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背后的深层意义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用工荒,意义,失业
  • 发布时间:2011-06-28 14:04
  “用工荒”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今年的“用工荒”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情况也更为复杂。回想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农村务工人员失业人数达到2500万,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各地却已经开始了争夺农村务工人员的大战。

  加薪是企业应对“用工荒”的首选方式。广东一些企业开始对返厂员工实施奖励政策,老员工带新员工进公司,带1人奖100元,给新员工报销300元车费。为留住员工,一些企业除了把工资提高一两成外,还采取各种措施留人,例如把历来在年前举行的发红包、抽奖等活动改在年后举行,年终奖改成“年中奖”,一线工人还享有对口专业学历补贴、岗位补贴、夜班补贴等,但仍不能留住足够的工人。

  不加薪不能,而加薪并非万能。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从观念层面重新认识“用工荒”对经济、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很明显,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到了一个重大转折关口,不仅会导致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会波及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调整。

  随着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东部沿海地区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必作的选择是,或者进行改造升级,或者向外转移。中西部地区由于仍将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正在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逐渐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而“用工荒”,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用工荒”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东部地区似乎还没有找到更为高端的替代性产业,而依然在同一层面上与中西部地区竞争。如果中西部地区重复东部沿海地区过去的故事,一味扩张低端产业,其发展前景同样令人担心。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让农村务工人员成为人力资本。由于目前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务工人员的教育水平,决定了我国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也决定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乃至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人口生活在中西部,更加倚重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恰恰是人力资本培养的薄弱环节,造成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落后。政府在这一薄弱环节给予更多的关注,必将获得明显效益。

  另一方面,新一代农村务工人员对工资福利、劳动环境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更高,维权意识更强。仅靠涨薪并不能阻止农村务工人员“用脚投票”,而需要在制度层面上的创新。

  “用工荒”标志着劳动力逐渐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企业和地方政府为留住劳动力,正在改善农村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保护的覆盖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降低农村务工人员的城市落户门槛,以及运用集体工资谈判等劳动力市场制度调节劳动力供求、改善劳动关系等。而最终则要运用法律手段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机制,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目标。

  以“用工荒”为契机,推进劳动立法工作,完善最低收入标准和社会保障体系,敦促一系列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在调整中逐步建立完善。可以预期,这一切将使我国在民主与法治的进程中迈进一步。

  (陈峰荐自《中国信息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