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粉丝”,看上去很美
- 来源:今日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买卖,粉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6-28 14:21
“只用1毛钱就可以在网上买到一个微博‘粉丝’;如果花上1万元,就可以买到10万个‘粉丝’,那么你的‘围脖’就相当于一张都市报的社会影响力了,也可以体会一把‘人气爆棚’的感觉”……最近一段时间,类似这样的“粉丝”售卖广告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是什么人在买卖“粉丝”,又该由谁来监管这种行为?
“粉丝”也靠“养”
在网上随便搜一搜,就可以搜到不少打着“出售微博粉丝”的商铺。行情一般是“粉丝1毛,转发1毛,评论2毛”。
一位卖家介绍,这些用来买卖的微博“粉丝”不少是靠“微博粉丝机”之类的软件自己刷出来的。这些“粉丝”的特点是没有头像、不会回复、无人关注,被称为“僵尸粉”。
“‘僵尸粉’的用户名,基本上都是一串数字符号,一眼就能看出有买卖‘粉丝’的嫌疑。如今,‘脖友’开始追求头像、名字不是一串数字的‘高质量粉丝’。”他说。
“高质量粉丝”也称为“活粉”,是人工制作出来的,卖家通常是靠人工注册账号。由于账号并非当天注册当天就能卖,而是需要有一定积累,为了让手头的账号有一定经验值,卖家会找专人“养”着,每天去更新各种微博。
记者以“粉丝买家”的身份,在网上进行了一番“买粉丝”的体验:先找到广州的一位卖家,他的店铺中出售“刷粉丝”、“加关注”、“帮转发”、“评论”等服务产品。“价格有两类,一类是10个/元,添加上去是永久‘粉丝’,不会消失,但不会转发和评论;另一类是高端‘粉丝’,会转发和评论。”
记者尝试着花10元买了100个“粉丝”。注明自己的微博地址以及原有的“粉丝”数量,付款20分钟后,100个“粉丝”就添加到记者原有的“粉丝”团中。
在这位卖家的网站上,最近一周内,至少“卖出”4500万人次的“粉丝”。
据了解,购买“粉丝”的博主,除了想增加人气“上位”的公众人物,还有企业和商家这样的“大客户”。
北京一家网络公司公关部的周先生告诉记者,网友都有“凑热闹”的从众心理,如果只有1个“粉丝”,不足以引起“围观”,如果买1万个“粉丝”,其他“粉丝”三三两两地就来了,如果买10万个“粉丝”,其他“粉丝”就成群结队地来了。所以花1万元对普通博友来说不可理喻,而对商家网络推广来说,已经成了性价比极高的投资。
背后的利益
不少博主都认为,“粉丝”数量多少,是衡量微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网友“笑看风云”介绍,最近已经很少更新自己的博客了。“以前会用心打理博客,一篇好的博文可以写得很长。然而自接触微博以来,却越来越习惯于想起来就去敲上几个字,并越来越在乎‘粉丝’的数量了。”
“大家都有微博,‘粉丝’多了就可以在朋友圈内炫耀一下。”有“笑看风云”这样想法的博主很普遍。
不过很多人没注意到,在这小小的“围脖”中,蕴含着看不见的商机。最近,万瑞数据与网易、新浪、搜狐等媒体合作的在线调查显示,微博群体趋于高学历化、年轻化,有60%的微博用户承认减少了对博客访问的次数;有96%的用户表示会通过微博了解、发布对热点、突发事件的观点,微博已经成为舆论中心,对于事件营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调查还提出,微博用户对微博上的商业信息、商业活动也都有较高的信任度,并且对关注的人或“粉丝”推荐的产品更具有好感。因此,微博具有较大的潜在营销价值。
“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比是一本内刊;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亿,你就是CCTV了。”网友“微丝丽”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粉丝’多了,微博排名自然就靠前了,这样就可以联系商家在上面发广告。”
而对商家来说,微博已经成为网络推广的捷径,他们急需通过这样的平台作宣传,以吸引更多网友关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时代就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关注效应已经成为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品牌研究所所长梁中国说,“比如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做生意,任何一个买家在众多商品中挑选时,都会挑选信誉度高的店铺,即使这个店铺卖的东西稍微贵一点也没关系。”
“前段时间蒙牛与伊利的网络攻击行为即是例子。网络中流传的正面或负面信息,会对个人或者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互联网资深专家张向宁说。
禁而不止的网络欺诈
实际上,类似于买卖“粉丝”这样的互联网“注意力经济”虚拟欺诈行为,并不鲜见。一位在淘宝上开店三年的店主冯明达介绍,在电子商务领域,代刷信誉已经发展成了产业链。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由代刷信誉公司冒充买家进行大量购买,网店无须提供店铺账号,但需要不断修改价格、出货、确认等,整个流程中的资金为内部循环,利用网络购物平台的管理漏洞造成网店信用度畸形上升。
这些虚拟欺诈行为已对冯明达造成现实的伤害。最近,他的网店并没有因为新添的特色产品而销售额大增,降价策略也没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一些以前从没听说过的网店,信誉度比自己辛辛苦苦赚出的人气还高。”那些刷出来的高信誉的店铺,已经影响了他的生意。
而彭晶近来遇到的烦心事也与此有关。最近她在一家网店买东西,店主要求她先交定金。虽然有点犹豫,但看到这家网店信誉等级高,好评度又是100%,于是彭晶先支付了500元定金,结果钱是有去无回。骗子靠刷出来的信誉吸引她这样的买家,之后行骗得手。
谁来监管这些虚拟的欺诈行为呢?
著名互联网分析师吕伟刚介绍,目前网络上虚拟欺诈的行为,主要还是通过所属网站自行管理。对于刷信誉的行为,淘宝网发现了就会永久封店。针对售卖微博“粉丝”的行为,新浪微博方面也介绍,他们对于一些长期没有动态、同一IP地址申请多个微博号码的“僵尸粉”,每天会通过一套技术手段来甄别、删除。
即便这样,微博“粉丝”卖家也有对策,推出“僵尸粉”的升级版——“活粉”。“活粉”看上去跟真“粉丝”没区别,但价格是“僵尸粉”的10倍到100倍。
网络欺诈金额超过贩毒
“你不知道跟你聊天、同你玩开心农场的,是不是一条狗。”这句网络名言验证了现实与网络的不同,也凸显目前的网络诚信危机。
调查显示,2009年,全球网络欺诈涉嫌的犯罪金额第一次超过了贩毒。在我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表明,2009年共有4500万网民遭受网络欺诈,损失金额达76亿元。调查还显示,35.2%的网民对互联网诚信状况感到不满。
网络欺诈也凸显了监管的尴尬。淘宝公关部门曾公开表示,像买卖“粉丝”这样的行为,目前还没有法律对此进行制裁。
更多的专家认为,网上的风潮,往往是现实人心的写照,除去利益因素,买卖“粉丝”实际上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广州慧苑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询师邓峰表示,现在很多人喜欢通过外在捷径,来追求达到欲望的目标,而不是通过提高自身魅力等方式去获得。比如买“粉丝”,无非是想更快地达到被人关注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罗晓建议,现在社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互动和交往,通过锤炼自己的内在思想、提高自身的魅力来吸引“粉丝”,而不是靠买卖而来的“粉丝”,营造“看上去很美”的空虚氛围。
(曾益飞荐自《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