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跨国巨头的抗争与妥协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跨国巨头,抗争,妥协
  • 发布时间:2011-07-22 10:34
  什么是企业的最高境界?赵小刚的答案是垄断。

  “企业为了追求垄断,就要不断创新,不断占领市场,但是政府就要搞竞争,反对垄断,因为垄断就会让进步停止。”赵小刚觉得正是基于政府与企业的矛盾,所以现在寡头垄断才能够成为一个妥协的中间状态。

  在铁路市场来说,中国南车份额与竞争对手几乎平分秋色,但去年中国南车占有地铁市场达70%的份额。

  通过技术引进吸收,自主创新,中国南车坐上了全球轨道交通的头把交椅。但是反思整个引进吸收之路,赵小刚作为亲历者却深知一路并不平坦,与跨国巨头的抗争与妥协始终伴随着中国南车的成长。

  采访中赵小刚分享了一个失败的案例。

  当年某跨国巨头与某电传研究所合资之后,从最开始50:50的股份比例,最终至吞掉这个研究所,只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不分红,凭借强大资金实力,拖垮中方企业,直至最终被慢慢吞噬掉。这种办法从法律角度来讲并没有违法,但是这却造成了事实上中国公司的消亡。

  对于这个案例,赵小刚颇多感慨。

  在赵小刚看来,很多时候引进吸收,再自主创新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在整个高铁技术转让的过程中,正是日本川崎重工的加入,让欧洲的跨国公司感到了压力,日本技术的转让,让中国南车的技术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支撑平台。

  中国南车与川崎重工在高铁合作之前,就已经有了20年的合作经历。而洽谈高铁合作之时,中日关系并不融洽,甚至有很多人公开反对日本车。日本国内右翼人士也极力反对给中国输出技术。等到政治局面稍微缓和,中国南车与川崎重工的合作就加速展开。

  对于高铁技术的转让,日本政府也并不同意,搞了几十年的高铁技术怎么可能轻易就转让出去。于是在谈判中,川崎重工采取折中的办法,只转让了时速250公里的技术。这也正符合赵小刚的心意,他希望留给中方技术人员一个平台,有一个能在日本技术基础上再开发300公里和350公里时速的空间和能力。

  “当时很多人都说这是冒险,因为如果一旦开发不出来,可时间过去了,我的市场就会丢了。”但是赵小刚对自己的科研队伍有信心,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在很多合作引进技术的中国公司中,都是两个团队同时进行,一个团队负责引进,一个团队负责研发。但是技术出身的赵小刚深知这么做的弊端非常明显,因为引进技术不仅有钱赚,而且见效快,所有人都争着去做技术引进,就不会再去搞自主研发,这也是很多公司只引进了技术,却没有在核心技术上自主突破的原因。所以在中国南车的技术引进中,一个团队同时负责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这样的运作模式还有利于吸收国外的技术思想。当南车时速250公里动车开发出来不久,时速300公里、350公里的动车也相继完成研发。到现在,全新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A也已面世,投入京沪高铁运营。

  历史总是很有意思。作为中国最早的外资独资企业,中国南车的一些老厂是英、德殖民者所建;但中国南车也是最早的国有企业,很多机车车辆厂在保路运动时被政府收归国有。这个一开始就融合了外资和国企血统的结合体,在中国高铁的平台上,将两者完美融合,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公司史上一个很独特也很值得研究的案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