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下,谁人欢喜谁人愁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负利率,高利润,老百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6-10 09:20
语出惊人,网上一片哗然。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历史的贫穷因素使得中国老百姓历来养成了良好的“好存”习惯。近年来物价的上涨让老百姓对“负利率”的认识逐渐深刻,无奈,在投资渠道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资金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银行。负利率下,恐怕“舒服”的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以及庞大的银行体系,而处在资产泡沫边缘化的普通百姓却是受尽了高通胀之苦。
倚靠息差收入的银行高利润
200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可谓赚的盆钵满体,据wind数据统计,2009年已经上市的15家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除外)净利润之和达到4425亿元。即使遇上百年难得一见的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业依然全球一枝独秀,令全世界的金融大鳄们瞠目,2009年15家上市银行实现了平均15%的净利润增长。中国银行在3月25号的年报中显示,净利润突破千亿元,并指出未来两年无股权融资计划,在央行流动性日趋收紧的预期下,更加显示了中国银行业对于未来中国银行业盈利增长的预期。
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息差收入历来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以中国银行2010年业绩为例,全年实现利息净收入1939.62亿元,同比增长了22.08%;非息差收入为828.55亿元,同比增长13.01%,在近年来一直强调希望通过扩大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市场环境下,利息净收入的增速明显高于非利息收入的增速。尚未公布年报的工商银行在2010年上半年则就已经实现了1433.12亿元的利息净收入。“负利率”下银行的高息差收益,为中国银行业2010年巨额净利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生息资产来源则主要是广大百姓存在银行的资金。
最终买单人———老百姓
2007年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货币贬值,房价高企。历经2008年金融危机,资产价格在小幅下滑后,在全球各大中央银行的救市政策下,流动性泛滥,随后资产价格屡创新高。老百姓感受到的是物价的持续攀升,货币的持续贬值,虽然要承受负利率,银行仍然是资金的“安全保护伞”,资金流向的首选。
相对其他国家的低利率或者零利率,这个利率水平“很舒服”,恐怕更多的指的是美国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美国的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0%-1.5%,美国的利差是1.5%,而中国政府则规定:中国的利差不能低于3%,垄断经济下的必然产物便是中国银行业的高额利润,银行家们的豪言壮语及普通百姓的愁颜。
本刊实习记者刘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