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向本土深挖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港产片,电影,窃听风云2
  • 发布时间:2012-02-13 15:48
  香港民间影评机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于农历年前,公布了2011年年度学会大奖名单,并首次增设了公开论坛,分享会员们在评审中的争与持。已连续举办18届的影评学会大奖,向来被视为每年港产片的首张“成绩单”,投票的60多位会员大部分来自香港的媒体界和学术界。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港产片”充满困惑甚至失望至极时,他们的理性和热诚,就显得更加难得。

  出人意料的,对于评选去年在香港院线公映的57部港产电影,香港金像奖评审之一的李焯桃用了“僧多粥少”来形容。“其实,每年真正值得讨论的片子就那么10几20部,就算是港产片的高峰期,年产上百部,也是这个数字,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今年能入围的戏算是很多了。”五个奖项中,除了“最佳女主角”毫无争议地给了《桃姐》里的叶德娴,“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及“最佳编剧”三项,均讨论激烈。

  难以取舍的原因,传媒工作者登徒认为,其中之一是近年随着电影工业的变化,致使电影本身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讨论所有的电影。“比如,如果用类型片的定义看,《让子弹飞》的政治隐喻就无法归类,而《武侠》走的是侦探加悬疑,《龙门飞甲》则是大片在处理上的转型。”其实更直接的变化,来源于香港与内地越来越深入的“合拍”方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佳导演”姜文因合拍片《让子弹飞》的胜出,别具代表。被提名“最佳导演”的还有杜琪峰、徐克、许鞍华以及麦兆辉和庄文强,都是香港电影业内的支柱,但是,无论3D也好,海外艺术节的加持也罢,“姜文的场面调度豪迈奔放,同时揭示了中国人的睿智与劣根性,其自信与神采溢满镜头,弹无虚发。”这是大会成员对姜文的最终肯定,也是对待“合拍片”心态成熟的表现。

  “合拍片”越来越多地被等同于“艺术水平低”,从香港电影的制作现状来讲,是很多香港电影人甚至影评人都公开承认的事实,香港电影人对合拍制度的不适应,受束缚,也是老生常谈,但论坛的讲者们也开始观察到香港导演寻求空间突破的积极态度。讲者之一的登徒,偏爱杜琪峰的商业片《单身男女》。“内地观众认同的是,高圆圆最后是要从港男A和港男B中进行选择,但作为香港人看来,反而觉得高圆圆才是被动的,她在古天乐、吴彦祖一招又一招的攻击下,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这也是导演对中港关系的一种讽刺,(香港人)要北上,全看他们愿意不愿意。”而杜琪峰拍《夺命金》,则干脆就是一个导演回归到自己想讲的本土故事上。

  但香港电影仍是朝好的方向在发展。会场另一发言人、独立导演张伟雄认为,合拍片也并不是常规,只是诸多电影形态中的一种,“刚开始有不少香港和大陆的电影人觉得,合拍片就是那样了,香港带人上去找投资就能开机了。但近几年变了,连香港本地的资金都投资去大陆拍片,而大陆也有了更多融资合拍的渠道,变得不怎么需要香港的资金甚至人才了。《失恋33天》不是合拍片,却能有过亿的票房。”所以,香港人不能太幼稚,要自己成长。

  所谓成长,是对本土议题的回归。李焯桃列举了《桃姐》、《打擂台》和《窃听风云2》等一些小成本的影片为例,他认为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某种程度上,拍港产片,和迎合内地市场,这两者并不矛盾。”

  在论坛讨论中,还有一个概念被大家心照不宣,即香港本土市场的认同度。香港电影人的北上合作,作为香港影评人看来,最后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本土市场的口碑,而后者的审美和鉴赏习惯,并不会因为是“大片”或“名导”而改变。这也解释了前几年大陆电影如《风声》、《当太阳升起》、《三枪》等“南下”遭遇冷板凳的事实,“香港观众就是这样的现实,没有好的票房表现,说什么都没用。”李焯桃说。文化差异是一个因素,至于最近攻占香港电影市场第一名的台湾片《那一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则需要另作个案分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推荐电影”单元里,香港新导演曾翠珊的《大蓝湖》是作为唯一一部独立电影入选的。“这说明我们对独立电影的关心越来越多。”张伟雄说。香港的独立电影在生产机制和性质上,和大陆独立电影的定义不同,张伟雄从概念上,稍稍作了区分,香港的本土电影或者能称为“独立电影”,而合拍片则为“在地电影”。这种区分,也再次强调了香港电影要持续发挥的特性:本地性。

  (作者系香港媒体人)

  梁小岛/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