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IT业学会设计未来

2008年3月,洛可可设计公司再次获得三项德国设计红点奖。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设计公司,只用了5年时间就获得7项国际顶级设计大奖,成为中国设计界的耀眼明星。

  从一个500元的工位成长为今天国内顶尖的设计公司,洛可可走过了怎样的道路?在向“中国创造”转型中,IT设计又面临着怎样的抉择?为此,本报总编辑孙定与洛可可设计公司总监贾伟展开了深入交流。

  设计:从产品到战略

  主要观点:几年前,企业对设计的认识是产品的“外衣”,现在,设计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洛可可也完成了从设计产品向设计战略的转变。

  孙定:2004年,洛可可成立时,还是一个只有500元租金的工位,今天,洛可可已经拥有50多位设计师,成长为国内顶尖的设计公司。5年来,公司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贾伟:2004年,洛可可成立时,只有我一个人,我在中国电影器材大厦租了一个工位,每月租金500元。一年后,我发现工位竟然增加到了14个,才明白,公司发展已经小有规模。

  2006年3月,洛可可搬进了器材大厦对面新建的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在那里,我们完成自身造血功能,进入快速发展期,从十几个人的规模增加到三十几人,最高峰时达到七十人。也是在这三年,我们收获了7项国际设计大奖,9项中国红星奖。

  今年3月,洛可可又做了一次选择,搬到西海边。一个好的设计公司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文化气息浓厚的西海正是陶冶性情的好地方。这一次选择带来了洛可可新的发展,国际客户纷至沓来,松下、三洋这些对设计极为挑剔的日本公司成为我们的客户。

  寻着这样的发展路径,您可以发现,从一个小工位到DRC的基地孵化,再到西海的文化寻根,洛可可走过了创业、快速积累、国际化开拓的三个阶段。

  孙定:我们发现,2004年到2009年,洛可可发展的5年,恰恰也是中国企业对设计觉醒的5年,对此,您有哪些感受?中国企业对设计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

  贾伟:您说得非常正确,中国企业对设计的认识在这5年里有了质的飞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企业和我们双方的交流还停留在产品层面,“一夜情”式的合作,设计就是在上市前为产品做件衣服,企业对设计远远谈不上明确的战略和思路。

  过了几年,企业已经从依靠一款产品“一夜暴富”的心态慢慢冷静下来,反思如何让公司文化和产品产生互动的关系,这种思考开始出现,但是并不明确。2007年,针对客户的这种变化,我们成立了客户研究部,研究品牌与产品、产品与产品、产品与企业的关系,帮助企业理清头绪,为了阐述品牌战略与设计的关系,我们制作了长达80页的PPT。

  2008年,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纷乱的产品线给品牌带来的危害,并试图从混乱的产品规划中理清头绪,这时候,企业对于产品线的整体定位需求已经非常迫切了。以前,我们关于品牌战略的PPT是免费送给客户普及的,现在,开始一页一页的收费。这说明,设计已经从原来局部的、停留在产品的层面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企业需要未来三年的产品规划,也需要产品后期的用户体验研究,设计开始贯穿产品生命全周期。到了2009年,我们的PPT每页的收费是1万元。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对于设计认识在这5年里的转变,设计已经从单纯的做衣服转而研究为谁做衣服,是否符合企业气质。在基于设计整体战略的大框架下,企业和我们的合作变得非常明确,设计的价值逐步提升,设计开始融入核心竞争力,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IT业:学会设计未来

  主要观点:对于IT企业来说,现在不是技术的时代,也不是设计的时代,而是整合的时代,设计不能单骑救主,它需要融入整体战略,打造企业设计未来的能力。

  孙定:现在洛可可有哪些主要客户?行业分布是怎样的?

  贾伟:洛可可对客户的要求是行业前三名,IT行业是我们的第一大客户,占30%的比例,其次是医疗,比例为20%,工业自动化,比例为20%。

  在IT行业,我们的主要客户有联想、汉王、大唐、三星、松下。

  孙定:洛可可在IT业深耕这么多年,您对IT企业的设计有什么样的体会?

  贾伟:在IT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部门分化,专业化分工很细,产品规划、硬件、软件、营销自成体系,这就导致了技术分散,缺乏整合,流程很长,结果很差。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也成了企业生产的某一个环节,设计定位的局限性注定了设计只能是嫁衣,只能扮演添枝加叶的角色。

  因此,IT企业需要统筹部门,需要技术整合,从某种程度上说,设计也是一种技术。

  孙定:您谈到IT部门技术分割的体系是企业品牌战略设计的障碍,那么,如何逾越这道障碍?设计如何融入品牌战略?

  贾伟:我认为,企业对设计的态度有点走极端,以前,设计只是一件外衣,停留在产品层面,现在,设计上升到战略高度,却承载着挽救企业的重任。设计不是单骑救主,仅仅依靠设计是改变不了企业的,需要整合,现在不是技术的时代,也不是设计的时代,而是整合的时代。

  设计不是空想,它需要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与硬件、软件,与企业的方方面面进行整合,形成整体战略。在企业部门设置上,需要有一个超越企划部、设计中心、技术中心的产品战略中心,它以设计未来为核心能力,为企业提供整体战略咨询。

  孙定:您提到设计未来这个概念很特别,这是种什么样的能力?您认为,什么样的企业有这种能力?

  贾伟:设计未来,就是产品线不仅有延续性,还具有前瞻性。在苹果公司,一名实习生花半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设计电脑底座的胶垫,从某种程度上说,苹果已经不是在设计产品,而是设计标准,设计产品品质、品德和品位的标准,三品合一品,就是良品。

  品质是产品质量,涉及各种规范,是工程师所把控的;品位是时尚,是气质,是设计师所擅长的;品德则是产品精神,它上升到产品的整体战略。企业的品牌体现,需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统一的品牌规划下,企业才能体现出设计未来的能力。

  在我国,还有着不少这样的企业,产品线大而全,却看不出是一家。在这些缺乏整体规划的企业里,产品是越多越好吗?恰恰相反,产品越多,鸡肋就越多,企业就越危险。如果今天只把眼睛盯在现金上,明天就输掉了自己。

  因此,无论企业曾经走的是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现在都该好好思考,下一步怎么走?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是最短视,最容易被超越的,接下来应该考虑的,是整合。

  整合:设计的反思

  主要观点:整合时代的来临为设计公司提供了发展的良机,也许,中国设计无法在创意上与国际设计公司匹敌,却可以在战略整合上抢先一步。

  孙定:在您所描述的整合时代,设计能起到怎样的支撑作用?

  贾伟:您所问到的正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在整合成为大势的时代,设计公司能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创意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1998年,美国社会学者保罗·瑞恩首次提出“乐活”的概念,这些“在做消费决策时,会考量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和环境责任”的一群人,被称为“乐活族”,今天,美国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成为“乐活族”。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的“乐活族”带动了全球上千亿美元的消费,“乐活经济”迅速崛起。

  “乐活时代”更加突出的是体验,体验技术,体验生活。在这种体验经济下,整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用户整合技术的系统服务,可以说,现在的整合才刚刚开始。

  在这样的大势下,设计公司不再是简单的创意平台,在这方面,苹果是最大的赢家,成为战略整合的信息平台,这就是新时代下设计公司的新出路。

  孙定:这种新时代的新选择,会成为中国设计公司在国际脱颖而出的新机遇吗?

  贾伟:完全有可能。在中国,工业设计是舶来品,眼界的技术水平没有积累,在创意基因上,国际公司确实比我们强很多。但是,创意的强项有时也会遮住他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太注重创意,太注重技术,结果是忽视了时代的转型,要知道,技术只是一个点,而不是设计公司的全部。

  2007年成立客户研究部,我们就开始了从设计角度整合企业品牌的探索。今年,在松下公司的竞标中,日本人对中国设计是极为挑剔,极为不信任的。但是,当我们利用半年时间做出一份松下品牌的研究报告时,对方非常震惊,比松下更了解产品线规划,是我们最终胜出的关键,在自己获得自信的同时,我们也帮助客户获得了自信。

  事实上,洛可可已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整合的大势下,我们没有期望从技术的层面去超越对手,而是选择利用设计整合占领先机。洛可可会坚定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总裁感悟

  鱼杆和鱼网的选择

  在设计界摸爬滚打5年,贾伟见过很多形形色色的客户。有的客户一来就开门见山:“我要让你做一件像苹果那样大卖的产品。”有的客户则小心谨慎,如何通过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如何体现品牌一贯风格,他们甚至在细节上也要反复斟酌。

  洛可可曾经竞标西门子的产品策划,客户拿来了一本厚厚的PI策划书,让洛可可的设计师研究,这一读就是两个月。客户的要求很清楚,要想为西门子设计产品,必须熟悉西门子的产品战略,必须符合西门子的产品风格。在西门子,这样的规划三年就要做一次,贾伟很感慨,设计未来的能力就是这样被锻炼出来的。

  在贾伟看来,做品牌好比钓鱼,鱼能钓到多少取决于企业钓鱼的方式。有的企业选择用鱼杆,一种产品用一根鱼杆,产品越多,鱼杆就越多。也许只有一两根鱼杆时,企业还能得心应手,等到鱼杆变成3根、4根,甚至更多,就只能焦头烂额了。有的企业则不着急,先静下心来织网,等把网织得结实了,一网下去,收获满池塘的鱼,赢得从容、利落。

  这两种选择实际上是两种做企业的方式,一个是短视,一个是长远,一个看到的除了现金还是现金,一个思考的除了品牌还是品牌。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也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命运,一个是一夜暴富,一个是百年老店。

  中国的企业,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文/何源)

  采访手记

  蜕变

  2007年,我第一次采访贾伟,那时,洛可可第一次获得德国红点大奖,刚刚在设计界崭露头角。贾伟在接受采访时,很谦和,他和我们谈话的主题是什么是设计,在采访中,他反复强调用户体验,他认为适应用户需求才是真正的设计。

  2008年,我第二次采访贾伟,主题是中国设计政策。那次采访非常仓促,贾伟要马上飞去黄山,他在不住地向我抱歉时,还兴奋地告诉我,他们这次的大单是企业的整体形象策划,这比以前单一的产品设计提升了到了另一个高度。

  今年,我再次采访贾伟,他已经是设计界的明星,网站、报纸有很多他的故事,洛可可也顶着七项国际大奖的光环。贾伟还是像以前那么谦和、诚恳,说到兴奋处还会眉飞色舞,不一样的是,他变得从容很多。

  采访是在洛可可公司地下的一个酒窖进行的,这里收藏着多年的红酒。天气很热,酒窖没有空调,却透着丝丝凉气。贾伟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品一品红酒,在安静中沉淀一下思绪,“乐活世界”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品着醇香的红酒,听着贾伟的侃侃而谈,我不禁开始感谢记者这个职业,因为它,我才能有机会见证这样一个设计公司,这样一位设计师的蜕变。今天,在西海这样一个轻松写意的地方,在酒窖这样一个静谧幽深的氛围,贾伟和他的洛可可已经开始真正享受生活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