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工厂、自动插秧机、无人机加持,丘陵“巴掌地”变良田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无人机,清明,丘陵
  • 发布时间:2025-05-17 19:26

  之昂

  每年清明前后,南方就会进入水稻秧苗移栽的关键期,在重庆东部的丘陵地带也是如此。

  从重庆主城区出发,向东驱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长寿区葛兰镇沙河村。尽管尚未正式入夏,但太阳已经把地面晒得火热。

  “今年春天重庆的天气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理想。”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旗下智慧农业服务集团(下简称智慧农服)长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方雄一边从车上搬下一卷卷形如地毯、盘根带土的秧苗块,一边在沙河村改造后的500 多亩高标准农田旁,为我们解释气候对早稻种植的影响。

  “传统的秧苗育植以及栽种的阶段都需要水,今年雨水不足加上高温,水就只能从周边的河流、水塘中找。”幸好,沙河村附近不仅有河流,再加上高标准农田改造之初就要满足“能排能灌”的要求,因此建造时就做到了合理管网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在重庆,具体的建设改造内容一般要结合丘陵山区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将原有的“鸡窝地”“巴掌田”改为大地块、改良土壤,同时修建机耕路,实现田块互联互通,满足机械化耕种。

  在沙河村这片有一定坡度的高标准农田里,也有灌溉、排水的管网,能引流水源到农田。至于育秧阶段,更是不必看老天“脸色”,直接在育秧工厂以流水线全自动育秧即可。

  气候的不利因素每年都可能出现,而另一个问题更是困扰沙河村许久。

  “我们村户籍人口大概有4860 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310 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年人。”沙河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徐心涛对此很无奈,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出走,村里不可避免地出现近4000 亩撂荒地。

  机械化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人力的缺失。“两台自动插秧机最快只需要7 天即可完成500 亩农田的移栽工作。”智慧农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加装一个北斗卫星自动驾驶系统,它的作业速度将会更快。插秧后还不能放松,要立刻喷洒农药防治水田里面可能会危害秧苗成长的福寿螺。而这次出马的则是一台2 米多宽的大疆农用无人机。智慧农服工作人员只需要在田埂上操作手里的遥控装置,就能控制着农用无人机均匀地在早稻秧苗上喷洒农药。

  可别小看这台无人机,它能在不到一小时内,完成以往农民需要四五天才能干完的活,并且避免了对人体的伤害。

  据了解,在新建高标准农田的同时,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计划到2027 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0 万亩,预计将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 以上,建成区农田宜机化率达100%。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