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哄抢食盐风波的股市感悟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哄抢,食盐,股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6-10 08:57
本来就盐的储量在国内极其丰富及其在我国属专营商品性质来说,最不具备哄抢条件的是它,最不应该被哄抢的也是它。这是一个理性的判断,却因为所谓的“核污染”与碘盐可以“防辐射“被推翻,被芸芸众生置于脑后。在正常人的眼中,那些轻信谣言的哄抢者都疯了。但在哄抢者自己看来,他们并没疯,相反还“聪明”得很“、理性”得很———因为他们有“科学道理”作为行动依据。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信奉的人生哲学训示他们“随大流不会吃亏”,“你不去买,人家买完了你就买不到了”。由此可见,所谓的“非理性行为”实际上也包含理性行为从中开路的成分在内,也染有理性的背景。
在通常的情况下,理性旁观者的注意力(或第一反应)很容易被导致“哄抢者”的素质有问题的层面。然而正如上文我们已列明的———当问题演化为“若不从众便将吃亏”的选择时,行为的动机已与素质无关,也与理性无关了。同样的,那种将哄抢“上升”为“社会信用危机”以至“政府职能部门应对失当”的观点,亦属过度解读———不是任何负面的突发事件都可以把行政机构拉出来陪刑打上两枪的。
类似这次哄抢食盐的社会现象,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群体歇斯底里症”。此症波及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如三五组合、一二村落,大如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那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便是史无前例的“群体歇斯底里”的典型,但它由头到尾却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非理性的同时又是理性得很。足见非理性与理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很多时候,非理性的内核上往往披着理性的外衣,只是通常不那么明显相反还较为隐晦而已。
“群体歇斯底里症”事件如果起因比较简单且属短期因素,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即所谓“见光死”,如这次的哄抢食盐风潮就是;A股中的相关盐类品种也同样经历了“一日游”行情。然而倘使“群体歇斯底里症”成因比较复杂,延续的时间就会很长,直至最终形成趋势,产生强大的惯性使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就是我们在股市中常见的“疯牛行情”及“羊群效应”了。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如何把握非理性力量与理性力量的此消彼长,准确捕捉足以催生转折的临界点便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写到这里不由回忆起一件往事:在著名的“5.19”行情将见顶前几天,我在某券商组织的一个大型报告会上发出了预警的判断,说已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了。岂料随后发言的一个股坛新秀不同意“到顶说”,针锋相对地提出:“在大家的头脑都发热的时候如果你还清醒,你就会错失赚大钱的机会,你就是最大的傻瓜!”话毕台下掌声如雷,可见我的确已成为为数不多的傻瓜了。虽然三天后股指以大跳水为行情画上句号,我得以将“傻瓜”的帽子奉还,但我还必须承认这位新秀说的这句话十分精彩,只是说得不是时候,太晚了些。如果在行情初启或中段牛气哄哄时说,是辩证法;在冲刺末段时说,则是诡辩论。因为到了这个关头,疯狂已到了极点,也就是非理性预期的膨胀已达到极限,再没有发展的空间了———聪明人与傻瓜之间的击鼓传花再也难以传到傻瓜的手上,博傻定律又怎能不寿终正寝呢?(更正:上期本栏文中的“今年的中国财富榜”及“今年越演越烈的高速扩容”中的“今”字皆为“近”字之说。
阮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