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撑起校园安全蓝天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国外,校园,安全,蓝天
  • 发布时间:2011-05-26 15:05
  校园暴力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痼疾。在防范校园恶性事件与保护校园安全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 “防患于未然”

  美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的校园没有围墙遮挡,属于半开放状态,不过安全保卫工作却处于“外松内紧”的状态中。在许多地方,要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必须先按门铃登记。如果不是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里活动必须佩戴标明身份的标签,例如“家长”、“志愿者”等等。在接孩子放学的时间段内,学校附近一般会出动交通协管,帮助维护秩序,防止发生事故。同时,学校也随时给家长安全提醒。在弗吉尼亚州的一所小学不久前发生一起儿童放学遭尾随事件,第二天周围的家长就收到不同学校寄来的信件,提醒他们注意孩子的安全,可以说“防患于未然”是美国中小学校园安全的首要目标。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各州立法建立了校园警察。大多数综合型大学或学院都会在学校范围内建立完备的校园警察机构,而校园警察会行使与真正的警察同样的权力——可以携带枪支、拘捕犯人、按地区法及州法律和联邦法律办事。一些中小型学校则会与一些提供安全管理工作的公司签订契约,聘用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保护师生。这些“私家”警卫人员也被允许携带火器、警棒或者泰瑟枪(电棒)。

  学校还致力于培养儿童从小树立安全意识与求生能力。在户外活动时,为了培养孩子预测、判断、回避危险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自主的精神,教师允许孩子尝试各种他们自创的具有“冒险性”的活动。教育部门也设立专款,帮助学校进行紧急疏散演练,训练孩子如何应对歹徒入侵校园这样的紧急情况。

  美国的犯罪问题专家认为,重要的是减少疯狂枪手射杀进入他视线中所有人的可能性;尽量锁住房门,保持安静,让歹徒误认为房间内没有人;不要刺激歹徒杀回马枪。美国学校将这一保护方式称为“关锁保护法”。警方说,在实施“关锁保护”时,千万不要听到有人敲门就应,老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用手机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从立法上来说,美国政府把建设安全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目标之一。1987年制定和颁发《美国校园安全守卫法令》,规定学校必须每年发布校园安全政策实施业绩和年度校园发生违法犯法数据。199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将国家教育目标增加为8项,其中第7项目标是“安全的学校”。此外,美国关于校园安全的立法还有《校园禁枪法》、《改善校园环境法》等等,各州还根据具体情况对校园安全展开立法。

  日本 立法与高科技双管齐下

  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辖区派出所警察定期到学校巡查、开办讲座,并通报近期治安动态,以加强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增加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安全感。校园门口配有校方的警备员、保安,在学生上下学时在校门口、交通路口维护孩子们的安全。

  最近几年,带有GPS定位功能的儿童手机,深受日本家长欢迎。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要用力拉手机的挂绳,手机警铃就会鸣响,同时会把自己的所在位置发送到事先指定的设备上,而父母随时可以通过电脑等设备确定孩子的位置、掌握孩子的行踪。

  日本人在学生书包上也下了不少工夫,于2004年推出了带有GPS定位器的学生书包,大受欢迎。专家们还提醒,学生要经常性地携带警报器、哨子等,并且不要放在书包里,而要放在手边,以备不时之需。

  日本已制定一部具体翔实的《校园安全法》,还为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警棍、催泪喷子、钢叉。幼儿园使用安全教育画册教孩子们如何逃生、遇到毒气的时候如何用毛巾捂住嘴巴,非常生动,也很实用。

  德国 “星期六没有课”

  针对校园暴力,德国引入一套“动态风险分析系统”,学校收集行为异常学生的相关信息,借助软件加以分析,计算出某名学生暴力倾向的严重程度,以便掌控。

  在科技防范上,德国要求今年年底前所有学校要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生险情,将发出警报信号。在德国波茨坦市,每位老师都可以在险情发生时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警报声可响遍教室、走廊、运动场馆。

  除了增添高科技安保设备之外,德国在保障校园安全上还注重加强危机处理机制的建设。在德国黑森州,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危机处理小组、下发《危机情况下的处置》手册,指导学校在遭遇枪击等暴力事件时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应急预案中要求必须确保所有教室大门锁上并用障碍物堵住,学生们趴在地上或者躲藏在桌子底下,等待警察的指令。

  此外,德国老师之间还会约定特定的暗语,在险情发生时彼此发出警报,而不会让学生知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慌乱。暗语可以是“星期六没有课”,一旦听到有老师说出这个暗语,其他老师便会口口相传,并组织学生采取保护措施,关闭教室门窗,以防歹徒冲进教室。

  俄罗斯 配发身份登记卡

  2004年9月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俄罗斯别斯兰市第一中学的学生、老师以及前来参加新学年开学典礼的家长,并与闻讯赶来的警方展开对峙,直到9月3日,反恐行动展开后,匪徒们被消灭,人质方才获救,但在本次恐怖事件中,共有333人死亡,其中包括180多名学生。

  人质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政府计划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强全国中小学校的安全防范,其中就包括为中小学生配置类似军用的金属制身份识别牌以及记录有学生身份和基本医疗信息的登记卡。身份识别牌可以放在登记卡里,也可以戴在脖子上,即使遭到炸弹袭击,该识别牌上的信息也不会丢失。登记卡主要包括学童的姓名、指纹、照片、家人资料以及基本医疗信息等,同时还有一些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洪水、火灾、交通事故以及恐怖袭击等知识。

  阿根廷 商贩担任流动岗哨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附近地区建立了一个由警察、交通安全人员以及商贩组成的“校园安全通道”,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取得积极成效,学校和周围地区的恶性犯罪事件明显下降。

  在这个“校园安全通道”中,每到上学和放学时间都会有警察以及交通安全人员在校门口及附近地区值勤。在学校门口附近经营的商贩也被邀请加入校园安全体系,担当起流动岗哨的职责。他们协助警方密切关注校园门口的可疑人群,并随时为遇到紧急情况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阿根廷的各所学校也高度重视校园安全,为学生们建起一座安全的保护墙。

  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富兰克林中文学校是一所向华人子弟教授汉语的学校。校长毛亦丰介绍说,学校每个学生的胸前都佩戴校卡,上面写有姓名、班级和离校方式。离校方式不同,校卡的颜色就不同。一部分年龄较小的学生放学后由校车送到家门口,司机负责将孩子交到家长手上;另一部分孩子则必须由家长来学校从教室里接走,并且在离开教室和校门的时候分别经过班主任和校务处老师的核对。只有一些年纪较大并且住址离学校较近的学生,在家长授权后可自行离校回家。

  韩国 完善法规补偿受害者

  2009年底,韩国先后发生数起针对女学生的恶性骚扰事件,之后韩国校方和家长都加大了对学生人身安全的防范和教育。校方增加了校园周边的安全摄像头数量,并增加了校方保安的人数。此外,家长们纷纷为学生购买人身防范的随身携带设备,如喷雾剂、报警设备等。

  韩国学校、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上学及放学时,学校会安排专门的老师维持校园门口治安,家长们也会轮流做志愿者协助校方维持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另外,从幼儿园开始,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三至四次安全演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在危急情况下能迅速而有秩序地逃生的意识。

  为了防止校园内发生包括遭遇暴力事件在内的各类安全事故,并及时补偿受害师生,韩国于2007年1月颁布了《有关预防学校安全事故及补偿法律》,并于当年9月起正式施行该法律。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优先支持安全方面的预算。另外,韩国教育委员会按地域设立学校安全补偿共济会,使管辖区内师生都能加入学校安全保险,如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得到相应补偿。

  (冬姬荐自《深圳商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