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北岳恒山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被遗忘,北岳恒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5-13 08:40
被舜帝封为北岳的恒山,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以及“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的地理位置,记录了千年的战争烟火:战国时期,燕赵二国依恒山而与秦国对抗,随后匈奴又利用恒山天险与强汉争锋,东晋时期,慕容氏更是踞恒山以威天下……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对“恒山十八景”和天下奇观悬空寺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流芳千年。
不过这样的景色,现今人们只能在回忆中体会了:恒山上的许多寺庙由于战争等原因遭到破坏,只有少许城关、烽火台保存了下来;而在工业社会频繁侵袭的今天,这些幸存下来的美景不但面临着乱采乱挖的破坏,甚至连名分都遭到质疑:如河北曲阳县多次表示,历代中原王朝心目中“北岳恒山”实际是指河北曲阳的大茂山、神尖山,而非山西浑源的玄武峰……
遍体鳞伤的北岳
消失的“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
北岳恒山曾经的辉煌,在历史书中依旧灿烂夺目。
被舜帝封为北岳的恒山,以景色之美著称于世。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初年,恒山就开始拥有寺庙群,到唐、宋、元时期,恒山寺庙群的规模已经闻名全国,被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之后,更是把对“恒山十八景”和天下奇观悬空寺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流芳千年。
不过,这样的景色,人们现今只能在回忆中去体会了--因为它们都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资料记载,恒山寺庙由于战争等原因,多数都遭到破坏,只有少许城关、烽火台保存了下来。
而在工业社会频繁侵袭的今天,这些幸存下来的美景再次面临灭顶之灾-- 一篇来自新华社的报道震惊了中国:新闻画面中,恒山所处的山西浑源县,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以及大货车每日穿梭往来,一派繁忙的景象。恒山山体上则是遍体鳞伤,到处是触目惊心的被破坏的土石,山顶的树木一片狼藉……
尽管当地不少村民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私采滥挖现象却愈演愈烈。矿点滥采及小选矿厂丢弃的大量尾矿遍布山头、山坡,不但破坏了原本郁郁葱葱的植被,还经常冲入庄稼地,严重影响收成。采矿爆破留下的深坑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悬湖”,滑坡现象时有发生,一旦雨季来临,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恒山之所以被破坏,一切源于金钱:因为地处山西东北部的浑源县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铜、金、银、花岗岩等20余种,而且不少非金属矿床均适宜露天开采,因而在浑源县,凡是有矿分布的村庄,几乎都有开矿的,其中规模较大、出矿量较高的采矿点,一个月净利润至少在15万元以上。
但是,对于浑源县私采滥挖现象严重、恒山景区遭破坏的情况时,山西省浑源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尤建华却对此深表无奈:“我曾亲自带着炸药去炸黑口子,也只能有一时的成效……漫山这么大一块,1900多平方公里,搞监察的能下乡的没几个……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根本管不了……”
被“四兄弟”遗弃
游客只知有悬空寺,不知有恒山
如果说采石破坏是恒山遭遇的“外患”,那么,恒山和其他四岳竞争的乏力,可谓是恒山面临的“内忧”。
现今的北岳恒山,与其他四岳相比如何?曾有游人形象地比喻道:旅游鼎盛,收入可观的泰山是“华贵而初嫁的少妇”,而起步艰难,发展旅游较晚的恒山像是一个“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少女”。
大同市恒山管委会副书记,曾参加“五岳申遗”的徐辉曾为记者列出一个令恒山人心酸的数据:仅从门票收入看,北岳恒山2008年只有2750万元,而东岳泰山年门票收入约2亿多元;南岳衡山1.4亿元;西岳华山7775万元;中岳嵩山1.2亿元。
同为五岳,门票直接收入落差如此之大,恒山究竟缺少什么?是投资不足?还是宣传缺乏?是拉动发展旅游的机制创新不够?还是旅游景点大环境欠缺?位列中华五岳,按说各方面条件不错,但人们只知道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嵩山之峻、衡山之秀,而对北岳恒山知之甚少,甚至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
恒山在国内群山中,论雄奇秀险,可称得上是国内名山,很多地方的名山都难与媲美。但是,恒山旅游的开发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了不少外地旅客只知有悬空寺,不知有恒山。一位广州游客就对记者表示,他在山西的一家博物馆里看宣传资料,浑源这一带的风景就只标出了悬空寺,而恒山则被遗忘了。
浑源当地人谈到恒山,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抱着金砖挨饿”,甚至有人遗憾地发问:“五岳名山之一恒山的投资力度,为什么不如附近介休县的绵山?”一位游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早听说恒山很有名,但那里山路十八弯,超载虽然治好了,可时间刚过三点多,酒店服务员却说下班了吃不上饭。还有不少旅游点一些不法分子强拉强卖没人管。”
面对这样的内忧,《山西日报》曾刊发的评论一针见血:“恒山旅游虽然近年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发展速度屈居其他名山之后,与资源优势极不相称。尤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总体水平尚待提高,尚未联网成线、成块,形不成完整的旅游气候与拳头产品。一些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项目尚待开展……”
找不到北的北岳祭祀
“北岳恒山何处是,原非浑源玄武峰?”
最能证明恒山曾经在国人心中地位的,还有一项有着千年历史的祭祀活动--北岳祭祀。不过在今天,甚至连这项文化都开始与恒山渐行渐远。
北岳恒山的祭祀,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山川的自然崇拜。早在虞舜时期就有了最早的祭祀五岳活动。到了汉代,朝廷更是将北岳祭祀定制为常礼,并开始建祠祭祀。如文献《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曾诏令祭“五岳四渎”(四渎分别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而自汉宣帝之后,有关历代帝王于曲阳祭祀北岳的记载,也屡见于史书。
到了唐宋时期,还形成了北岳祭祀文化的两个高峰。如唐代开元时期定州刺史(相当于省长)张嘉贞,曾专门为祭祀北岳作颂文并立碑,碑文中阐明北岳之神的威力,认为其能主风雨、定吉凶,使国家太平,百姓幸福。张嘉贞这样的论述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北岳的信仰,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时期北岳祭祀的兴旺程度。
可是,自明代以后,北岳祭祀却从此渐趋衰落,甚至在今天,我们只能从历史书上去回味当年那庄重严肃的情形。
经过研究后,许多专家将本次文化流失的罪魁祸首指向了满清王朝,认为清王朝对北岳祭祀地点的改变,为北岳祭祀的消亡埋下了祸根: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将北岳祭祀的地点放于曲阳(今河北曲阳县)的北岳庙进行,但在清顺治十七年七月(公元1660年),清顺治皇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就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北岳恒山竟然失去了明确的祭祀地点,真的找不到“北”了:曲阳人舍不得丢弃历史,浑源则不服气地用皇帝命令来打压……
于是,这场架一打就打了数百年,直到新世纪的今天,浑源提到曲阳依旧如临大敌:因为河北曲阳县多次表示,历代中原王朝心目中的“北岳恒山”,实际是指河北曲阳的大茂山、神尖山,而非山西浑源的玄武峰。曲阳人则认为完整的“五岳文化”认知和申遗都不可忽略河北曲阳,为此,两地网友甚至在网上激辩、骂阵……
尼泊尔尼瓦尔人
从来没有寡妇的民族
生活在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中的尼瓦尔人,至今保持着一项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纪录--部族中从来没有寡妇。为了拥有忠贞不二的爱情和永不中断的婚姻,尼瓦尔女人在幼年时,就会嫁给一颗名为“贝尔果”的坚果。在之后漫长的人生中,这颗坚果就是她们真正不离不弃的“丈夫”。而她们成年后与男人的结合,只被当做是“短暂虚假的婚姻”,若她们想摆脱家庭,只要把贝尔果放在男人的枕边,即可恢复自由。
另外,尼瓦尔人也是一个享受节庆的民族,他们一年中盛大的节日接踵不断,整个民族仿佛随时都沉浸在欢庆之中,而他们的每个节日几乎都源自一个神话传说,这让尼瓦尔人的精神世界永远和古老的天神在一起……
初婚不嫁男人
在黑暗中蜕变成女人的尼瓦尔少女
尼瓦尔族的女人,一生至少要结两次婚。当她们长到7~9岁左右,还未走出童年时,神圣的第一次婚姻就降临了,这次婚姻被叫作“果实婚”,其婚礼仪式被称为“益喜”。有趣的是,这结发的“新郎”不是男人,而是一颗由女孩父母精心挑选出的“贝尔果”(当地贝尔树结出的果实,一种青绿色坚果)。
在尼瓦尔的习俗中,“果实婚”往往是集体婚礼,虽然只是嫁给一颗坚果,但“益喜”的仪式却庄严隆重,毫不马虎。在仪式现场,家长及亲朋欢聚一起,“待嫁”的女孩们穿上最鲜艳的纱丽,额头中央点上意寓吉祥的朱砂痣,为了表达对她们的祝福,鲜红的朱砂甚至把小“新娘”的黑发都染红了,也有些女孩在头顶上系一张绘着太阳神的纸帕,意谓太阳神将注视着她完成婚礼。梳妆完毕,在祭司的主持下,女孩们要对着贝尔果和父母一一行礼,表示婚姻的成立。婚礼结束后,父母则要将“新郎”用一块红布裹好,女孩们也会将这位“新郎”珍藏在身边,陪伴自己一生一世。
“益喜”之后,“果实婚”并未结束,女孩们还必须再完成一种“窑居”仪式。按照习俗,“窑居”仪式的举行时间一般在女孩的月经初潮时。在仪式的第一天,女孩就会被亲人关进一间没有光线的屋子里(通常是选在楼上)。在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屋内,女孩要住满11天,饮食只能由家中年长的女性递进来。在这漫长的黑暗中,她们要独自面对恐惧和寂寞,其间不得与生人见面,尤其不能被男子看见。到了第12天,女孩必须在太阳升起之前醒来,先是沐浴,然后在身上涂抹油膏,再被蒙上双眼,由家人牵引着走到楼顶的平台上,此时,朝阳的第一缕光芒恰好抵达平台,女孩的遮眼布被解开,她们沐浴在阳光中,开始对太阳进行虔诚的礼拜。根据尼瓦尔人的传统观念,这些从黑暗中走出的女子,已经完成了一次神圣的净化和蜕变之旅,此后,她们将以成年女子的身份,迎接人生中的第二次婚姻,这一次,男人终于可以走进她们的人生了。
但是,无论是嫁给“贝尔果”还是男人,尼瓦尔女人对婚姻都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再婚”依然是通过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定下的。在男女双方家长定下婚约后,两家就要实行“相亲礼”,即由男方带上10颗槟梆、一盒粉、两套新衣作为见面礼送到女方家中。“相亲礼”仪式之后,男方家中便可以着手选择吉日筹备婚礼了。尼瓦尔人的传统婚礼,场面极为温馨,过程大体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要由新郎的弟弟(或朋友)带上一队人去迎接新娘。其次,新娘来到婆家门前时要举行进门前的洗脚仪式,由婆婆为新娘洗脚,表示嫁过来的女人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同时婆婆还要赠送新娘一对银脚环,并亲手为她戴上,表示男方对新妇的喜爱。之后,婆婆会把新房的钥匙交给新娘,表示接纳新妇之意,这时新娘才能正式踏进婆家的大门。
多如牛毛的节庆
全民编撰鬼故事的神奇节日
尼瓦尔人的节日之多,世界罕见。他们大部分的节日都跟神话或宗教主题有关。例如著名的“灯节”和“牛节”,就展示了尼瓦尔人常年沉浸在盛大欢乐中的梦幻生活。
每年10月或11月初,尼瓦尔人就要欢度一场为期5天的“灯节”--敬祭财富女神拉克斯米的节日。相传拉克斯米女神喜爱光明,她会在每年尼历7月黑半月的最后一天夜晚降临凡间,挨门逐户地巡视,选择最明亮干净的人家住下,并赐以这家人大笔钱财作为报答。因此,女神巡查的日子就被定为“灯节”。而为了把这位财富女神引到自己家中,节日期间的夜晚,人们都要在屋内和门口点燃明亮的灯烛。届时,千万盏璀璨的灯烛点亮国境,只盼望有一盏幸运的光芒可以赢得女神的青睐。
按照习俗,灯节每一天都有特定的敬献对象:第一天敬乌鸦。尼瓦尔人视黑乌鸦为阎王的侍者,它的叫声预示着不幸和灾难。人们为求驱邪避灾,清晨开始就忙着在庭院和室内燃起油绳、点上香烛,把煮熟的米饭盛在一个用树叶编成的盘子里,摆在门前让聚过来的乌鸦饱餐,并对它们施以膜拜;第二天敬狗。人们在晨曦中沐浴净身,然后回到家中给狗戴上花环,在它们额前涂上金粉,最后喂以美食佳肴,以求死后在遇到阎罗殿外守护的神狗时,能给予方便;第三天敬乳牛。乳牛在尼瓦尔人的心目中有尊贵的地位,敬乳牛时,先用手触摸一下牛的额头,对着牛角叩拜,然后从牛腹底下爬过去,把据说能够防灾祛病的黄色“圣线”系于牛尾,借以求助财富女神保佑。节日在这一天也达到了高潮,大街小巷烟雾缭绕,包括纸灯、宫灯、电灯、烛灯、油灯等发出的炫目光芒通宵达旦,简直让众神迷幻;第四天敬山神。人们在家中用干牛粪精心制作一座假山,顶端放上一尊黑天神像,以表达对天神的崇敬;灯节的最后一天是“兄弟点红日”。姐妹首先给兄弟献上饮食,然后用小指在他们的前额抹上一道黄色横线,在正中点上红色的吉祥痣,祝福兄弟健康如意。兄弟姐妹间还要互相叮嘱、交换礼物,以表达彼此间永远不会断掉的手足情谊。
比灯节持续时间更长的,是每年8月举行的“牛节”,在这个节日里,尼瓦尔人甚至要欢度8天之久。尽管牛节同样到处都是音乐舞蹈和热闹的游行,但这些欢乐却是献给死去的亲人的。尼瓦尔人相信,只有那些平生对牛施善的人,死后才能借助牛的神力顶开鬼门升入天界。因此,丧亲者纷纷走上街头举行牛节游行,旨在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游行通常在节日第一天的上午举行,游行队伍由当年的丧亲之家和一批吹鼓手组成。丧亲者头戴一顶画着牛脸的扁帽,帽顶竖着两只用稻草做成的牛角,在鼓乐伴奏下不时跳起民间传统舞蹈。纷至沓来的围观者,则献上各种水果和糕点,借以安慰那些丧亲的人们。其后几天,民间还会举行一项很有趣的娱乐活动--人们聚集在大街小巷,编撰、演讲各种离奇吓人的鬼怪故事,他们时而屏息,时而惊叫,所有人都沉迷在最诡异的想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