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集团附属公司股权投资分析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银行集团,巴塞尔协议
  • 发布时间:2012-06-15 11:09

  银行集团通过附属公司持有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不仅会对银行集团的资本充足率产成影响,也会形成股权暴露(equityexposure),直接影响并表后银行集团层面风险加权资产的数量。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实践和巴塞尔委员会监管规则看,风险并表管理不同于财务并表管理,无论附属机构是否按照财务准则纳入财务并表的范围内,风险并表管理都需要在银行集团层面将附属公司形成的风险资产归入银行账户(bankingbook)或交易账户(tradingbook)。如果股权暴露列入交易账户,需要有效管理发行人特殊风险和股票的一般市场风险,股票发行人的信用评级和投资的剩余期限是决定特殊风险最重要的因素;而利率因素和股票价格波动因素是决定一般市场风险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股票衍生工具,需要考虑股票价格和股票衍生工具价格之间的变动关系,采取对冲策略锁定一部分一般市场风险,对对冲之后的剩余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如果股权暴露列入银行账户,则需要着重管理其产生的信用风险。随着“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的统筹实施,我国的银行集团应该高度关注通过附属公司投资形成的股权暴露,对整个银行集团并表层面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股权投资产生的风险并表管理基本要求

  银行集团的附属公司通过公开市场或场外交易以购买上市公司股票、非上市公司股权、参与投资基金或投资股票衍生工具等方式直接进行股权投资,都会使附属公司暴露于股权的信用风险之下。这种信用风险到底有多大,银行集团内部可以通过建立相关违约模型进行信用风险计量。在不具备利用相关模型管理风险的情况下,无法对单个股权投资产生的信用风险进行数量上的区分,只能采用简单可行的区分方法。按照巴塞尔新协议的规定,上市公司股权暴露的信用风险权重为300%,非上市公司股权暴露的信用风险权重则高达400%。一些国家对商业银行其他类型的股权投资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也规定了相应的风险权重。

  对商业银行在市场上投资有关基金形成的股权暴露,美国的监管要求明确需要银行计算投资基金份额中投资的单个资产形成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而且,计算出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数额不能低于对基金形成的股权暴露调整后账面价值的7%,这意味着投资基金形成的资产其信用风险权重最低为7%。投资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单位信托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都会形成银行的股权暴露。

  对商业银行投资股票衍生工具,并列入银行账户,不仅要求计算股权暴露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而且还需要计算由此导致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对前者而言,如果没有采取对冲策略,并且银行没有将此类衍生工具的重估收益作为附属资本,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数额应该是衍生工具的公平价值。如果银行将其重估收益作为附属资本,计算风险加权资产的数额是衍生工具投资的历史成本减损失准备金。在银行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中扣减的股权暴露,不需要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如果银行采取了对冲策略,在完全对冲的情况下,银行不承担市场风险。在不完全对冲的情况下,银行承担剩余的市场风险。然而,无论是否完全对冲,银行都要面对交易对手无法履约的信用风险,需要计算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无论采取何种计算方法,都需要计量衍生工具的当期暴露和未来时间内暴露可能的波动情况(即潜在暴露)。

  股权暴露的监管规则反映出监管机构对风险的基本判断和监管导向,这些判断和监管导向成为银行集团对股权投资进行风险并表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明确股权投资的账户归属。对集团内所有附属公司投资形成风险资产的账户归属进行划分,明确列入银行账户或交易账户,不同账户归属不仅意味着不同的监管资本占用,也意味着风险并表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明确附属公司的投资策略、投资产品和投资标准。明确投资对象和期限、风险缓释措施、预期损失和预期收益等;明确不同投资产品或资产,如股票、基金、股票衍生工具、不动产等,在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结算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管理要求;明确投资准入具体标准、筛选和审核标准、持续项目管理要求等。

  明确由银行集团统一开发和验证风险计量工具。银行集团进行风险并表管理,应避免附属公司与银行集团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不统一。鉴于附属公司可能投资企业股权,银行集团内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还可能向同一债务人提供其他金融产品,对同一债务人的信用风险评估必须统一尺度。就市场风险计量而言,需要银行集团内部采用统一的建立模型方法和压力测试方法。附属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在统一的模型下,进行置信度、期限、压力测试参数的调整,由银行集团负责对风险参数调整后模型的表现进行持续验证。就流动性风险管理而言,分别从附属公司和银行集团两个层面,进行流动性缺口、筹资应急计划等方面的测试,确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明确差异化的风险偏好。除了银行资本充足率、证券公司净资本与净资产比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指标外,风险并表管理可以引入杠杆率指标,比较集团内部各个附属公司承担的风险与银行集团风险偏好的一致程度。股权投资的信用风险明显高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应该设置更高的内部信用评级准入标准。附属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更多地倾向于长期投资,如果投资对象是上市公司,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市场风险。如果投资于非上市公司,则面临未来如何退出投资的风险。风险并表管理应立足于集团层面和附属公司层面对于市场波动状况与退出时机判断一致,根据风险偏好差异安排不同的投资期限和风险监控方法。

  股权投资对银行集团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

  如果将商业银行直接进行股权投资称为直接投资模式,而商业银行通过附属银行、证券公司或附属的投资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称为间接投资模式的话。在间接投资模式下,投资比例、并表方式和股权投资的类型都会对银行集团和附属机构的资本充足水平产生影响。以下通过简化情形分析对银行集团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

  银行集团直接进行股权投资

  假设在银行集团不进行任何股权投资的情况下风险加权资产为1000亿元,总资本为10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0%;在总资本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集团将50亿元投向上市公司的股权,50亿投向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按照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规定,前者形成150亿元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后者形成200亿元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虽然总资本未发生变化,但银行集团的风险加权资产已变为1350亿元,资本充足率由此下降为7.41%。

  银行集团通过附属公司进行股权投资

  如果银行集团采取通过附属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的方式。假设附属公司的资本为50亿元,其中银行集团作为股东投资35亿元,占附属公司全部资本额的70%,附属公司将50亿元投资上市公司的股权,50亿元投资非上市公司的股权。

  资本直接扣减。将附属公司纳入集团层面的资本充足率并表范围,采取直接扣减银行集团总资本的方式,即从银行集团总资本中扣减对附属公司的投资,银行集团的总资本变成65亿元,风险加权资产仍是1000亿元,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为6.5%。

  按比例并表。按比例并表,只需要将350亿元股权投资形成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70%(245亿元)纳入银行集团的风险加权资产,这样并表后银行集团的风险加权资产为1245亿元,总资本100亿元,资本充足率变为8.03%。

  按“巴塞尔协议Ⅲ”规则并表。上例中除了银行集团向附属公司进行资本注入以外,还有其他第三方少数股东权益。“巴塞尔协议Ⅲ”对第三方持有的附属公司发行的少数股东权益和其他资本工具设计了更为复杂的并表方式。简单地说,就是银行集团在计算并表的资本充足率时需要扣除附属公司资本盈余中不属于银行集团的部分。资本盈余是实际资本与监管要求的资本之间的差额。

  对于银行集团内附属公司如何计算其资本盈余与各国的监管制度和会计制度相关,关键的问题是附属公司是否也必须有严格的资本充足要求。假如监管机构也要求附属公司达到10.5%的资本充足水平,而附属公司的风险加权资产为350亿元,要求的资本水平应该是36.75亿元。这样,实际资本50亿元与要求的资本36.75亿元之间形成13.25亿元的资本盈余。以银行集团对附属公司投资的比例70%计算,能够纳入并表的部分为13.25亿元的70%,即9.28亿元。对附属公司投资的35亿元中可以有9.28亿元计入并表后银行集团的总资本,并表后银行集团的总资本为74.28亿元(65+9.28=74.28),风险加权资产为1245亿元的情况下,银行集团的资本充足率仅为5.97%。

  股权投资面临更高的资本回报要求

  就中国银行业而言,银行集团通过附属公司形成的股权暴露在风险收益配比方面是否可行,是未来股权投资决策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股权投资、发放个人按揭贷款或公司贷款的信用风险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根据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计算要求,在违约损失率45%的前提下,违约概率达到15%时,住宅按揭贷款的风险权重高达235.72%。对于公司业务中大企业贷款,标普CCC级债务人对应的违约概率为22.59%,仍以45%作为违约损失率,对应的信用风险权重达到243.45%。住宅按揭贷款和大企业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权重均低于投资上市公司股权300%的信用风险权重。如果投资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信用风险权重达到400%。如果投资不良资产的股权,原则上信用风险权重应该高于400%。

  随着全球银行业监管资本要求日趋严格,银行集团通过附属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在承担的信用风险方面与其他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相比没有优势。除非股权投资能产生高额回报业务,否则,在同样期限、同样收益水平的情况下,进行股权投资远不如从事其他业务更有吸引力。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总部)

  章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