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凭什么执掌清华17年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梅贻琦,清华
  • 发布时间:2013-08-16 13:29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纵观梅贻琦的一生,应该说在学术上虽然算不上著作等身,但是他在学界的地位和人望却远远超过某些头衔大得惊人的学者大师。“他一生的业绩和清华结合在一起”(陈岱孙语)。梅贻琦能够在清华大学接连三任校长被赶下台之后,稳稳当当做了17年(1931-1948)之久的校长,在近代教育史上也确实无人匹敌。究其原因,主要是梅贻琦打好了几张牌。

  清廉牌1931年,梅贻琦出任校长后住进甲所,甲所为砖木结构,由庄俊(1910年游美生)监理设计与施工,为校长专用住宅。按照当时学校规定,校长可以享受公家供给的一切日用物品和两吨煤,但是梅贻琦还是主动放弃了。美国退还的庚款基金非常雄厚,这笔钱由他掌管,但他不苟分文,他说:“清华有点儿钱,要用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他的弟弟梅贻宝回忆说:“抗日战争期间,身为大学校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梅贻琦,经常吃白饭拌辣椒,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人就很满意了。”在西南联合大学还流传着一段梅夫人自制米糕的佳话。西南联大教授们的月薪在1938-1939年间还能维持一家人三个星期的生活,后来物价飙升就不能撑到下半个月了。于是,教授夫人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绣围巾,有的做帽子,也有的做食品。梅夫人视力不好,就与人合作,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取名为“定胜糕”,隐含“一定胜利”之意。梅夫人每天挎着篮子步行45分钟到“冠生园”寄卖,碍于梅贻琦校长的面子,卖糕时梅夫人遮遮掩掩,但还是被人知道了。于是,梅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流传开来。

  西南联大岁月,梅贻琦与普通教授一样租用的是民房。学校配给他一部小车,当物价飞涨时,他毅然封存了汽车,辞退了司机,安步当车。外出应酬,则以人力车代步。

  梅贻琦一生两袖清风没有积蓄,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据梅贻琦夫人韩咏华回忆:在病床旁边有一只他从不离手的手提包,他去世后打开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人无不为之动容。他虽几次出任当时教育部高层领导职务,又长期独司数十万美元的清华基金,却能一生紧守原则,出淤泥而不染,逝世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清华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说:“他长母校几十年,虽然清华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贪污成风的社会,竟能高洁、清廉到这样地步,真是圣人的行为。只这一点,已足可为万世师表。”

  梅贻琦廉洁、节俭,但并不吝啬。他经常从自己工资中支付各种名目的捐助,从创办义务教育到赈难赈灾,从救济困难师生员工到营救被捕学生,每次他都是“身先士卒”。早年从清华到城里去的路上,常有一些妇女儿童向过往的师生乞讨,梅贻琦每次出门都预备好零钱,从不会让乞讨者失望。他的一个学生林公侠生了重病,经济上陷入困境,他得知后立即汇款救助,并予安慰和勉励:“好好养病,保留此身,将来为国家出力。”梅贻琦去世后,林公侠回忆道:“如果当年没有月涵师(梅贻琦)救济,没钱治病调养,怎能尚存人间,最难得的是一次再次的救助,而且数目庞大。我一家人都感激他的大恩,永远不忘。”

  公正牌据清华毕业生孔令仁回忆:西南联大办了一个附中,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去读书。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璧,梅贻琦的小女儿梅祖芬也都想转到附中,并同时报考了这所学校,结果,龙国璧没有考上。由于联大创立时,龙云作为地方政府长官,曾给予学校许多支持,包括财力人力等等,满以为学校会给予照顾,女儿上学的事应该没有问题,但令他想不到的是,这次他的女儿参加考试居然没被录取。因此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希望能开开绿灯。但秘书长久久没有行动,龙云生气地问他:“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梅祖芬也未被录取。”龙云一听也就无话可说了,气也不打自消了,从此对梅贻琦更加敬佩。

  1936年2月19日,清华大学发生了学生要求罢考进而冲击教授会,致使全体教授集体辞职的严重事件。事件发生时,梅贻琦正在南京开会,闻讯后立即赶回学校,以铁腕手段果断公正处理了带头闹事的学生救国会主席黄诚等人,并发布告示通告全校师生。

  接着,又给全体教授签发《复各位教授信》,请教授们复职。

  因为梅校长对闹事学生不卑不亢,敢于主持正义,同时又给予他们改过反思的机会,非常公平和人性化,加上对教授的安抚得当,这件事情很快就平息了,一切工作恢复正常。

  任人唯贤牌清华多饱学之士,前清翰林、进士,留洋博士,他们有的学富五车、有的学贯中西,而梅贻琦仅仅是一个留美硕士,既没有丰富的阅历,也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能够得到清华同仁的认可和尊重,关键就是梅贻琦对人才的尊重和坦诚相待。诚如他的经典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最看重的是真才实学。“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对于人才,他善于发现,加以重用,善待保护,设法留住。还在他任教务长时,清华大学要成立国学院,当时由他负责延聘教授。他开出的名单中除了有留美博士赵元任,国学大师前清进士王国维,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还有一个没有任何学历的游学欧美的陈寅恪。当时校长曹云祥有些犹疑,但是梅贻琦力排众议,使布衣之身的陈寅恪成为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一时成为清华大学轰动新闻。为了迎接留美归来的语言学博士赵元任,他亲自到火车站,把赵元任接到学校。足见他的礼贤之风。

  著名国际数学大师华罗庚也是由梅贻琦破格录用并栽培的。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当时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决定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他把华罗庚的情况向时任校长梅贻琦做了汇报。梅贻琦二话没说,全力支持熊庆来,将华罗庚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送到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这些都是在梅贻琦校长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在梅贻琦校长的运筹下,清华和西南联大引来了一大批顶级学者,像朱自清、闻一多、潘光旦、曾昭抡、陈省身、华罗庚、钱钟书、雷海宗、吴大猷、吴有训、赵忠尧、叶企孙、王竹溪等等。当时这些一流的学者,每个人的个性非常不同,梅贻琦能把个性不同的学者聚集在一起,相与共事,在这么艰苦的环境当中,使大家齐心协力搞教育,培养学生,如果没有梅贻琦与他们之间长期培养的深厚情谊,确实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杰出人才与清华大学一道筚路蓝缕,潜心育才,才有了清华学子杨振宁、李政道问鼎诺贝尔大奖的荣耀。

  文/魏羲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