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凤凰
- 来源:书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丽,凤凰,沈从文,故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4-28 09:51
到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镇一游是很早就念兹在兹的一个愿望了。此番踏足凤凰,却是因为公务的便利,不免有种意外收获的感觉。不管怎么说,能实地领略边城古镇的风情,不亦快哉!
在走入凤凰之前,先欣赏一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胜景:“……廿来只大船从上游下行,满江的橹歌,轻重急徐,各不相同又复谐和成韵。夕阳已经入山,山头余剩一抹深紫,山城楼门矗立留下一个明朗的轮廓,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我真感动……这全是诗。”〔1〕
乡土文学的大师,鲁迅之外,数得上的就是沈从文,他们两位都成功地将故乡的山山水水,民俗民风,世故人情搬进了作品。因此,无论是绍兴,还是凤凰,现在都成了旅游的胜地,吃鲁迅饭,吃沈从文饭,也成了这两座文化名城共同的现象。这样说,并不辱没我们所谓的文化古城。反过来看,何尝不是它们固有的独特风韵,人情物理,文化积淀,孕育了一代文化巨人呢?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那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但说老实话,总感觉沈从文的文字固然流丽,却有些许淡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似乎是沾染了些许水气的女人味儿。如果不在烟雨蒙蒙的气候里,漫步古镇街头,泛舟沱江之上,流连两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远眺不远处灰蒙蒙的宝塔,欣赏头戴银灿灿的凤冠、身披五颜六色的服饰、婀娜多姿的苗家姑娘……你一定不能恍然大悟起来,原来如此!
让人震动的不仅仅只有沈从文,在这样一座小小的古镇里,竟然还有“陈宝箴博物馆”,馆址范围为清光绪年间道台衙门的组成部分。看看这一家子出的人才:陈宝箴,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官至湖南巡抚;儿子陈三立(陈散原),清末诗坛领袖;大孙子陈衡恪(陈师曾),民国画坛领袖;二孙子陈隆恪、四孙子陈方恪都是诗人;三孙子陈寅恪,学术大家,号称教授中的教授;五孙子陈登恪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祖孙三代,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呢?
一般人提起“义宁陈氏”,基本指的是江西修水县,但凤凰也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陈师曾1876年就出生于此,看看他的经历,就可以知道这个人与鲁迅的关系有多密切:南京矿路学堂、东京弘文书院的同学,民国教育部十年的同事,两位长期交往的文艺大家,不可能不相互影响。有论者就认为陈师曾的文人画与鲁迅的语言文字,都具有雅趣盎然,气骨遒劲,精力饱满,对比强烈,笔简意饶等特点〔2〕。“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3〕,说的就是这样的例子吧?这也使人想起了黄永玉的画与沈从文的小说,二者似乎也具有另一种异曲同工之妙。这四个人搁一块儿当然并不一般齐整,但粗略看去,感觉鲁迅与陈师曾的表现手法似乎更靠近传统,质朴而苍劲,沈从文与黄永玉的作品则更洋气一些,印象派一些。
相比而言,也曾声名显赫,当过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他倒真是土生土长的凤凰娃儿,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被点翰林,号称“湖南神童”。他是上面提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幕府中人,亦是陈面前的红人,两个与凤凰有缘的人,走得如此相近,也算一段佳话。只是陈宝箴的重用熊希龄并不人人待见,时人就用“熊”、“陈”两字以拆字格撰制了一副对联,将他俩一并骂在里面:
四足不行,试问有何能干?
一耳偏听,是个什么东西?〔4〕
因为,“熊”姓下部“灬”析为“四足”,上部拆为“能”字;“陈”姓左部析为“一耳”,右部拆为“东”字。该联诙谐戏谑,说明写手的水平也是相当了不得的。
只是“熊希龄故居”的吸引人处似乎并不在此。看看墙上挂的三位夫人的照片,虽说二夫人朱其慧被誉为是熊希龄一生事业的知心伴侣,但三夫人毛彦文的娇媚,他们的结婚照,还有熊写给毛的求婚书复印件,1935年结婚,1937年守寡……“老牛吃嫩草”,估计是大部分游客更感兴趣的话题。这里又得说几句文化掌故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吴宓其人的被发掘和其文的不断被刊印,一位名为“毛彦文”的女性逐渐浮现出来,引起了读书界广泛的兴趣和关注。《吴宓诗集》里“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中的“毛彦文”——他心中的“海伦”,与照片上那个偎依在熊希龄身边的“毛彦文”即为同一人是也。
毛彦文苦恋朱君毅而不得,吴宓苦恋毛彦文而不得,最终老汉熊希龄迎娶了小他三十三岁的半老徐娘毛彦文,但好日子却没挨过三年的故事,绝对具备了现代八卦的香艳属性。当我跟导游谈及这段掌故时,就像我跟她说沈从文曾经婚外恋,伤害过张兆和一样,她又睁大了双眼,抗议道:“不会吧,你说的是野史吧?”
其实更像八卦的故事还有,比如沈从文的婚外情对象高青子,竟然做过熊希龄的家庭教师。又比如吴宓的学生钱钟书,不顾及老师可能的愤怒,公然评论老师所爱对象是一个“过气的风骚妇人”(superannuated coquettes)〔5〕;若干年德高望重后,钱先生又以为亡师日记作序的方式,高调谢罪,生活有时候比戏剧还要像戏剧。
沱江的水静静地流过凤凰,历经了沧海桑田,见惯了白云苍狗,看透了恩怨情仇,真不真假不假的,那些个已逝在世的大小名人、红男绿女,其实真与它有多大的相干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说实话,眼前的凤凰早就不怎么像《边城》中那个田园牧歌般的古镇了,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运用他那只生花妙笔刻画出的湘西故事,只怕与现实也有好些的距离。
这样说并非凤凰不够美丽,撇开枝枝蔓蔓的往事,单是景致风情本身,她就足以傲然挺立的了。不信,且让我们领略一番夜色笼罩下的古城风韵吧。
夜晚的凤凰灯火辉煌,更具热辣辣的风情。那些白天漫步各景点的游客们,晚上都聚拢过来,充斥了古城的大街小巷。街上人头攒动,热闹嘈杂中竟也充盈着闲适的小资情调。踩着古老的布满记忆的青石路,聆听着潺潺水流的呜咽声,尝尝路边的美味烧烤,听听大小酒吧里逸出的变调或不变调的歌声,你可以随意游弋着自己的眼睛看那幻彩斑斓的夜色美景,欣赏妖娆的美女端庄的淑女,亦可以置身陌生的人流中徘徊沉吟,品味或贫瘠或丰富的人生,一切都显得既真实又虚幻,既古老又现代,既亲切又遥远,既在他乡又似乎是在故乡。
在写着“心斋”两个大字的酒吧边,赫然矗立着一弯不事稼穑的水车,在桨声灯影的沱江水畔,伴随着游子的歌声,悠然自得地轻轻旋转着,低吟着,从起点转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
注释:
〔1〕沈从文:《湘行散记》,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2〕江弱水:《朱墨春山:鲁迅与陈师曾》,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83/4970/4982/20010510/460964.html。
〔3〕钱钟书:《七缀集·中国诗与中国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4〕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版,第457页。
〔5〕钱钟书:《钱钟书英文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
在走入凤凰之前,先欣赏一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胜景:“……廿来只大船从上游下行,满江的橹歌,轻重急徐,各不相同又复谐和成韵。夕阳已经入山,山头余剩一抹深紫,山城楼门矗立留下一个明朗的轮廓,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我真感动……这全是诗。”〔1〕
乡土文学的大师,鲁迅之外,数得上的就是沈从文,他们两位都成功地将故乡的山山水水,民俗民风,世故人情搬进了作品。因此,无论是绍兴,还是凤凰,现在都成了旅游的胜地,吃鲁迅饭,吃沈从文饭,也成了这两座文化名城共同的现象。这样说,并不辱没我们所谓的文化古城。反过来看,何尝不是它们固有的独特风韵,人情物理,文化积淀,孕育了一代文化巨人呢?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那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但说老实话,总感觉沈从文的文字固然流丽,却有些许淡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似乎是沾染了些许水气的女人味儿。如果不在烟雨蒙蒙的气候里,漫步古镇街头,泛舟沱江之上,流连两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远眺不远处灰蒙蒙的宝塔,欣赏头戴银灿灿的凤冠、身披五颜六色的服饰、婀娜多姿的苗家姑娘……你一定不能恍然大悟起来,原来如此!
让人震动的不仅仅只有沈从文,在这样一座小小的古镇里,竟然还有“陈宝箴博物馆”,馆址范围为清光绪年间道台衙门的组成部分。看看这一家子出的人才:陈宝箴,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官至湖南巡抚;儿子陈三立(陈散原),清末诗坛领袖;大孙子陈衡恪(陈师曾),民国画坛领袖;二孙子陈隆恪、四孙子陈方恪都是诗人;三孙子陈寅恪,学术大家,号称教授中的教授;五孙子陈登恪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祖孙三代,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呢?
一般人提起“义宁陈氏”,基本指的是江西修水县,但凤凰也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陈师曾1876年就出生于此,看看他的经历,就可以知道这个人与鲁迅的关系有多密切:南京矿路学堂、东京弘文书院的同学,民国教育部十年的同事,两位长期交往的文艺大家,不可能不相互影响。有论者就认为陈师曾的文人画与鲁迅的语言文字,都具有雅趣盎然,气骨遒劲,精力饱满,对比强烈,笔简意饶等特点〔2〕。“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3〕,说的就是这样的例子吧?这也使人想起了黄永玉的画与沈从文的小说,二者似乎也具有另一种异曲同工之妙。这四个人搁一块儿当然并不一般齐整,但粗略看去,感觉鲁迅与陈师曾的表现手法似乎更靠近传统,质朴而苍劲,沈从文与黄永玉的作品则更洋气一些,印象派一些。
相比而言,也曾声名显赫,当过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他倒真是土生土长的凤凰娃儿,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被点翰林,号称“湖南神童”。他是上面提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幕府中人,亦是陈面前的红人,两个与凤凰有缘的人,走得如此相近,也算一段佳话。只是陈宝箴的重用熊希龄并不人人待见,时人就用“熊”、“陈”两字以拆字格撰制了一副对联,将他俩一并骂在里面:
四足不行,试问有何能干?
一耳偏听,是个什么东西?〔4〕
因为,“熊”姓下部“灬”析为“四足”,上部拆为“能”字;“陈”姓左部析为“一耳”,右部拆为“东”字。该联诙谐戏谑,说明写手的水平也是相当了不得的。
只是“熊希龄故居”的吸引人处似乎并不在此。看看墙上挂的三位夫人的照片,虽说二夫人朱其慧被誉为是熊希龄一生事业的知心伴侣,但三夫人毛彦文的娇媚,他们的结婚照,还有熊写给毛的求婚书复印件,1935年结婚,1937年守寡……“老牛吃嫩草”,估计是大部分游客更感兴趣的话题。这里又得说几句文化掌故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吴宓其人的被发掘和其文的不断被刊印,一位名为“毛彦文”的女性逐渐浮现出来,引起了读书界广泛的兴趣和关注。《吴宓诗集》里“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中的“毛彦文”——他心中的“海伦”,与照片上那个偎依在熊希龄身边的“毛彦文”即为同一人是也。
毛彦文苦恋朱君毅而不得,吴宓苦恋毛彦文而不得,最终老汉熊希龄迎娶了小他三十三岁的半老徐娘毛彦文,但好日子却没挨过三年的故事,绝对具备了现代八卦的香艳属性。当我跟导游谈及这段掌故时,就像我跟她说沈从文曾经婚外恋,伤害过张兆和一样,她又睁大了双眼,抗议道:“不会吧,你说的是野史吧?”
其实更像八卦的故事还有,比如沈从文的婚外情对象高青子,竟然做过熊希龄的家庭教师。又比如吴宓的学生钱钟书,不顾及老师可能的愤怒,公然评论老师所爱对象是一个“过气的风骚妇人”(superannuated coquettes)〔5〕;若干年德高望重后,钱先生又以为亡师日记作序的方式,高调谢罪,生活有时候比戏剧还要像戏剧。
沱江的水静静地流过凤凰,历经了沧海桑田,见惯了白云苍狗,看透了恩怨情仇,真不真假不假的,那些个已逝在世的大小名人、红男绿女,其实真与它有多大的相干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说实话,眼前的凤凰早就不怎么像《边城》中那个田园牧歌般的古镇了,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运用他那只生花妙笔刻画出的湘西故事,只怕与现实也有好些的距离。
这样说并非凤凰不够美丽,撇开枝枝蔓蔓的往事,单是景致风情本身,她就足以傲然挺立的了。不信,且让我们领略一番夜色笼罩下的古城风韵吧。
夜晚的凤凰灯火辉煌,更具热辣辣的风情。那些白天漫步各景点的游客们,晚上都聚拢过来,充斥了古城的大街小巷。街上人头攒动,热闹嘈杂中竟也充盈着闲适的小资情调。踩着古老的布满记忆的青石路,聆听着潺潺水流的呜咽声,尝尝路边的美味烧烤,听听大小酒吧里逸出的变调或不变调的歌声,你可以随意游弋着自己的眼睛看那幻彩斑斓的夜色美景,欣赏妖娆的美女端庄的淑女,亦可以置身陌生的人流中徘徊沉吟,品味或贫瘠或丰富的人生,一切都显得既真实又虚幻,既古老又现代,既亲切又遥远,既在他乡又似乎是在故乡。
在写着“心斋”两个大字的酒吧边,赫然矗立着一弯不事稼穑的水车,在桨声灯影的沱江水畔,伴随着游子的歌声,悠然自得地轻轻旋转着,低吟着,从起点转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
注释:
〔1〕沈从文:《湘行散记》,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2〕江弱水:《朱墨春山:鲁迅与陈师曾》,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83/4970/4982/20010510/460964.html。
〔3〕钱钟书:《七缀集·中国诗与中国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4〕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版,第457页。
〔5〕钱钟书:《钱钟书英文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