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顾孟想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是网民在网上发布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观点、照片、视频的现象。网络暴力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沦丧的表现,更是一种对人权的严重侵犯,应当引起每个人的关注和反思。
网络暴力往往源于一些微小的争议或误解,在网络的放大效应下,这些争议或误解被迅速传播和放大,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风暴。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出于个人情绪或利益考虑,会发表一些恶意攻击、侮辱谩骂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肉搜索、泄露隐私等极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精神上的折磨,还可能导致其名誉受损、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网络暴力的危害
首先,网络暴力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秩序。网络本应是一个开放、包容、理性的交流平台,但网络暴力的存在使得这个空间变得充满戾气和恶意。这种氛围的恶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网络体验,也阻碍了网络信息的正常传播和交流。
其次,网络暴力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他们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小小的行为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恶意攻击和诽谤,他们往往感到无力和恐惧。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有时甚至会导致受害者产生自杀的念头。网络暴力不仅摧毁了受害者的名誉和尊严,甚至可能夺走他们的生命。
此外,网络暴力还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在一个充满攻击的网络环境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冲击和扭曲。一些人可能会因此变得冷漠、自私,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影响。
减少网络暴力的策略
1.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震慑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的界定标准和处罚措施,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执法力度,对恶意造谣、诽谤、侮辱等行为进行打击,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力。
2. 加强教育引导,提升网民素养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网民的法律法规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增强自律意识。同时,开展网络安全和文明上网宣传活动,提高网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盲目跟风或参与网络暴力行为。对于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网民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判断,不发表攻击性、煽动性言论。
3. 强化技术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用户发布信息的审查力度,有效过滤虚假消息和恶意言论,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发现的网络暴力行为,平台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删除、屏蔽或断开链接等,防止信息扩散。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预警,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共同维护网络秩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