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厂商冷观社区服务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的产生必定是因为需求的出现,社区服务店既然诞生,无论境遇如何,都具备了土壤与生命力。但在它出现以来,厂商售后服务站、消费者、社区维修店的三方关系变得极为微妙,这种“三角恋”给新模式带来希望也夹杂了绝望。

  潜在的需求

  在经历了授权渠道服务功能的“第二方”服务模式后,大厂商的售后服务逐渐过渡到“第三方”服务商,IBM的蓝色快车、惠普的金牌服务以及联想控股的阳光雨露技术有限公司,都是在这一波浪潮中冲刷出的。

  “目前,很多硬件厂商的服务都交由了第三方服务公司。”海尔电脑顾服渠道部经理徐勇表示,在二、三、四级市场,海尔的售后服务都是授权给第三方服务公司,授权服务商要服从厂商的安排,包括网点布局、服务品牌、服务流程、质量标准等等。

  目前,在城市范围内,各大厂商更趋向于中立化的服务商,即脱离于各大厂商之外的独立服务商,像中铁信、华普以及易修这样的服务商已经能够承接多个品牌的维修业务。

  那么,厂商铺设网点的参照系是什么?

  联想服务运作支持总经理吕再峰告诉记者,联想网点的铺设需根据当地销量、维修量,客户所在地域的分布,以及历史保有量和最近几个月的维修量做参照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分析出合理的网点建设。对一个正规厂商来说不是怕脑袋就干的事,建立服务站点必须考虑投入产出,需要规范化的运行与管理。

  据介绍,如果城区间的车程在一小时以内,那么联想会选择适当的地点建一个服务站,在海淀以及朝阳区,分布了多个维修站。

  记者从海尔了解到,海尔在全国拥有300个服务站,在乡镇建立了800个服务站。在北京四环内建立了四家服务站,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北京四环内的社区不计其数,仅仅几个服务站点就能覆盖到么?李再峰说,如果要每个社区都顾及到,对于一家厂商而言,必须考虑全国的社区,这将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从厂家的角度出发,需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但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时间与出行的成本由谁来负担?

  这只是矛盾的一面,另一面的矛盾,直接牵扯到厂家、服务商与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客观上,这始终会存在一个矛盾。这成为社区店最大的生存空间。

  模糊地带

  当记者致电微软时,微软公关公司万博宣传的张惠生先生则告诉记者,微软的服务多针对大客户,针对直接消费者的是与第三方合作,无法答复。

  几天后记者再次致电微软,得到的依然是这样的答复。对微软来说,它仅仅是PC上一个部件的供应商。它的服务应该由厂商来完成。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庭用户中很多所谓电脑故障,很大一部分是由操作系统的不当使用与损坏引起的。而在服务过程中,这也往往成为消费者与厂商争论的焦点,从而成为一个模糊地带。

  一个厂商的全国服务商少的几百家,多的上千家。对任何一个个体服务商而言,依靠服务生存明显存在风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服务商非常清楚一点,弱势归弱势,自己做厂商售后服务是要赚钱的,赔钱更不行,所以有很多服务商铤而走险,于是开始制造维修服务事件:比如:造机器编号,没有修的说修了,客户没有坏的主板制造电容暴浆,一个个客户维修服务就出来了,也就成了服务费,厂商也不傻,于是查,无奈,这么多家也不可能都查到,于是众罚,有的是冤枉的,于是哀叹;有的是造假挣1000,被罚300,还是觉得没吃亏,窃喜的。

  这样一来,厂商被骂,消费者被坑,服务商也不见得损人利了己,消费者、厂商、服务商三方暗中较劲。

  “联想内部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维修站必须按照标准去收费,包括他所有卖的备件和提供的软性服务。”吕再峰表示,服务商的质量涉及到联想的品牌,监督和管理双管齐下。

  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独立服务商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保内的故障在他们手中一倒腾,那会成了保外的活了。至于其中的细节,该人士以行业机密为由没有多谈。

  正规军的泥潭,各方的争议,恰恰带出了新的服务需求。

  “需求肯定有,并且会转化成为购买行为和付费行为,哪怕门脸再小,还是会有人上门去维修。” 徐勇表示,空巢老人、电脑盲不计其数,有空宅在家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贴近消费端的快速服务会受到青睐。

  曙光不明

  有需求,有购买行为是不是就是能够形成购买力,这正是考验社区服务店的第一道门槛。

  “随着电脑的普及、3C的融合,以及城市中各类大型居住社区的形成,进驻社区的服务站将逐步发展起来,但这片市场还处于培育中,海尔电脑结合海尔集团的社区店策略,已经开始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试点,但不会在短期内贸然进驻。”徐勇的态度很明确,一个社区是否能支撑一家服务商的服务站需要有足够强的购买力。

  去年,海尔电器着手打造海尔电器的社区服务中心,这种新型的家电服务模式主要选择在大型社区,由厂方设立海尔家电形象展示,向消费者提供选购家电的方案设计和技术咨询,由商家提供售中服务和售后保障,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如果将这种模式全盘复制到电脑维修上来,徐勇认为需要谨慎。他给出的第一个原因在于无法估算的保有量。与家电相比,电脑的保修期通常在三年以内,但现今电脑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有的两年一换,对维修的需求其实并不是家电大。

  这的确是电脑消费的一个现象。家住远洋天地的徐先生就表示,现在上网本这么便宜,实在不行换上网本。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的李同学三年换了两台笔记本,酷爱网游的他觉得修好的电脑多少有瑕疵,所以一旦出大问题就换。

  吕再峰则认为,这些都是用户消费习惯的问题,可以慢慢培养。但社区服务店客户分流的情况不容忽视。 保修期内的电脑维修都会提供上门维修,这意味着社区服务店的客户应该是保外维修,如此一来,客户流走一大半。在吕再峰看来,如果社区真的是一片很大的市场,那么服务商早开始行动,服务商的观望反映了这片市场并不清晰。

  功能单一,又是当前社区服务店的一大特征。在记者的采访中,小门脸的业务几乎局限于维修与攒机两部分,利润最高的部分则在于维修。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店应该是一个家庭的解决方案中心。”吕再峰认为,如果社区服务店能形成气候,小门脸的经营模式最终行不通。

  在吕再峰的描述中,以后电脑、相机、摄像机、电视音响间都会和网络连接,在这样的趋势下,需求不会仅局限于电脑维修,能够家庭提供解决方案才会生存下去,而这样的模式又只能由专业的服务商提供。

  不仅如此,信誉问题在小门脸这更受考验。正规军的售后服务屡都遭质疑,小门脸的服务质量难道就更可靠了?

  在中关村工作五年的曹师傅告诉记者:“其中的消费陷阱太多了,小门脸们没有品牌负担,接一单是一单,能敲竹杠就敲,广告说是30元的上门费,说不定最后就是好几百。因为看不惯这些小打小闹,他从开店起就只针对行业客户。相比而言,正规厂商的售后服务更规范,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