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源头第一县 五彩沙漠;世界上最高的小镇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雅江源头,沙漠,小镇
  • 发布时间:2011-05-13 09:06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而它的源头就在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最西端的仲巴县境内,仲巴也因此被誉为“雅江源第一县”。

  仲巴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面,属于高原湖盆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可谓“生命禁区”。由于土地严重沙化,这里经常发生沙尘暴,使得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甚至仲巴县城也因此搬迁了3次。

  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让苍凉、雄浑、悲壮成为仲巴这座高原小县的代名词。

  杰玛央宗冰川

  雅鲁藏布江的源头

  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蜿蜒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孕育出源远流长的藏地文明,成为西藏的母亲河。而这条极地天河的源头,就是位于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

  杰玛央宗冰川位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5590米,长约四、五公里,宽约1公里。冰川伫立在3座雪山之间,在藏语里,“杰玛央宗”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排列成‘十’字形的沙石堆”。

  杰玛央宗雪山主体是黑中泛蓝的风化石,间杂有一些黄色的风化岩层。中间那座雪山的形状酷似马头,长长的冰川则像巨大的哈达,从马头两侧悬挂下来,然后汇成一股,顺着深深的山谷飘向远方。站在冰川脚下,时常会看到冰峰上面冉冉升起的云雾,像透明的羽纱在半空中轻轻地飘动,宛如仙境。

  “马头”的嘴部有一个不大的冰湖,在阳光的照射下,冰湖上云蒸霞蔚,彩虹道道。在“马头”左边的山体与冰川的交汇处,有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形石窝。据当地藏民介绍,有一年他们到这里转山时,石窝里的水还没有结冰,他们看到水中有两条约半米长的黄色金鱼在游动,好像“八吉祥图”中的两条金鱼,非常奇妙。在“马头”右边的下半部岩石上,有一对如真人脚那么大的脚印,不远处还有一个深深的马蹄印。传说,人脚印是莲花生大师留下的,而马蹄印是格萨尔王的战马在飞跃雪山时踏出的。

  夏季,晶莹洁白的冰川慢慢溶化,分成很多网状的小河流。这些小河在冰川下面约10公里的地方汇成了一条大河,一直向前方的河谷、草场铺去,再融入库比曲(即马泉河),这便是雅鲁藏布江的上游段。

  在西藏众多的冰川中,杰玛央宗冰川不是最雄伟也不算最美丽,但她养育了雅鲁藏布江,而雅鲁藏布江又哺育了一代代藏族人民,从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藏地文化。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保护它的源头,使“天水”能够世世代代流淌下去……

  雅鲁藏布江源头第一县

  神奇的五彩沙漠

  今年4月,笔者又一次来到仲巴。4月的仲巴依然十分寒冷,狂风刮起的沙粒打在脸上隐隐作痛,手指冻得红肿,眼睛被风吹得难以睁开。

  据仲巴县畜牧局资料记载,仲巴县年降雨量为180~290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2200 ~2300毫米。同时,全县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达150多天,大风剥蚀肥土、刮去草根,使天然草场变成植被稀疏的沙地或寸草不生的沙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仲巴县几乎是建在沙漠上的。

  由于日渐严重的沙害,人畜饮水变得困难,因此,仲巴县城曾经数次搬迁。札东曾是仲巴的老县城,距新县城托吉有23公里。如今,札东的道路和大部分房屋已经被沙漠埋没,到处是一片死寂残破的景象。

  不幸的是,新县城托吉依然面临着危机,10年前还是雪水丰盈的托吉,泉眼如今几乎全部干枯,人们日常的饮用水竟然要依靠从远离县城2公里的柴河背水。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徒步行走已经十分艰难,何况还要负重前行这样遥远的路程。到了夏天,柴河水携带着大量泥沙,人们在取回水以后,至少还需要沉淀两天才能饮用。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柴河也很有可能会被流沙吞没。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仲巴独特的沙漠景观。在从仲巴县城往阿里方向行进的路上,可以看见雪山下有一片五彩斑斓的沙漠,这片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变幻出多姿多彩的形态,被称为“仲巴五彩沙漠”。五彩沙漠的奇幻色彩只有在清晨才能看到,由于仲巴境内昼夜温差较大,清晨气温很低,沙漠上覆盖着一层薄霜,太阳出来后,在蓝天、朝霞与沙漠四周红色岩山的映照下,沙漠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如梦如幻。仲巴沙漠在狂风中舞动着雄浑、苍凉的旋律,在冷暖交替之中变幻出浓重的生命色彩,展示着神秘的旷世之美。

  雅鲁藏布江源头第一县

  神奇的五彩沙漠

  清晨,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远处的帕羊镇被一大片草原牧场包围着,牛羊悠游于青青草原和皑皑雪山之间。小镇内白色的藏式石房整齐地布列着,房子四角彩色的经幡随风飘扬,给宁静的小镇增添了一丝动感。镇中心的广场是全镇重要的聚会、交流场所,藏民们时常在此闲逛。镇上唯一的寺庙外,经常有老人在念经、转经。面对你的目光,他们会微微一笑,那种从容,来自心中坚定的信仰。

  帕羊不仅极具西部风味,而且拥有一项世界纪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小镇,海拔约4800米。由于海拔高,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上的60%。有人说,在帕羊,即使坐着不动,也相当于背负着30公斤的重量。因此人在这里的高原反应格外强烈,不仅呼吸困难,还时常头疼,如果在这里不小心得了感冒,就极易引发高原肺水肿,严重者甚至会呼吸衰竭而亡。即使是土生土长的高原人,到了帕羊也很难适应这里的稀薄空气。

  由于帕羊镇位于新藏线上,是去阿里的必经之地,从而成为许多过往行人的住宿之地,因此这里的饭馆、旅馆特别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牦牛旅馆”--想必老板给旅馆取名为“牦牛”,是因为仲巴在藏语里意为“野牛之地”的缘故。牦牛旅馆具有典型的高原风貌:一个大约300平方米的院子空荡荡的,只有院子中间有一口水井,地面没有任何铺设,全是泥土。整个旅馆有20多个房间,每个房间内安装着烧牛粪取暖的炉子,即便是到了6 月,这里都要烧炉取暖。尽管旅馆没有抽水马桶、独立卫生间,客房里也没有电视机,但却十分干净。在忙碌的旅行中,在这个高原小镇稍作停留,白天看雪山与落日,晚上享受“皓月当头”、“举手摘星”的感觉,想必是一件极浪漫而惬意的事。

  秦安壳子棍

  连货郎也身怀绝技

  常言道:陇上秦安,文多大儒,武多俊杰。秦安人的尚武精神,是几千年来顽强斗争的沉淀,这种尚武精神已经深深地烙进秦安人的性格之中。历史上,偏居甘肃的秦安,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英勇的将士和侠客,如“飞将军”李广、两汉之际割据一方的隗嚣、前秦帝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等。据史料记载,仅明清时期,秦安就涌现出11名武进士,117名武举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秦安,武功代表了家族的威仪和个人的尊严。武功也让秦安人成为极有个性的群体,杀富济贫、不畏强暴的尚武精神成为支撑秦安精神的骨架。威震八方的秦安壳子棍,就是在这样一方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土壤中衍生、演变和传承的。

  越狱和尚教授棍法

  口传身教200多年

  高家屲(wā)是秦安壳子棍的发源地,它位于秦安县以西约4公里的西山,地名中的“屲”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这里的地理环境--高山之顶的洼地,村子就坐落其中。高家屲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正是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却流传着“壳子棍”这样一门独特的棍法。

  高家屲的村民世代务农,劳作之余也不忘练习武艺,现在60多岁的高世定是壳子棍的第八代传人,他棍法准、快、灵、狠,干脆麻利,因脸上有麻点,人称“麻世定”。

  据高世定自述,高家祖上是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人,明朝迁移到秦安县高家屲务农,为了防身,闲时练习红拳、六合枪、山西散手等武术。

  清乾隆年间的一天,高家先祖高五太爷在田里发现了一个昏迷的男子--他约摸40岁上下,身穿囚衣、遍体鳞伤,高五太爷赶忙将男子救回家中。后来据该男子讲,他本是少林寺和尚,因参加反清活动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被捕,越狱后逃到此地。

  在高家屲养病期间,和尚目睹高家子弟喜好武术,待到伤势痊愈,他便对人们说:你们练的棍法不好,我来教你们一套。从此,和尚在高家一住3年,秘传“壳子棍”棍法。

  3年后和尚离开了高家屲,其间只回来过一次,就是检验高家子弟的练功进展,并传授了“壳子棍”所有的功、防和对棍之法,以及口诀、要点。之后和尚再没有出现,高家人去少林寺打听他的消息,竟被告知没有此人。

  从此,高家人在务农之余,坚持练棍,从清乾隆年间至今“壳子棍”共传了10代。一技在身,让高氏家族几百年来强盛不衰,名噪一时。

  中华武术中绝无仅有的

  以模式而不是套路表现武术

  “棍是百艺魁首”,古人的一句武谚道出“棍”在兵器中的地位。棍虽然平凡,但却兼具长短兵器的特点,不受招式变化限制,威力无穷。

  秦安人一般把棍叫做“柴火”、“火棍”,把棍术叫做“耍柴火”,这就让兵器和百姓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也让棍术成为了最具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武术。

  壳子棍这个古怪的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壳”即“磕”的同音,与壳子棍硬磕硬碰的打法有关。但“硬磕硬碰”只是壳子棍的特征之一,并不是壳子棍的全部。其实“壳子”在秦安方言中为模子、模式之意,也就是指每个棍法的大体练法。在一个“壳子”中,隐藏着七八个棍法,最多的竟藏有13个,可谓一棍既出,杀机百现。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壳子”都独立、短小,壳子之间没有连贯起来的套路。这种不以套路的形式表现棍技,而以模式来展现武术的棍法,即使在博大精深、内容浩繁的中华武术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从源流来说,壳子棍的形式和内容十分别致,与其他西北棍法明显不同。虽根据高家祖先讲壳子棍是一位少林和尚所授,但它与现在的少林棍法也不一样。据推测,当年传授高家棍法的和尚,有可能曾是走南闯北的一位棍法高手,吸收了各地的棍法,总结经验后创下了这套内容繁杂、方法独特、实战性强的壳子棍法。而他宣称自己是少林和尚,有可能是为了掩人耳目。

  现代著名武术家马明达教授看过壳子棍后,说它是属于 “南棍”(中国南方棍法)系统中的棍法--这可能是高家人向邻村人学习的结果:离高家屲不到5公里的郑川村,清初顺治年间出了个叫路坦然的进士在福建做过官。他年老回乡时带回了4位武功高强的随从,因此,不排除高家前代人向路家学习过南棍技法的可能。

  招式朴实无华并不精彩

  实战中方显威力

  壳子棍法重实用,重打法,棍法紧凑,攻防兼备又变化多端,壳子棍里包含了提、扣、扎、压、摆、缠、劈、点、扫、撅等十几种棍法,又有活把、死把、单头、双头棍法以及枪法、鞭法。在实战中会根据对手距离,远用单头棍,近身用双头棍,四尺短棍既能当棍使又能作鞭杆用。

  初习壳子棍,必须先慢慢练习每个壳子动作,不须用力但动作必须到位,其后拿重棍练习。熟练后,开始两人按棍法对练,最后是两人自由对战。对战中要求两手来回变动把位,变化中以步法带动身法,以身法带动手法,以手法带动棍法,在这样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棍头会产生出惊人的爆发力。

  壳子棍看似拙朴无华、内敛稳重,没有什么精彩动作,实则变化诡秘、以静制动,极具实战性。不少武术家、体院教师来秦安观摩棍法后都说:“按套路动作比赛打分,壳子棍给不了高分,可要拨棍对战的话,没几人能占上锋。”例如一招简单的横扫,一般棍法都是越贴地越好,可在实战中,对手只需轻轻一跳即可躲过;同样是横扫,壳子棍的里招式就离地面有一定距离,使人不易闪躲。从清朝开始,就有各地练棍者来秦安交流,因此壳子棍在陇西南地区享有盛誉。

  武术让秦安人在历史中挺直了腰杆,名将侠客自不待说,就连千百年来闯荡江湖的秦安货郎也是身怀绝技。在秦安,习武之风至今不衰,在生龙活虎的击打中,张扬着秦安人的意气和个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