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的2011年,上市公司也前来捧场,出现了少见的银行理财产品“上市公司投资潮”。
根据普益财富年报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有87家上市公司发布关于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总投资额达304.7亿元,较2010年增加十几倍。
2011年上市公司一次或多次购买银行、信托类理财产品,少则500万元,最多的是海螺水泥,于6月15日发布公告称将40亿元的经营资金用于理财,购买国元信托、四川信托的信托计划和中国银行的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中最大的手笔。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翻阅上百份公司公告发现,这些公司所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主要流向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除20.75%资金流向单一用途,大多数产品采取资产池运作方式,而单一产品的方向仍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方面的产品。
不论是拟购买还是已购买,大多数上市公司将投资期限锁定在一年以内。在众多上市公司中,洋河股份、兆驰股份、中卫国脉等几家举动频繁且总金额较大,其中,洋河股份和兆驰股份动用资金10亿元以上。
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选择了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为闲置资金寻找出路。从到期公布来看,截至2011年12月31日,通过银行理财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可以获得或超过相应的预期收益,在熊市中,这笔收入非常可观。
面对上市公司理财产品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于这方面的监管显然跟不上,一些公司没有走相应的程序就仓促潜入。
如富安娜,2011年未上报公司董事会和未经董事会授权的情况下,多次利用部分自有闲置资金购买工商银行等银行发行的短期或无固定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违反《投资决策管理制度》的情况,同时公司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投资者报》记者 占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