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钱要慢慢投

  从建筑到金融,再到IT业的VC,不断跳槽的徐晨在寻找“归属”的过程中,蜕变成一个拿捏得的成功投资人。

  徐晨:被幸运眷顾

  白色格纹衬衫,米色休闲裤,一副黑框眼镜,单肩跨一电脑双肩包,走路风风火火。万达索菲特大酒店里,徐晨这身打扮,在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中显得随和洒脱,彻底颠覆了传统印象中VC精英的形象。

  在大学本科毕业短短两年时间里,他换了三份工作,横跨建筑、金融、IT行业。一般这种在职场上频繁跳槽的“浪子”,都不太招人喜欢。但命运偏偏眷顾,在一番周折后,他最终靠岸戈壁,做了最想做的VC。

  他说,真的是太幸运。

  跟着感觉走

  2003年,从英国约克大学归国,徐晨将简历投入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戈壁投资),严格算来,这已经是他的第四份工作了。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学毕业的他,子承父业进入一家上海建工集团,干起专业对口的工作,短时间内就顺风顺水地坐上项目经理的位子。

  然而,这种被无数人艳羡的铁饭碗缺让徐晨感到“水土不服”。“酒桌上谈项目、逢人必散烟的工作风格与我想要的不一样,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本领。”疲于奔波在应酬饭局之间,半年后,徐晨有了“出逃”的想法。

  恰好,点石投资公司与建工集团的合作项目正需要一批新人。在和家人争论一番后,徐晨毅然去了点石投资,操刀房地产的运营。

  此时,他大学毕业刚一年。

  就在合作项目接近尾期时,由于中资与港资双方的行事方法、思维角度不同,新项目的启动一拖再拖。当公司再次搅入了人与人的纷争中,让徐晨觉得毫无乐趣时,机会再次降临。一个在城市通工作的同学找到了他,这是一家提供城市地图和相关信息的互联网公司。在当时,与多如牛毛的“作坊”似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已经获得800万元注资、拥有180名员工的城市通,办公楼矗立在淮海路的黄金地段,派头十足。

  跟着感觉,徐晨开始了城市通房地产事业部的管理,踏进了互联网行业,

  然而,伴随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还未找到盈利模式的城市通,怀揣“上市”理想,却已尽显疲态。投资方频繁出入城市通,高层的紧急会议接踵而至。

  徐晨嗅到一丝异样,决定给自已一个空档:出国。

  俗话说,世道不好,去读书。但对徐晨而言,选择这个时间点去深造,纯属巧合,没有刻意安排,出国仅仅是他在毕业时就定下的单纯梦想,而VC是什么,徐晨还没有任何概念。

  在约克大学平静而秀美的校园里,他开始攻读经济与金融学。VC、PE、投行……新概念不断跃入眼帘,徐晨的眼界越拓越宽。可是,亚洲金融危机对整个欧洲经济形势的打击之大,让徐晨在瑞银实习时,顿感寒意,偌大的办公室里因为裁员只看见稀稀拉拉的员工。

  “回国!”徐晨坚定信念,2003年,终于落定上海。

  慢一些,再慢一些

  烦恼接踵而至,中国金融行业的不成熟,让徐晨始料不及——既没有本土的投资银行,也没有规范的咨询公司,惟一像样的就是证券公司。

  一筹莫展之时,好友向他推荐了2002年刚成立的戈壁投资。这是个关注TMT行业(电信、媒体、科技),与他同样年轻的创业投资公司。在一连串的面试中,徐晨逐渐找到了“归属感”,而合伙人也看上了这位乐观的小伙子。

  于是,徐晨在这里一待即是6年。他从一位项目经理攀爬到了合伙人的位子,而戈壁投资在上海的分公司也从4人发展为了近20人的规模,并于2007年完成了第二轮的1.5亿元融资。

  投入到工作,研究项目时的徐晨不再是跟着感觉走,稳重求胜是他的工作法则。

  “第一年中,所有精力都在项目研究上。”徐晨瞥见记者的录音笔时,笑起来,“那时候,和目标企业接触,兜里都揣着录音笔,生怕漏掉一丝一毫信息。”

  2003年,徐晨接手对灵图的投资项目提案,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调查和评估工作。“这是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也是戈壁投资最困难的时期。”徐晨微微一笑。

  其实,2002年起,戈壁便开始了与灵图的接触。互联网泡沫破裂带来的寒流尚未褪去,正是整个IT业界的寒冬腊月,饱受创伤的海外风投对科技领域避之不及,纷纷转投传统行业。2003年,SARS来袭、伊拉克战争爆发,情势更是雪上加霜。

  “整个行业冷清的可怕。”回想起SARS爆发前期在北京的一次会议,偌大的会场空空几人,徐晨很有感概。

  为了获得尽可能全面的行业信息,在一年内,徐晨和他的同事一共调查了六七十家和灵图同类型的公司,徐晨曾在一天的时间里阅读11个项目;为了充分了解灵图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员工的工作状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徐晨每天早上第一个到这家公司报到,统计准时上班的人数,然后花一整天的时间泡在灵图,和不同职位的员工交谈。回想起当初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徐晨也纳闷:竟从没觉得疲倦。

  “灵图软件的项目虽然辛苦,但密集的工作终于领我进了VC门。”而后的4年来,在戈壁的带动和撮合下,不断有大腕入伙灵图,其中既有Al-lianceBernstein、橡树投资等多家风险投资,也有IBM、NTTDoCoMo等战略投资者。

  灵图的扩张,让向来尊崇稳中求胜的徐晨,看到了危机。“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将自己做大做强,但并不是规模大就是实力高强。在美国,真正的超级公司往往就是10几个人规模。”徐晨担心的是规模上去,管理滞后,最后拖垮企业,一连串控制规模的“瘦身”行动开始,最终使得灵图匀速前进。

  灵图项目的成功运作,让整个戈壁团队悟出一点:慢一些,再慢一些。

  2003年至今,戈壁投资的项目共22个。这在创投行业中,速度显得稍慢。但徐晨要的就是这种匀速。2006年,徐晨接触的1000份商业计划中,仅敲定了两笔。

  “慢一点,再慢一点,不仅仅是对我们投资公司的要求,戈壁的投资以及自身发展仍旧需要谨慎的态度。”徐晨拒绝急功近利的创业者也极力控制公司的规模。

  目前,4个合伙人,22个项目,平均一人牵头5到6个项目的工作量,让徐晨觉得恰到好处。因为除了对项目要进行跟踪关注外,融资以及公司内部事务都需要处理。一旦项目增多,反而影响工作质量。

  “现在这样很好,每天能保持6个小时的睡眠,把工作处理的有条不紊。”徐晨轻松的调侃道。

  记者手记:

  乐观达人

  用乐观达人形容徐晨一点也不过,一说一个哈哈,这种略带开朗、幽默和机智的谈话风格让采访显得很轻松,他善于抓住话题,把握重点,在短短的采访时间里,可见一斑。

  谈话越加深入时,不觉得对面坐着的是位VC,更像是个闲聊的朋友。

  徐晨爱提及父亲、母亲。父亲一直希望他回归建筑行业,这种念头直到2003年,当他在戈壁投资小有成绩时才打消;而母亲则希望他能长住上海,别总待在北京。

  他也很爱提起朋友的帮忙,长辈的教训,合作伙伴的指导。

  他记得进入戈壁最后一轮面试时,合作人刁钻的问题把他打击的恨不能找个地洞钻;入职后老板告诫他再谈项目时不许带录音笔;长辈教训他要早睡早起,懂得养身之道…..

  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合作伙伴,我想这都是徐晨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成文期间,梳理他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发现正是有太多的贵人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才会让命运多次眷顾。

  当然,能做到合伙人,除了有机遇外,徐晨坚韧的耐力,和快乐的沟通能力才让他在VC这个行业里做个乐观达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