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波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
吕静波是1996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介绍的中国“十位女摄影家”之一、“建国以来为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家”之一。1988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吕静波摄影艺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一楼正厅举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展览实况。199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摄影家系列丛书之十——《中国摄影家吕静波作品集》。2006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精选出5幅歌颂改革开放、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编辑成展示辉煌历史的画册,送给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导人。吕静波作品《当年咱俩骑毛驴》为这5幅作品之一。
“幸福雨”透过沙沙的声响,荡涤着世间的滞埃,轻轻潜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作品中的壮族少女沐浴在午后柔和的阳光下,感受着雨丝的轻抚,呼吸着太阳的味道。画面新鲜、细腻、耐人寻味。雨水本是冷的,因为有太阳光,显现出了暖意,于是这“幸福雨”的情景就生动了,诗情画意了。
亘古以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阳光雨露滋润着人类繁衍生息。壮民族世世代代居住于我国南方的多雨地带,以种植水稻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他们对水的认知更是具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灵魂净化的渴望使然,他们自古流传下了水崇拜的信仰。这可以从作品壮族少女扬眉展笑的陶醉表情中,窥见一斑。
这幅《幸福雨》的主题正是壮族少女陶醉在“幸福雨”中,对美好生活无限憧憬。在主题的表达上,拍摄者吕静波将镜头对焦于壮族少女,将光圈开大,虚化背景——少女身后的绿树青山和前景——多余的水滴,使得少女脸上的幸福表情、甚至是帽上的吊饰却都清晰可见,保证了画面语言的简洁凝练。
在细节的烘托方面,拍摄者拿捏准确的曝光量和快门速度是关键。作品的拍摄时间是下午的3点左右。午后的阳光柔和、温暖、不刺眼,选择逆光的机位拍摄,使阳光在被摄人物背后做轮廓光,给女孩的周身“镀”上一层夺目动人的金边,可以创作出一种独特的美感。但是,一般来讲,逆光造成的光比差别,会使得被摄体在受光和背光的部分有很多细节不能兼顾,从而造成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拍摄者吕静波将这一点处理得很恰到好处,F/5.6的大光圈不仅虚化背景,更获取了充足的进光量,避免了逆光人像中面部过暗、细节缺失的现象。曝光的精准补偿是作品成功的基础。
再说雨丝的表现。若是快门速度过快,画面中的少女就会置身于一粒一粒的水滴中;速度过慢,水滴则会成为干扰视线的雨线。什么才是恰到好处呢?我们看到,作品中阳光与雨丝,在微风中斜斜地纠缠着,阳光把雨丝照得闪亮,雨丝为阳光勾勒线条,于是,生命的光鲜,万物的清莹皆入画中。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是拍摄者的不完整式构图。突破了传统摄影中封闭的框架,对画外空间的存在,以及与画外空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强调,引导观众突破画框局限,产生画面外的类似“上面的风景是什么样子?她的眼睛看到了什么?”的空间联想,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画面表现力,显示出一种欲说还休、意味深长的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