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川高碉 群梨海雪原背后的血色浪漫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大金川,高碉群,梨海雪原,血色浪漫
  • 发布时间:2011-05-13 09:00
  川西的大金川地区,拥有中国最古老的战争记忆:冉駹(mán g)、东女、哥邻、吐蕃民族等都先后占领过此地。公元1747年,大金川的土地上更是爆发了18世纪中国历时最长、耗费最大、动用兵力最多的一次战争,当时的清帝国付出了数万人的性命之后,才取得了惨烈的胜利。

  时至今日,人们依旧能在大金川的美景中读出那些属于战火的血色浪漫,比如少女祈祷恋人从战火中平安归来的情人海;或者曾经拯救过上万人生命的万亩“梨海雪原”。而对于当地人来说,遗留在大金川的这些古老碉楼群,不仅是一部迁徙史、战争史,更是一部文化史,它们曾经守护着这里的土地、财产和生命,现在又开始守护着古老的文化和民俗的延续……

  “攻碉难于克城”

  屹立大金川千年的碉楼群

  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碉楼技术源出四川,而四川碉楼则源出金川。

  史料记载,大金川的碉楼是独特的高碉,它最早的建造者,是距今1800多年前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冉駹族人。《后汉书·西南蛮夷传》,以及《北史诗·附国》记载其“近川谷,傍山险,故磊为巢,以备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状似浮图”--高十余丈的建筑,显然其意并不仅是为了居住,建筑史学家季富政分析,有的碉楼一层养牲畜,二层作卧室,三层贮存,再上诸层作防御,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私家居住与防御的统一性。

  现在遗存的金川高碉的建造者,多是羌人与藏人。1000多年前,一支羌族人历尽艰险,从茫茫西北来到金川,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流中,学会了高碉的建筑技巧,同时他们又融合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山地防御作战经验,最终成为盘踞在大金川地区的最强势力。

  相传当时居住在大金川的羌民,谁家要是生了男孩,就必须建一座碉楼,男孩每长一岁就要增修一层,直到男孩长到18岁碉楼才能封顶,如果谁家没有碉楼,儿子连媳妇都娶不上。此外,碉楼要修成什么形状也有考究,最为常见的就是家族原因--每当同一姓氏的羌族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要集体捐资兴建一幢象征本族人的碉楼,如果是4家人共同修建的,就修成四角形;6家人共同修建的,就修成六角形……至今,人们甚至还能见到极为罕见的十三角碉。

  大金川地区碉楼的规模十分庞大,以大金川大峡谷为中心,向绰斯甲、俄热、太阳河等众多网状河流四周的峡谷、高山扩散,最远甚至分布到了阿科里草原最北端。其规模之大,类型之多,建筑技术之精湛,在国内外都十分罕见,正因为如此,这里又有“千碉之国”的美誉。

  高碉的建造材料,多为岩石石片及河道中的卵石,配以当地特有的黑土混合而成,坚固无比。上世纪60年代,有人曾试图用炸药包炸毁碉楼,然后用碉楼的石头来保护田埂,但两次使用大剂量的炸药均告失败,仅将碉楼角炸了一个窟窿,于是,有学者惊呼“攻碉难于克城”……

  18世纪中国用兵最多的金川战役

  鲜血染红了乾隆的皇冠

  历史上的大金川地区万山丛矗、物产贫乏,且民风彪悍,居民桀骜骁勇。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上,各部落互相掳夺,战火不断。

  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年),大金川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一年,乾隆皇帝发动了金川之战。这也是18世纪中国历时最长、耗费最大、动用兵力最多的一次战争。

  同时,这也是一场被军事史家们遗忘了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战事的发端是这样的:当时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与小金川土司泽旺发生摩擦,清政府前往“弹压”(即调停),不料却遭到莎罗奔抵制,铩羽而归。怒不可遏的乾隆皇帝当即下旨:出兵攻打金川。

  金川之役,清朝动用数万大军、二千万两军饷,在进兵之初,清军先后收复了莎罗奔所占领的牦牛、马桑等地。但正当他们以为胜券在握之际,擅长骑射的清兵很快就发现他们正开始面对一个全新的对手--在莎罗奔的总部也就是大金川的两岸,矗立着无数的高碉。这些碉楼或立于山岩之上,或挡在要道之中,守军依此封锁独路险道。满洲兵的弓箭、火铳拿碉楼毫无办法,而高碉内的士兵却可以居高临下,用弓箭长枪,滚木擂石打击暴露在原野沟谷之上的敌人,以一挡百。

  在屡屡损兵折将的情况下,清军统帅张广泗向乾隆皇帝禀报了碉楼的情况,乾隆皇帝很快打出了王牌--批准张广泗调集当时最先进的野战武器“劈山大炮”20多门,日夜不停轰击碉楼。但很快乾隆就收到了令他哭笑不得的消息:饱受炮火的碉楼仍然岿然不动,仅有几座碉楼顶部的石头被打落下来。最后,莎罗奔依靠碉楼取得了第一次金川之战的胜利,随着清军完败,乾隆皇帝一怒之下杀掉了征讨大金川的统帅、云贵总督张广泗,以及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讷亲和四川总督庆复,被迫与大金川议和。

  大金川又继续内乱了26年后,大战再一次降临:继任的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串通谋反,忍了20多年的乾隆皇帝终于爆发:他任命大学士温福,名将福康安为统帅,总领四川军队,并先后从京师、盛京、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地调兵3万人增援四川,可谓全力以赴。即使是这样,一开始清军依旧溃败,甚至在木果木一战中,统帅温福还战死沙场,数万大军面对大金川碉楼群欲哭无泪。

  不过,在清军继任统帅、名将阿桂的攻打下,到底还是打破了大金川的千碉防线。原因是阿桂经过一系列研究,挑选出两千名精锐组成“健锐云梯营”--这实际上是一支专门攻打高碉的特种部队,由金川当地人组成,他们既熟悉当地情况,又精于碉战。同时,清王朝还把俘虏的金川民间匠人调往北京,在香山仿建金川高碉,让部队每日练习攻碉作战,训练好后就直接调往金川前线作战。

  最后,又经过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战斗,清军将大金川全境荡平,土司索诺木被凌迟处死。而这两次战争也被清廷永远记住,乾隆皇帝甚至将大金川战役认定为自己的“十大武功”之首……

  “情人海”与“梨海雪原”

  硝烟过后的血色浪漫

  大金川自此停战了,但碉楼的主人们却依旧一直在不断地修缮、扩建这些碉楼。前几年,法国女探险家弗德瑞克用了8年时间穿行川藏地区,并取下当年建碉楼时所用的一些木头样本进行检验,发现随机检测的57座碉楼里,最古老的已有1200年,最年轻的也有500年历史……

  不过,战争影响了人,却未能影响大金川那无尽的美景,比如那神奇的长海子--撒尔脚措,它位于大金川阿科里乡撒尔脚村境内,水域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相传人畜经过海子边缘,如果喧闹,会大雨滂沱、冰雹砸头,所以当地人将这里视为神明,人过无声,马过摘铃,牛羊忌哨;而在当年的战争时期,时常有少女在湖边祈祷,愿神明保佑从军的情人凯旋而归,因此长海子又被称为情人海。

  甚至,战争还成就了大金川最壮观的景色--“梨海雪原”:金川雪梨有81个品种,都属果中珍品。金川之役后雪梨被列为进京贡品,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每年的3月,无论是在河坝沃土还是在半山坡地,万亩梨海竞相开放、整个大金川顿时成了茫茫“雪海”……

  关于金川雪梨的来历,还有着一个传说:远古之时,金川地区气候炎热,疫病流行。在东女国女王的祈祷之下,雪山山神恩赐“雪梨种”,从此大金川两岸漫山遍野都长满了梨树,人们纷纷摘梨食用,疾病顿时痊愈。

  传说归传说,这茫茫“梨海雪原”却也拯救过无数人的性命:当年清军征伐大金川时,由于粮路阻断,数万大军陷入绝境,就在此紧要关头金川的梨子成熟了,他们摘下梨子充作军粮,终于度过难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