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拍到、拍好、拍精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摄影,野生鸟类
  • 发布时间:2011-12-13 11:06
  在高端摄影爱好者人群中,喜欢拍摄野生动植物的愈来愈多,尤其以野生鸟类为主要拍摄题材的人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近一时期,经常有影友向我咨询拍摄野生鸟类的技术技巧和经验。我曾经在2010年《旅游纵览》第10、11、12分3期发表过关于拍摄野生鸟类技术问题的漫谈文章,本期就谈一点拍摄经验吧。

  目前在拍摄野生鸟类的人群中见啥拍啥,有啥拍啥,拍啥是啥的纯粹爱好者居多,真正能够确立专题记录鸟种、记录某种鸟种群数量分布习性、记录鸟类生态环境等等专题的还为数不多。我是以鸟类生态为题材进行艺术摄影创作为主的,所以我的拍摄经验:一是先拍到,二是再拍好,三是求拍精。

  我们在地球上到处寻找着野生鸟类的踪影,时常会听到看到却拍不到。因此,当我们一旦发现了野生鸟儿的踪影,千万不可盲动,要在不惊扰鸟儿的前提下做好拍摄准备,然后以高速度快门连拍模式迅速拍摄记录以防目标消失,从而完成先拍到记录版。

  拍到以后,如果目标未受到惊扰,还在原地就要考虑接近目标拍摄,并在移动时选择理想的距离和角度,确定现在的位置比先前拍摄的要好时再进行拍摄,力争拍到高清的“数毛版”或“飞翔版”,进而完成再拍好。

  如果被摄目标是在栖息地或觅食地每天必然出没的地方,我们便可以考虑选择理想的拍摄时间、光线角度、距离位置、画面环境以及技巧和创意等等。以求拍出精彩的生态摄影作品。要取得这样的作品通常需要隐蔽拍摄,也就是守株待兔法,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有时要忍受寒冷,忍受闷热,忍受蚊虫,一不细心还要忍受饥渴,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就三拍的过程讲个例子与影友分享:

  听说在辽东山区一个风景区的大门口,经常有杂色山雀出没,并以偷食当地贩卖山货人的榛子和松籽为业余爱好。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驱车来到这个风景区,时至秋末冬初,旅游旺季已过,没有游人更没有卖山货的,颇感门庭冷落。

  进了山门将车直接停至往日摆摊的床子前面,运气真好,刚一下车就飞来了一只落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树上侧头窥视着我们,我第一次见到杂色山雀,不免有些兴奋!不到30秒,同车三人都悄然架好了“大炮”,不知是谁先按下了快门,我一阵点射,立时取得了图1,尽管画面有些杂乱还先拍到了,不枉此行。

  有经验的影友晓明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松籽和榛子,不无调侃地说:“宝贝,我带朋友来看你可没空手啊,照完相都给你。”边说边把装有松籽的塑料袋放到摊位床子上,小家伙似乎明白了晓明心意,很快就从树上降落到床子上伸直了脖子向四外张望(图2),而后转身一跃跳上塑料袋,毫不客气地叼起一颗松籽(图3)后便逃之夭夭了。

  不一会儿,三五成群的都接踵而至,甚至争斗起来(题图)。它们像一群宠儿,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搬运起来,真是太可爱了。在此种情况下,我不停地调整拍摄方位寻找较为理想的画面环境,东北冷的就是早,周围的几棵树叶子都落干净了,离此稍远还有一棵尚有几枝黄叶的树,我把镜头对准了它,心想这个画面上要是来只鸟还不赖。要不说它们懂事可人呢,不多时就给了我一个惊喜,让我拍到了这个带有象征时间和环境陪体的画面(图4)。这幅照片算不上精品,却是我此行中的上乘之作!

  我认为无论是摄影爱好者还是专业者,无论是搞纪实的还是搞艺术的,这三拍是步骤、是要求、是标尺。所以,搞野生鸟类摄影,拍到仅仅具有证明价值的影像还不够,还要拍好,使其影像不仅能够证明某种鸟的存在,还能表现出它的特征、习性、生态环境等,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收藏价值。如果在此基础上再体现点摄影艺术语言,拍得更精美些,使其影像除具有上述价值外,还具有审美价值和传播价值,那就更完美了。

  撰文、摄影/德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