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极本 18毫米的诱惑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平板,超极本,英特尔
  • 发布时间:2012-06-07 17:07

  1978年,神州大地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一举措深刻地影响了几乎每个中国人此后三十年的工作和生活。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在太平洋的彼岸诞生了同样影响全人类此后三十年生活的划时代产品——个人电脑(PC)。

  三十余年来,PC的形态、PC的技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个人用户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体验也在发生着变化。进入移动互联时代,PC产品的演进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挑战者越来越多,似乎很难延续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因为顺应潮流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一代个人计算产品风起云涌,不断蚕食着PC的传统市场,昔日的明星——传统PC在“后PC”时代的步伐显得越来越沉重。一方面个人计算产品的便携性不断提高,互联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广,同时,易用性也是越来越好,这些都使得个人计算体验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

  当然,PC厂商们也试图地通过推出诸如上网本、超轻薄笔记本这样的产品,努力地迎合个人计算的新变化,例如有苹果MacAir这样大受欢迎的产品,但是更多的则是昙花一现,这些产品并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流,新鲜过后,用户的反映是对产品性能、使用体验上的诟病。

  很明显,平板电脑这类产品的大行其道提升了用户对于PC应用体验的期望,用户希望能将平板电脑类产品的应用体验(包括应用)移植到笔记本产品上。但是众所周知,目前平板电脑在性能上与主流笔记本电脑还是有所差距的。性能与体验,如何二者兼得,这就给超极本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2011年6月,在中国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英特尔执行副总裁马宏升公布了超极本(Ultrabook)的发展路线图。至2012年4月,超极本已如雨后春笋。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个人电脑客户端事业部总经理施浩德(KirkSkaugen)在2012IDF的主题演讲中表示,2012年内将有超过75款不同设计的超极本会出现在市场中。

  作为超极本背后最大的推手,英特尔对超极本有明确定义,其官方的说法是,“超极本是在以主流价格为用户提供一款时尚、轻薄、安全、典雅的设备,确保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响应迅捷的体验以及卓越的性能,让用户能够轻松自如地创建和使用各种内容。”

  如果说这一官方的定义还是太抽象的话,英特尔还给出了超极本的一些硬性指标。例如:必须采用英特尔酷睿处理器、14寸产品的厚度在18毫米以下(14寸以上产品厚度在21毫米以下)、从深度休眠状态唤醒时间不超过7秒、第一代超极本待机时间在5小时以上等。

  诱惑背后的挑战

  如果没有参照物,很难理解18毫米到底有多薄。这一厚度基本接近第五套人民币五角硬币的直径(五角硬币直径为20.50毫米)。可见与普通笔记本电脑相比,超极本对厚度的要求是多么苛刻。另外,英特尔要求,超极本在不插电的状态下,要连续使用5.8小时。这一点对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无疑充满了相当大的诱惑力。

  按照英特尔的计划,超极本的演进路线分为三个阶段。现有的产品基本都是第一代或者说第一阶段的产品,随着采用22纳米制程技术的酷睿处理器上市,新一代超极本在电源效率、视觉性能、高响应能力和安全性方面较第一代会有很大的提升。当然,这也只是超极本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英特尔最终目标是在2013年推出代号为“Haswell”的处理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超极本,并通过超轻薄、更快速和更安全的设计来实现笔记本电脑功能的彻底变革。

  谁不愿意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更轻、更薄、性能更给力呢?面对这样的一台笔记本电脑,难道不会令消费者动心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不过,这些并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全部,消费者永远不会满足:价格能否更低一些?应用体验能否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这些需求无疑将成为推动超级本下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美国Computerworld.com网站曾刊登文章,专门讨论超极本是否还存在成本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最后作者得出了几方面降低成本的可能性:首先,采用新型的、廉价的、硬度有所保证的塑料材质替代超极本现有的金属铣削外壳(联想最新的ThinkPadx1Carbon超极本就采用了碳纤维外壳);其次,制定超极本电池的标准化设计,由此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电池价格,或者从整机的各方面进一步降低能耗,使得电池可以更加小巧,以进一步压缩电池的成本;

  第三,在硬盘性能和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英特尔没有规定超极本必须使用固态硬盘来达到在厚度方面的要求,为了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有的制造商通过采用一些超薄的单盘片机械硬盘,辅以小容量的固态硬盘,以满足英特尔对超极本响应时间上的要求。当然,如果未来固态硬盘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对超极本绝对是个利好因素;最后,如果英特尔在芯片上面能更加“大方”一些,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处理器,无疑将会给超极本市场添上一把“火”。

  当然,无论超极本如何变化,最终它只是一个产品。消费者用它来做什么,它又能做什么?

  这是超级本制造商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超极本上的应用还是和常规笔记本电脑产品一样,对于超极本的发展显然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如何提高超极本的应用体验,是超极本轻薄诱惑背后最需要各方(尤其英特尔)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很多人对即将推出的Windows8操作系统充满了希望,认为Metro风格将会提升超极本的应用体验,包括施浩德在内的多位英特尔高层,在不同场合对超极本与微软Windows8的合作给予厚望。施浩德甚至表示:“未来,基于22纳米技术的IvyBridge处理器和Windows8打造的超极本,将会进一步打破PC和平板电脑之间的界限,引领个人移动计算的全新变革。”

  然而,到目前为止,超极本上还未产生普遍的应用,这点不得不说是个遗憾,毕竟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消费者对于获取个性化信息的要求在提高,对于设备形态、使用的时间地点等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以新的应用抓住移动计算所创造出的创新机遇,真是有悖超极本所具有的“ultra(极致)”基因了!

  需要全新生态链

  站在PC制造商的角度,对超极本自然是欢迎的。超极本概念一经推出,各OEM厂商如宏、惠普、联想、东芝、三星等也青睐有加,先后推出自己的超极本产品。作为一个芯片制造商,决定了英特尔在不同领域都是一个生态链构建者的角色。英特尔显然清楚这一点,只有“你好,我好,大家才能好。”事实上,超极本对于尺寸、外形、重量、性能、电池的严格规定使得各家厂商必须使用浑身解数以满足其要求,如何在炫酷外观、各项性能指标、电池续航以及成本控制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正是各超级本生产商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后PC时代新一轮洗牌的开始。

  应该说,“超极本实现了性能与便携性的最佳结合”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也凝聚了PC厂商对于超极本定位、特性的精准把握、大胆设计想象的实现以及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事实上,不管是PC整机的厂商还是各组件生产商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也都在挖空心思。例如,西部数据为了配合超极本就专门设计了只有7毫米厚度的超极本专用机械硬盘。

  而英特尔也深知,要做大超极本市场,需要整个计算产业展开了大规模的协作。为此,英特尔专门设立了3亿美元超极本基金,以推动超极本的创新。为了帮助实现该愿景,“英特尔投资超极本基金”将致力于向专注开发以下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公司进行投资:改进用户与超极本的交互方式;延长电池续航时间以实现用户全天候使用的体验;创新的物理设计和扩展存储容量等等。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该项基金的总体目标是为超极本这类全新的、持续发展的移动设备构建创新环境并促进系统功能的拓展。

  英特尔全球高级副总裁邓慕理指出:“PC自诞生30年来,一直经历着不断创新和进化的考验,而英特尔正竭力推动移动计算的一次次彻底变革。2003年,英特尔在其迅驰技术中内置Wi-Fi组件,英特尔投资也投入3亿美元进行风险投资,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促成了从台式机到随时随地的移动计算体验的革命性转变。成立超极本基金,意味着英特尔将投入大量资金,促进实现计算领域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

  英特尔相关人士表示,全球计算机市场规模近2610亿美元,而超极本将成为这个市场的重要创新领域。通过投资相关领域的技术公司,英特尔投资的超极本基金致力于为计算体验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推动当前的移动电脑发展成为下一个“必备”设备。

  不过,当资金已经到位,技术日趋成熟,超极本的未来能否如英特尔描绘的那般美好?这还需要市场和时间来验证。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一旦PC变革成为超极本,其各项特性都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互联计算的要求,互联计算也便能随着这创新发展,并且不断壮大。从更为广阔的意义上来说,超极本无论最终成败,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创新的机会,更是给互联计算带来全新的机遇。

  本报记者 汤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