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下架 商标侵权案升级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iPad,商标,侵权,唯冠电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3-02 14:05
虽然事件发生两天后,苹果打破以往沉默发布简短声明表示,“多年前已购买唯冠在全球10个国家的iPad商标权,但深圳唯冠却拒绝承认和履行涉及中国部分的协议。”而深圳唯冠则回应称苹果在混淆视听,对其挑衅将“奉陪到底”。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2000年,唯冠国际的台湾子公司——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湾唯冠),在多个国家与地区注册了iPad商标。2001年,唯冠国际另一家子公司深圳唯冠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的两种类别。那时,唯冠国际是世界三大显示器制造商之一,而苹果的平板电脑计划尚未提上案头。
2009年12月,为避免树大招风,苹果公司的“影子”公司——IP公司以3.5万英镑从台湾唯冠公司收购包括涉案商标在内的共10个商标,而深圳唯冠万万没有料到挂着这个商标的产品会在日后风靡全球。
2010年4月,苹果公司正式推出第一代平板电脑iPad。此时,由于债务问题被外界认为即将进入破产边缘的深圳唯冠绝处缝生,发现了其最有价值的资产--iPad商标权。深圳唯冠与苹果公司纠纷的焦点在于,台湾唯冠的那次商标转让是否包含深圳唯冠。
深圳唯冠认为其是独立法人,同为子公司的台湾唯冠出售商标权无效,随后将苹果告上法庭,要求苹果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100亿元人民币。
2011年底,深圳一审判决苹果败诉。苹果不服,遂向广东高院提起上诉,案件将于今年2月29日开庭。败诉后的苹果完全没有和解之意,导致深圳唯冠还等不到二审判决,就开始了申请iPad下架的行动。
2月13日,深圳唯冠向部分工商部门申请,要求停止iPad的销售。同时,各大电商网站iPad也开始遭受下架处理,深圳唯冠称,还将增加更多的苹果销售渠道商为被告对象,并向海关提出申请,禁止苹果iPad进出口。
博弈结局看法不一
原本是商界屡见不鲜的知识产权案,但苹果的“树大招风”,加上唯冠的“绝地反击”,将这场纠纷推向风口浪尖。
从法律角度来讲,深圳唯冠与台湾唯冠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iPad商标申请和权属委托关系,内地iPad商标权为深圳唯冠拥有,苹果公司的败诉是合理的。
“深圳唯冠开始行使法律手段要求各地法院制止销售iPad,这是一个好的开头。中国企业也可以靠法律保护自己合法的知识产权而赚钱。”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通过自主研发所产生的价值已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商标的注册也成为企业收益的一种途径。现在,国内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依旧薄弱,唯冠公司的维权让“中国企业更加习惯于向外国企业收知识产权侵权费”。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深圳唯冠谈不上“投机”,但算得上“取巧”。深圳唯冠之所以遭到很多国内民众的反感,在于它“狮子大开口”和“毕其功于一役”的野心。如果从商业逻辑和商业道德角度来说,唯冠与苹果的博弈才是事件的核心。
综合业内人士预测,纠纷的解决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苹果二审败诉,向唯冠公司赔偿损失。按照法律规定,金额为其在内地销售额130亿元的3倍以下,即高达超过300亿元。当然,具体金额需要法律部门裁定。
第二,苹果公司改换iPad在内地市场的商标。正如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所说:“太过分了人家也可以不跟你玩。”但是,这显然不是苹果公司想要的结局。iPad几乎已经成为平板电脑代名词的良好开局,重换商标不利于产品的继续发展,会产生大量的营销费用;同时,对于钟情于以“i”开头的苹果公司,绝不会轻易放弃一贯的坚持。
第三是众多专家最希望看到的结局——深圳唯冠和苹果达成和解,苹果通过支付合理的金额购买和继续在内地使用iPad商标。但是,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达成这样的结果,希望比较渺茫。苹果公司坚持认为已经具有iPad商标使用权,指责深圳唯冠拒绝履行协议,并没有和解意向;而唯冠手拿一纸胜诉状,以强硬的态度对抗苹果的“不作为”,并已经开始向工商部门、海关等政府机构提出申请,对iPad的出售进行围剿。
但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公司的官网在2月13日,也就是iPad开始下架之时披露,第三方机构——公平劳工协会(FLA)已着手对包括富士康在内的苹果总装供应商展开特殊的志愿性督察。“对于一向高傲面对中国市场和代工工厂的苹果来说,iPad商标夺权案或许是苹果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开始。”相关人士分析。
评论
创新比产权更可贵
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状告苹果iPad商标侵权一案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所存在的法律漏洞,同时也进一步揭示出国内和国际创新水平的差距。
苹果公司iPad虽然给移动终端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却在商标权上“大意失荆州”,而深圳唯冠虽然持有iPad商标权却并没有实际产品,这就导致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保护真正的创新者。
不管结果如何,iPad并不是因为商标而全球大热,苹果创新的形象也永远不会因为商标更换而消失。而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即使得到巨额赔偿,深圳唯冠也只是成为一个配角,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文/赵琳)
本报记者 王博 实习记者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