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是怎么变臭的

  马庆民

  “沆瀣一气”中的“沆瀣”并不是指水汽、露水,而是指两个人:崔沆、崔瀣。

  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记载在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说是在唐僖宗年代的一次科举考试中,有个叫崔瀣的考生,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很被众人看好。等到了放榜那天,崔瀣果然不负众望。

  按唐宋科举惯例,凡是考试及第的考生,就自动成为主考官的“学生”。崔瀣中第后,按当时的习惯也自然要以学生的身份,去拜见自己的老师。但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主考官叫崔沆。

  谁也没想到,老师崔沆与学生崔瀣一见如故。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好玩的是这对师生的名字很有意思,连起来就是“沆瀣”。

  于是,人们谈论这对师生时,都拿“沆瀣”开玩笑,更有好事者还把“沆瀣”两字变成了:“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想说他们师生的关系就好像是夜间的水汽、露水一样,是合在一起,分不开的。

  如此看来,“沆瀣一气”在当时就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并没有包含贬义。

  但问题是,崔瀣及第后,不仅很快就得到了很好的官职,而且还升得非常快。于是就有人开始质疑了——崔沆、崔瀣两人之间肯定有什么猫腻。

  这样传来传去,结果一个完全因为赞扬师生倾心而玩笑式创造的成语“沆瀣一气”,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贬义词。

  (万泉湖摘自《科教新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