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内容 监管在即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8-19 09:34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数字内容迅速增加,世界各国都开始高度关注数字内容丢失问题,国际性的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技术标准亟待建立,目前此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正由中国主导推进。
日前,国际数据公司(IDC)与EMC公司联合发布了题为《经济紧缩,“数字宇宙”膨胀》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尽管2008年下半年经济开始恶化,全球数字化信息总量依然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随着社交网站不断涌现、上网手机层出不穷、政府监视手段日益普遍,目前,全世界的数字内容约为4870亿吉比特(GB),其运营成本约为12万亿美元。
IDC估计,如果将这些数据内容印刷出来,并装订成册,其高度足比冥王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多9倍。若将数字内容的生成速度,折算成书册的加厚速度,比美国宇航局速度最快的太空火箭还要快。
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数字内容迅速增加,世界各国都开始高度关注数字内容丢失问题,国际性的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技术标准亟待建立。
“数字时代”来了
如今,数字内容创意和产品运营在中国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2009首部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首轮票房直冲8000万元,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纪录。《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预示中国的动漫市场模式已经渐渐受到认可,这也让以动漫影视、动漫游戏、互联网增值产品为主的数字内容产业,再次受到投资人的关注。
2008年12月10日,上海晓麟科技正式对外宣布获得汇乐集团千万元级投资;2009年年初,中国数字电视企业深圳茁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获得3735万美金巨额融资,如今的数字内容产业成了一个热门投资产业。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工程师、ISO/IEC JTC1 DCMP研究组秘书高麟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内容产业将来的市场规模不可估量说,数字内容产业已经逐渐延伸到数字创意工具开发、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数字艺术产品设计和制作、数字传媒产品设计和制作、数字影像、互动数字电视、IPTV、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电信增值内容设计和开发以及包括游戏开发、网络游戏制作、动漫制作、电视游戏制作在内的数字娱乐创意设计及开发。产业链包括创意、设计、开发存储、传输、外包、经营、服务等。
在运营模式方面,互联网运营实战专家、事件营销黄相如指出,数字内容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渐渐改变了传统的行业发展态势,从传统的产品设计、授权、销售,改变成为共同开发、联合运营、合作共享、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产业链分工更加明确。
比如,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已经承担起渠道、发行、销售、运营、版权保护、交易等职能,为更多的数字从内容创业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增值价值和新的盈利模式;以KTV、互动电视、户外媒体运营机构等为代表的线下实体运营机构,通过各种多媒体终端,正在成为数字内容发行机构;而数字创意本身也从单纯的互动娱乐向工业设计、影视制作、广告、传媒产品制作、教育、医疗、国防、博物馆文物保护等方向延伸和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数码设备的逐渐普及,产生了数量庞大且仍在日益增多的数字内容。而由于数据量巨大及数据格式多元化的特点,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数字内容则变得十分迫切。
各行业需求迫切
近日,关于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技术标准制定的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各个国家以及各个行业的代表就“如何对数字内容进行管理与保护”展开了讨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林在会议上表示,2003年以来,随着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内容管理手段日益丰富的同时,也衍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如何确保数字资源被合理合法使用;怎样保障数字资源长期可获得;如何保证原生数字资源的采集和保存;数字内容的使用、传播历史是否可追溯;怎样保证数字内容顺利、便捷的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等等。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数字内容管理系统迫切需要与广播电视的控制和制作工具进行高度集成。该行业人士表示,电视的控制和制作工具包括演播室自动控制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内容被不同系统共享,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同一个具体内容的重复控制和频繁传递。因此在广播电视领域中各系统和设备有必要进行集成。
电子出版行业中,涉及大量的对数字内容的操作,从数字资源的采集、编辑到呈现、保护的全过程,都与数字内容息息相关。而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数字内容管理需求。
采集是将各种内容资源聚集到数字资源库中,以便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使用;编辑通常是对采集到的文字、图片以及各种多媒体数字资源的编辑处理工作,这些工作以项目管理为中心,还应包括对工作流的控制管理、对编辑人员的认证和权限管理,保证最终形成的数字内容是真实和适合的。
另外,数字内容的保护除了要对资源库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还包括版权重用,版权保护,版本控制,资源的检索、浏览、上下载、过滤、审核、存储、删除等等,其中特别要准确体现出文档的修改痕迹和具体的修改人,还要保证在传输端和接收端有足够高等级的安全传输策略,保证用户端的数字内容不会被非法复制、篡改和使用。
而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作为保存人类精神产品的社会机构除了需要对数字内容进行管理之外,更加重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标准制定在即
在各行业的迫切需求下,对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技术标准方面的制定也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据高麟鹏介绍,目前我国在数字内容保护与管理的标准制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也分别在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很多标准提案,比如,在数字内容的定义、传播、格式、保存、存储等等。
保护数字内容的技术多种多样。一种常用的保护手段是采用信息安全技术对内容加密、对内容使用进行授权控制以及对各种有形、无形资源使用的描述、标识、交易、保护、监测和跟踪。数字水印和媒体指纹技术为数字内容的管理、验证和跟踪提供了一种手段,“然而,这些技术还不够,比如,在数字内容的身份标识方面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麟鹏指出,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也涉及到很多方面,既有技术因素,也有非技术的,如政策、标准、资金、人员、治理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整套保存数字信息的关键技术。而在这方面,各国在并无太大的争议,相对的保存技术和手段也已较为成熟。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防止数字信息被非法变更与破坏,另一个是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真实、有效、完整性。
当前主要有三大数字保存技术策略。一类是迁移,有多种迁移的方式(如硬件迁移、软件迁移、格式迁移等); 一类是仿真,就是在新的系统之下仿真旧系统运行时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再一类是技术保存,它以数字对象的读取、呈现、处理技术为主要保存对象,而不以数字对象为保存对象。三种分类又可分化出一系列的保存方法,如多重备份、适时迁移、开放描述、开放注册、模拟环境、环境封装、通用虚拟计算机(UVC)、数据恢复与数据考古等。
……
日前,国际数据公司(IDC)与EMC公司联合发布了题为《经济紧缩,“数字宇宙”膨胀》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尽管2008年下半年经济开始恶化,全球数字化信息总量依然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随着社交网站不断涌现、上网手机层出不穷、政府监视手段日益普遍,目前,全世界的数字内容约为4870亿吉比特(GB),其运营成本约为12万亿美元。
IDC估计,如果将这些数据内容印刷出来,并装订成册,其高度足比冥王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多9倍。若将数字内容的生成速度,折算成书册的加厚速度,比美国宇航局速度最快的太空火箭还要快。
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数字内容迅速增加,世界各国都开始高度关注数字内容丢失问题,国际性的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技术标准亟待建立。
“数字时代”来了
如今,数字内容创意和产品运营在中国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2009首部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首轮票房直冲8000万元,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纪录。《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预示中国的动漫市场模式已经渐渐受到认可,这也让以动漫影视、动漫游戏、互联网增值产品为主的数字内容产业,再次受到投资人的关注。
2008年12月10日,上海晓麟科技正式对外宣布获得汇乐集团千万元级投资;2009年年初,中国数字电视企业深圳茁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获得3735万美金巨额融资,如今的数字内容产业成了一个热门投资产业。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工程师、ISO/IEC JTC1 DCMP研究组秘书高麟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内容产业将来的市场规模不可估量说,数字内容产业已经逐渐延伸到数字创意工具开发、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数字艺术产品设计和制作、数字传媒产品设计和制作、数字影像、互动数字电视、IPTV、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电信增值内容设计和开发以及包括游戏开发、网络游戏制作、动漫制作、电视游戏制作在内的数字娱乐创意设计及开发。产业链包括创意、设计、开发存储、传输、外包、经营、服务等。
在运营模式方面,互联网运营实战专家、事件营销黄相如指出,数字内容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渐渐改变了传统的行业发展态势,从传统的产品设计、授权、销售,改变成为共同开发、联合运营、合作共享、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产业链分工更加明确。
比如,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已经承担起渠道、发行、销售、运营、版权保护、交易等职能,为更多的数字从内容创业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增值价值和新的盈利模式;以KTV、互动电视、户外媒体运营机构等为代表的线下实体运营机构,通过各种多媒体终端,正在成为数字内容发行机构;而数字创意本身也从单纯的互动娱乐向工业设计、影视制作、广告、传媒产品制作、教育、医疗、国防、博物馆文物保护等方向延伸和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数码设备的逐渐普及,产生了数量庞大且仍在日益增多的数字内容。而由于数据量巨大及数据格式多元化的特点,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数字内容则变得十分迫切。
各行业需求迫切
近日,关于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技术标准制定的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各个国家以及各个行业的代表就“如何对数字内容进行管理与保护”展开了讨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林在会议上表示,2003年以来,随着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内容管理手段日益丰富的同时,也衍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如何确保数字资源被合理合法使用;怎样保障数字资源长期可获得;如何保证原生数字资源的采集和保存;数字内容的使用、传播历史是否可追溯;怎样保证数字内容顺利、便捷的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等等。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数字内容管理系统迫切需要与广播电视的控制和制作工具进行高度集成。该行业人士表示,电视的控制和制作工具包括演播室自动控制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由于内容被不同系统共享,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同一个具体内容的重复控制和频繁传递。因此在广播电视领域中各系统和设备有必要进行集成。
电子出版行业中,涉及大量的对数字内容的操作,从数字资源的采集、编辑到呈现、保护的全过程,都与数字内容息息相关。而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数字内容管理需求。
采集是将各种内容资源聚集到数字资源库中,以便进行统一的管理和使用;编辑通常是对采集到的文字、图片以及各种多媒体数字资源的编辑处理工作,这些工作以项目管理为中心,还应包括对工作流的控制管理、对编辑人员的认证和权限管理,保证最终形成的数字内容是真实和适合的。
另外,数字内容的保护除了要对资源库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还包括版权重用,版权保护,版本控制,资源的检索、浏览、上下载、过滤、审核、存储、删除等等,其中特别要准确体现出文档的修改痕迹和具体的修改人,还要保证在传输端和接收端有足够高等级的安全传输策略,保证用户端的数字内容不会被非法复制、篡改和使用。
而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作为保存人类精神产品的社会机构除了需要对数字内容进行管理之外,更加重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标准制定在即
在各行业的迫切需求下,对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技术标准方面的制定也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据高麟鹏介绍,目前我国在数字内容保护与管理的标准制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也分别在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很多标准提案,比如,在数字内容的定义、传播、格式、保存、存储等等。
保护数字内容的技术多种多样。一种常用的保护手段是采用信息安全技术对内容加密、对内容使用进行授权控制以及对各种有形、无形资源使用的描述、标识、交易、保护、监测和跟踪。数字水印和媒体指纹技术为数字内容的管理、验证和跟踪提供了一种手段,“然而,这些技术还不够,比如,在数字内容的身份标识方面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麟鹏指出,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也涉及到很多方面,既有技术因素,也有非技术的,如政策、标准、资金、人员、治理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整套保存数字信息的关键技术。而在这方面,各国在并无太大的争议,相对的保存技术和手段也已较为成熟。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防止数字信息被非法变更与破坏,另一个是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真实、有效、完整性。
当前主要有三大数字保存技术策略。一类是迁移,有多种迁移的方式(如硬件迁移、软件迁移、格式迁移等); 一类是仿真,就是在新的系统之下仿真旧系统运行时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再一类是技术保存,它以数字对象的读取、呈现、处理技术为主要保存对象,而不以数字对象为保存对象。三种分类又可分化出一系列的保存方法,如多重备份、适时迁移、开放描述、开放注册、模拟环境、环境封装、通用虚拟计算机(UVC)、数据恢复与数据考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