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德:我对设计超级喜欢

  顾明德说:“我对设计超级喜欢。”

  顾明德是谁?谁是顾明德?

  他是顶尖的设计师,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他一直在大学里做客座教授,时常授课。早在1989年,他就首次获得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的IF设计奖,开创华人获此荣誉先河。并先后创办了5家设计公司,其中包括一家当时中国台湾省最大、开价最高的设计公司。

  如今,他从100多人的设计公司回归到2、3人的工作室,丰富的从业经验与学院背景,使他在业内被尊呼为“顾大师”。

  “顾大师”为什么要放弃大公司而回顾小型工作室?他如何看待国内的设计市场?在他眼中,中国的设计业又会走向何方?

  一切可以从本文找到答案……

  5家设计公司

  -------------------------------------------------------------------------------------------------------------

  “做设计是我最擅长和最喜欢的事情。”顾明德说““无论做什么规模的公司,我都能保证自己至少有50%的时间做设计,就算做到管理100多个人的职位也一样。”顾明德所说的设计,是指参与到设计讨论当中,而非坐下来做设计细节。

  -----------------------------------------------------------------------------------------------------------------

  一头长发的顾明德很少穿正装,他总是随意套着T恤、牛仔裤,艺术家风范十足。在他的设计生涯中,贯穿着中西两种文化。

  顾明德是美籍华人,早年随家庭移民到日本、阿根廷,1983年由美国的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学工业设计毕业,1987年创办第一家公司就小有斩获。在国外长大的他,很想回土生土长的地方做事业,尤其是看到中国台湾省的IT业发展迅速,1991年,顾明德回到中国台湾省,创办了第二家设计公司;5年后,他又成立了第三个公司不得 (I+U设计)。

  2001年,顾明德又把公司开到了上海,他非常看好中国内地的设计产业。没想到,这一次他失败了。他们在恒隆广场租了200多平米的办公楼,放眼望去,周围高楼林立,遍地机遇。但由于“对中国内地的理解有限”,加上市场不成熟,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士,8个月后,公司被迫关闭。顾明德回忆说:“当时,中国内地的设计人才有限,百人中才能找出几个,加上我们对员工的基本培养至少要1年时间才可上线。”综合因素,让顾明德的这次创业以“过于超前”而告终。

  随后,顾明德又回中国台湾省组织了另一家设计公司——于2003年建立的汉邦集团(SQV Design),并迅速成为中国台湾省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当时公司人数达到100名,不但公司人是设计公司中最多的,价格也是最高的。

  如今顾明德已经不再负责这些公司的业务,多年的经历让他深有感触:“公司规模要么做小,要么做大,做中间类型的最尴尬。”大公司在百人左右,mini型的小公司几个人足矣。顾明德发现,自己更适合做小公司,于是成立了现在的工作室。

  两个典型案例

  ------------------------------------------------------------------------------------------------------

  “我们现在学习操作PC,这是一个反复的动作,本末倒置,这就如家里请了钟点工,你要去适应钟点工那样。我们必须转过来,让IT服务于人,而且服务的过程中,IT的位置不是那么明显显现,这就是我们1995年左右的设计理念。” 顾明德说。

  -------------------------------------------------------------------------------------------------------

  从1989年开始, 顾明德连续荣获德国iF设计奖,之后又获得多个业内设计奖,20多年来,他参过许多产品设计。例如1995年顾明德与宏基的合作,当时,中国台湾省板卡风靡全球,成为PC制造基地,宏基PC也如日中天,在当时的市场情况下下,宏基认为未来家庭影院和多媒体将会成为重点。 “与宏基合作了好几年,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明确的产品方向,只是朝着家庭影院和多媒体应用的方向前进。我们和宏基一起谈市场规划、界面设计、用户使用等各个方面的细节,积累了不少资料,并有系统地开发产品。”虽然当时的产品并没有大卖特卖,但却使双方更深入地理解了IT设计的意义,“重要的是有系统、有目的地去做设计,而非只是做产品。”顾明德说。

  2004年,顾明德又和联想合作,设计出联想自己开发的第一款智能手机,并荣获了2005年的美国IDEA设计奖。在这之前,顾明德曾经帮助宏达(HTC/多普达)设计过智能手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联想的合作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中国企业想做突破性的产品,更想借此打开海外市场,我们双方花了很大力量解决这些问题,使造型能够与众不同。”于不同公司的合作,使顾明德深刻体会到与公司的深度合作和关注IT发展的重要性。

  他指出,当时宏基认为,要把IT这种高科技产品转换到人生方面,“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感觉到不是再操作系统,而是系统服务于消费者。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顾明德在当时已提出“科技万岁”的口号,认为并非科技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制造科技的人伟大。

  设计师要会赚钱

  ---------------------------------------------------------------------------------------------------------

  “设计的产品一定要赚钱的,不能摆放在家里欣赏,设计师要明白客户的需求。”顾明德说: “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必须首先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去规划产品,如果只是一味做大、做更多案子,那设计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生活 (it’s not a job, it’s my life)。”

  -----------------------------------------------------------------------------------------------------------

  “现在中国内地设计公司走的路,很像当年的中国台湾省设计公司。”顾明德在中国台湾省10多年,见证了中国台湾省设计公司由被动变主动,又由主动转到对未来充满渺茫的过程。

  “最好的时候,中国台湾省大型的设计公司有4、5家,现在连一半都不到。大公司分解之后变成小公司,至少也有百家左右,其他的则加入产业内的设计团队。以中国台湾省的市场容量看中国内地的市场,会发现,中国内地未来的市场会很大,产品类别也更多样化。”

  顾明德认为,中国台湾省的设计业目前所面临的状况不完全和整个经济环境有关,也不能单纯归于设计业本身。目前中国内地设计公司的状况 “有些像中国台湾省设计公司的蓬勃发展时期,产业对设计业的认知还不够透彻,甚至完全不明白设计是什么。当然许多设计公司也没做到所应付出的责任,造成有些设计公司在成长期时就已面对困境。”顾明德说,做设计公司,不一定非要做得很大,需要更加注重的是经营模式。“大公司接的案例比较多,但不一定每件案子都能做精。小公司的好处是成本压力小,有利于掌握周期、配合市场部的要求,所以可以做得更精细。”设计公司与客户之间需要不断磨合,以帮助用户取得价值。设计师不能仅仅做出产品模型,开出模具之后就结束了,而是要把未来的产品趋势整合到系统之中,这其中包含物流和商场的销售情况。之后再看市场的反应,把反馈意见融入到下代产品的改进之中。“没有一个产品是一次性做成功的,iPhone也是如此,要不断调整、学习才有突破。”

  另外,设计公司做案例时也不应该太慢,既要随着对方的工作时间走,也要预留一定的周期用来研究设计和产品开模。顾明德说,他也挑选用户,主要是“在产品不存在的时候开始谈,帮助客户实现产品的整体规划。我很重视流程规划,一直延伸到产品的市场端。”这就需要了解客户的市场在哪里、销售渠道是什么、甚至是产品的摆放位置等。不仅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要了解用户的整体策略,根据这些策略去设计产品,才能帮助用户赚钱。在他看来,只是设计产品外观和性能,只是设计的最初级阶段。“虽然消费者永远是第一位的,但客户对设计公司的认知也很重要。必要时,要说服客户,拿出调查报告、反馈给客户,告诉他做这个产品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最终的效果是什么。如果所设计的产品是既能帮客户赚钱,又能节省成本,客户一定会认可你的方案。”

  把IT变软

  ----------------------------------------------------------------------------------------------------------

  “设计师要考虑更多的事情,要想到别的行业的事情,不能做电脑只想到电脑,做鞋子只想到行业。产品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人在成长时也在发生变化,这两者结合必然会带来产业的增长,这就是设计师为什么要不断学习,思考的原因。”

  --------------------------------------------------------------------------------------------------

  顾明德的工作室很小,只有2、3个人,最近接的几个客户的案例和IT都没有太多关系。“我做IT设计多年,想换个领域,还是专注于消费类产品,像婴儿产品/玩具、家居用品我都很感兴趣。IT设计也仍旧在做,以前的IT客户也都保持着联系,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10个案例中有2~3个是关于IT的。”

  顾明德认为,IT的市场很大,机会也多。对他而言,最有挑战性的是“如何把硬的IT变成软的”。IT产品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人机互动不能仅仅依靠操作系统,例如iPhone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了解人的心理、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文化,这就是IT产品“从硬变软”、从“无聊变有趣”的过程,给予了IT产品生命,另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就是风靡全球的”电子宠物”。

  “也许几年后,电视机、服务器、电冰箱、空调都会变成IT产品,市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IT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融入不同的产品线,未来,IT技术可能进入鞋子里、放入手表,这是一个市场整合的过程。”顾明德说,他最早接触的IT产品整合是一个手机客户提出要将照相机整合到手机中,他当时很不理解,但客户在欧洲看到这种趋势的流行,最终,产品经过重新设计和规划,很好地迎合了市场的趋势。 “科技永远会存在,整合会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顾明德说,设计师的眼光要更宽阔,不能只盯住IT消费这个单一的领域。

  不能买菜顺走葱

  -----------------------------------------------------------------------------------------------

  “一个设计师首先必须热爱设计,才会沿着这条路坚持下去。也许设计赚不了多少钱,但这就是设计师的生活,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需要设计师去学习,去亲身体验。”

  -----------------------------------------------------------------------------------------------------

  顾明德指出,今年的金融危机对设计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美国,设计公司必须做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生存,它们并非一定单纯只做设计,还要做很多方面的事情。”顾明德至今还和美国设计业保持一定联系,他说,在美国有一个好处是,产业特别信赖和尊重设计公司。在中国,很多公司对设计的态度,就好像人们人买菜时顺手拿走一棵葱,“难道一棵葱不要钱吗?”顾明德说,设计产业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就像人们看病只买药而不支付看医生的费用那样不合理。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设计案例,在国内可能只卖100元,而美国就可能卖到1000元,这是最明显的差距。

  当然,国内的设计产业也存在许多优势,例如中国的市场很大,消耗的产品很多,人们的需求也更多,而且目前国内也十分重视设计的发展,这对设计界而言,都是有利的因素。顾明德谈到,以后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less is more”——这是建筑大师米斯.凡德洛的名言对设计而言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产品设计而言,如何实现“少即是多”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少、什么是多,都值得设计师认真考虑。以网站的UI设计为例,是需要简单明快的页面,还是复杂详尽的导航,不同的功能该如何取舍?都要经过设计师的认真规划与合理搭配,才能达到少与多的最佳平衡。

  随着毕业的来临,许多设计系的学生开始加入设计师的行业,对于年轻设计师未来的发展,顾明德说:“对一个年轻的设计师而言,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不停地学习。在学校,学生们学到的往往都是美术层面的知识,没有深入到设计的层面。投入工作后,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譬如产业、产品结构、色彩搭配、材料以及影像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真正融入市场,才能学习到这些东西。” 顾明德指出,现在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大概有1/3能够继续从事设计有关的工作,就目前的产业状况而言,这已经不错了。

  采访手记:

  我是顾明德

  作为“2009首届中国金体验IT设计大奖”的评委之一,采访顾明德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为他拍一段视频作为比赛的预热。顾明德面对镜头,踌躇良久,不知道该如何介绍自己,最终,他只是说:“我是顾明德”。

  在采访顾明德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身上的儒雅气息,以及他低调内敛、踏实努力的处事作风。长久以来,顾明德每周都要去清华或中央美术学院授课,他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说,青年人充满活力和奇思妙想,看到他们就看到了设计业的未来。除此之外,顾明德还认为,从事设计工作必须和学院有一定关系,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因此,自2007年回到中国内地之后,他一直坚持在学校里授课,觉得“心里很踏实,做人很踏实。”

  除了在学校授课,顾明德也一直坚持尝试不同领域的设计,他的工作室里充满着新奇的IT产品和原材料,在采访中,顾明德总是不经意地重复:“太喜欢设计了”。他把工作室收缩到2、3个人,也正是想摆脱大公司的复杂管理,更加专心地做设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