检测原材料,从源头上控制质量,并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确保各环节符合安全标准。同时,相关监管机构应不断更新法规和标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并加强市场抽查力度,确保市场上的包装材料产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食品包装材料的使用方也应承担起确保安全与合规的责任,加强操作与储存管理,避免因使用不当引发安全问题,并积极参与质量反馈与改进,为提升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做出贡献。综上所述,只有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障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与合规性,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 姚英. 基于生物材料的食品包装设计应用研究[J].塑料工业,2024,52(3):193-194.
[2] 陈旭. 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及检测技术[J]. 包装与食品机械,2012,30(6):53-56.
[3] 何青.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和安全检测分析技术研究[J]. 山东化工,2023,52(16):217-219.
[4] 李培然. 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及检测技术[J]. 现代食品,2019(2):90-92.
[5]J.Georgia Gu, 王丹枫. 货架期安全和包材的阻隔性研究[J]. 全球软包装工业,2011(3):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