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重逢

  共识不是话语与话语的交集,而是经历、位置、场景的重叠,而父子之间的对立。重叠是可能的,但重叠需要漫长的等待。

  D君是一个在零售业中颇有成就的企业家,他对我诉说与儿子沟通的障碍时,眼眶是潮润的。父亲节那天,他一直期待着在英国读书的儿子的电话或短信。等到中午的时候,他努力说服自己,也许儿子还没起床。晚上临睡觉之前,他心里已经绝望了,但仍然暗怀期待——“也许,明天早上能看到他的短信”。第二天醒来,手机上新增的只是几个关于移民和豪宅的垃圾短信。“我能做的,都为他做到了,但为什么他与我的隔阂这么大?”

  父亲节的来临,对于很多父亲,尤其是儿子处于叛逆期的父亲,是一次大考,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一天的乐与愁,能多多少少动摇父亲们对于成功、对于幸福的价值标准。成功的父亲们也许会猛然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其实相当无谓,不成功的父亲们也许能摆脱自惭形秽的心境,感受到某种独特的成就感。

  著名的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讲过他与父亲龃龉。汉迪的父亲是一个乡村牧师,一辈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方圆一二十英里的乡间传道。随着年龄的增加,汉迪越来越不认可父亲的人生选择,他立志要走遍世界,建功立业。他选择了读商学院而不是父亲读的神学院,毕业后在英国石油公司(BP)找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从此,他频繁地奔走于世界各地,很少想起他小时候就想离开的那个村庄。有一天,他在国外参加一个重要的商务会议,突然接到了父亲病危的通知。当他日夜兼程赶回家乡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车子已经无法行驶,因为道路上满是行人和车辆,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向他的祖屋。原来父亲已经逝世,人们赶过来参加他的葬礼。汉迪泪流满面,为父亲的辞世,为自己对父亲的疏远,也为有如此多的人来参加父亲的葬礼。他突然意识到一个真理: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最可靠的标准,不是看他生前如何富有,如何声名显赫,而是看他的葬礼上有多少人是不请自来的。对父亲的崇敬油然而生,只不过,父亲已经阖然而逝,已感受不到儿子的这份崇敬。

  当我把汉迪的故事讲给D君听的时候,他怃然良久,然后说了一句:“该明白的,儿子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D君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儿子上初中时发生的一件事。儿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口角,动手打了人。当他看到被儿子打得鼻青脸肿的同学,看到怒容满面的家长和老师时,他能做的就是道歉,送那个孩子上医院。在医院的门口,同学的父亲恶狠狠地说了一句:“瞧你们父子俩这五短身材,老子一拳一个把你们打趴下!”D君的儿子再也不忍父亲的一味示弱,向那个口出狂言的人扑过去,D君一把拉住儿子,厉声喝斥儿子,转而和颜悦色地对同学的父亲说:“我儿子不懂事,请您原谅。”儿子对他怒目而视,恶狠狠地说了一句:“你这个懦夫!你只敢对我凶!”从此,儿子很少和他说话,当他和儿子说话的时候,儿子总是漫不经心地看着天花板。

  每个父亲都希望儿子能理解、认可自己,他们对儿子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包含着被理解、被认可的期待。但这常常是一个妄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俗语形象地说明了父子间的理解具有“效果延迟”的特性。儿子可能会认可你的优点,原谅你的过失,前提是,他在时间轴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另一个你。共识不是话语与话语的交集,而是经历、位置、场景的重叠,而父子之间的天然差异本身决定了经历的错位,场景的疏离,和位置的对立。重叠是可能的,但重叠需要漫长的等待,甚至要等待到你看不到的那一天。儿子从小到大,既是一个与你逐渐疏离的过程,又是一个再度走近你、与你重逢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值得你用一生的时光来期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