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炒股抵御负利率并不靠谱

  前文《欲涉股海———想说爱你不容易》(见上周本栏),讨论什么人不适宜炒股。这本是属于“入市ABC”或“股民须知”层次的内容;之所以拿出来“炒冷饭”,是想和时论唱唱反调。时下尽人皆知通胀形势严峻,CPI高居不下,居民银行存款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于是舆论纷纷劝喻老百姓应该“识时务者为俊杰”,把银行里存的钱投进股市,说是这样既可以避免“被负利率”又可以跑赢CPI,两全其美,又何乐而不为哉?

  从道理上说,这一推导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世间凡是正确的理论,未必就适合所有的受众。原因是一般与普遍性之外总还存在着个别———个别就是那些入了股市却赚不到钱的人。可见上述的说法要能够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首先你得成为股市赢家,否则一切免谈。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炒股赚钱容易吗?几率到底有多大?恰恰是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们极少从那些鼓吹“储蓄搬家”的文章中找到清晰的答案。相反相关言论往往有意无意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似乎从股市中掘金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毋须讳言:这也正是自有沪深股市以来舆论导向短板之所在———在鼓动新股民入市时宣扬的是歪曲了的风险收益比。

  这一现象的存在并非来自什么方面的旨意而刻意所为,更言之成理的解释是它是一种出自维护政策需要而自发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犯错。只是这一错就错了二十多年,时间未免太长,代价更是太大。

  众所周知,关于股市收益素有如下颇为流行的数据,说是平均下来是七赔一平二赚。这大概是来自某一较长的时间段又经历了牛熊循环后的民意调查结果,与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大体上也是吻合的(根据深圳某大报对今年一季度投资者收益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亏损,仅有不到一成投资者盈利。基金正收益的则占比约三成)。它印证了这样一个难以否认的基本事实:在波谲云诡、博弈激烈的股市中能赚到钱者只是少数,且很不容易。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七赔一平二赚”是否与股市是零和游戏有关?它是否是股市的规律?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不敢妄加判断。然而若考察A股投资者构成起码可以肯定:亏损面之大应和投资者的素质密切相关。换言之:很多不适宜于炒股的人进入了股市,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不断的失误)才得以形成并扩充了超比例的亏损大军。只是假设没有他们的话,股市的收益情况是否会变好一些。对这个需要实证检验的问题谁也无法解答。倒是亏多赢少的残酷现实提示我们:要成为股市中那幸运的少数,一定须在正确的时间与正确的空间———而不是任何时候———当公众预期的叛徒,而不能沦为羊群效应的俘虏。因为颠覆了股市哲学的逻辑与世间的逻辑恰恰相反:不是人多者得天下,而是人少者得天下!

  除了股市博弈本身的难度决定了赚钱之不易外,通胀时期股市的表现如何也是入市能否成为赢家的重要因素。尽管“通胀无牛市”的说法遭遇到了不少论家的质疑与抨击,我们且把这个问题的是非放到一旁,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回顾一下历史。远者看国外,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其时美股高企,道琼斯指数几乎被腰斩;近者看国内,1993年到1995年的CPI分别上涨了14.7%、24.1%与17%,沪深股市除93年夏天曾有因超跌反弹而引致的短暂的爆发外,始终在熊市的泥沼中爬行。期间投资者所遭受的损失,恐怕要比将钱放在银行里因负利率遭受的损失不知要大多少倍!负利率顶多不过让你的账户几年间缩水几个百分点罢了。而股市一天就可以让你亏损几个百分点。由上可见,指望以炒股来抵御通胀、弥补因负利率而招致的损失,不是一个十分靠谱的建议。对于某些高手或适合炒股的人来说,这一招或许有效。然而对大多数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则未必对路,甚至适得其反。

  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投资途径呢?环视堪称流动性史上最泛滥的这几年,如房市、大宗商品、黄金、玉石、艺术品、乃至茶叶、绿豆、姜蒜等农产品,总之,能炒的几乎都被炒过了、炒高了。对于一般百姓而言,恐怕只剩下无为而治,少亏当赢一条路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