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城脚下开环保餐厅的洋老板
- 来源:环境与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长城,环保餐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8-29 13:52
作为北京长城脚下一家环保餐厅的洋老板,萨洋夫妇告诉《环境与生活》杂志,怎样才能拯救我们经常会被各种污染侵袭的肠胃……
“你这是再生纸做的名片,很好。”美国人萨洋手里拿着记者的名片,一眼就发现了特别之处。这是记者碰到的第一位“识货”的人。60多岁的萨洋礼貌、诚恳,给人一种踏实做事的感觉。他刚刚结束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不断为未能按约定时间见记者而道歉。
村口飘扬着12面各国国旗
6月23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慕田峪长城脚下知名的环保餐厅“小园”。在长城国际文化村(周边慕田峪村、北沟村、田仙峪村等几个村子的统称),小园餐厅的老板萨洋是当地名人,他正是这个国际文化村的始创者,由他开了头,陆续有外国人在村里租房常住,到现在,村口已飘扬着12面各国国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也算老村民了。
在各种文化聚集的北京,外国人聚居区并不少见,但在距离市区七八十公里远的长城国际文化村情况有点特别,这里的老外不仅长期租下村民的房子、土地,还进行旧屋改造,且刻意不改变房屋结构和外观,修旧如旧,残砖碎瓦也再次利用,并珍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与村民友好相处。其中的代表人物萨洋,更是用一家西餐厅和一处乡村酒店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边经营公司一边实践环保理念,成为怀柔区甚至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副市长陈刚,刚刚来过萨洋的餐厅参观。在此之前,中央领导人贾庆林、刘淇也陆续来过。
当然,来得最多的是外国旅游者和北京市民。西方人把这儿当作长城脚下有“家”味道的一个落脚点,在这里,他们可以找本国“老乡”聊聊天,喝喝咖啡,吃顿正宗西餐;北京市民则在周末呼朋唤友、牵儿带女地在此游玩,因为这里被大家标志为环保、高端、食品安全又风景优美,而且能体验“高级”氛围——有机食物、外国侍者及环绕四周的各种肤色、各国语言,最重要的是,老板夫妇的环保追求,让中国顾客们感觉跟上了爱环境爱地球的国际潮流。
了解中国国情的美国人
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国门刚刚打开,萨洋就来到中国。1981年、1983年都来过中国。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时,“中国与日本的政治经济”属于萨洋的专业范畴。他现在的中国夫人唐亮是他当时的中文老师,他说:“后来我和我的老师结婚,如今已经31年了。”在摄影师镜头前,萨洋把夫人唐亮的手放在膝头,笑说“要不是你们在,她早打我的手了”,显得幽默又伉俪情深。
1986年,他们一起回到了中国。毕业后,萨洋在中国找到工作,那是一家最早在华投资的咨询公司。后来他和唐亮成立了自己的葡萄酒进口贸易公司,之后又在医疗进口公司做了长期的管理工作。大约20多年前,萨洋夫妇在长城上邂逅了慕田峪村的村民李凤全,相谈甚欢。几年后,他们在慕田峪村租下并成功改造了房子,平时在城里上班,周末休闲度假时过来住住,让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退休后的萨洋,想找一个有特色的地方,要人好、景好,他们最终选择了慕田峪村。2005年,萨洋夫妇搬家至此,租下慕田峪村废弃的小学,改造为西餐厅,2006年9月小园开业。随后又租下附近北沟村因污染严重而遭废弃的琉璃瓦厂,改造成乡村酒店,2010年才开始营业。
对于可持续发展,萨洋夫妇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即可持续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萨洋对社会可持续的解释非常切合中国实际,“关键在于生活的公平,体现在给当地人提供工作机会、安全、医疗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涉及农村时,就是保证不让农村社会衰退消失。”只有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环境,才是最终可持续的。
由此可见,萨洋是一个充分本地化了的美国人。
小园餐厅被国际认证为四星小园餐厅不是一家简单的西餐厅,这里融入了萨洋夫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个成功运营的样本。
萨洋曾做过装潢设计,他改造废弃小学校的原则是,坚持原有建筑的外观、格局不动,能用的砖、石材料尽量保留利用。他认为这样“既节约能源,又能让老房子延续它的故事,客人来了能找到小山村原本的感觉”。于是,我们在餐厅能看见“教室”、“办公室”等牌子,还有黑板,墙上贴着中外孩子们的涂鸦绘画,院子里的老树绿意盎然,而外墙仍是灰砖砌成,不留心,外人很容易错过。
2009年8月,小园餐厅被世界环保酒店指南(独立的国际第三方认证,类似于米其林餐厅指南)评为四星。
小园获得“环保餐厅”称号,这里的食物功不可没。
评价一家餐厅是否环保,关键是看其食物的品质。据萨洋夫妇介绍和餐厅网站资料显示,小园提供世界各地的家庭菜、季节性特色菜,本地按有机方式种植的蔬果,到当地市场采购。
那么,小园餐厅的食物是怎样的呢?记者在餐厅点了三明治、意面、蔬菜沙拉等,确实新鲜而美味,口感优于一般西餐厅。
小园餐厅网站对食物来源是这样介绍的:
“我们的食材60%以上来自本地,90%来自中国,其中包括我们优质的云南咖啡。我们几乎所有的食物都是用新鲜食材手工制作……”
“我们自己种植,或尽可能从当地熟悉的供应商那里获得新鲜食材。我们并不声称提供有机食品,但是我们依照有机原则种植……”
而对于某些本地不能出产的食材,例如橄榄油、奶酪、香料、葡萄酒等,出于保证西餐厅品质的考虑,餐厅选择从国外进口。
唐亮不愿意用“有机”来说明餐厅食品,她觉得有机概念被滥用了,因为中国一些地方的土壤已被污染,有机需要一定时间的转换期。现在餐厅只是按有机原则自己种植,或到本地市场采购有合格证的食品,如在怀柔城区买肉类,到附近养殖场买虹鳟鱼。但餐厅能保证食物的安全、卫生。
记者问萨洋如何让概念不流于口号。萨洋伸出大拇指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谈可持续、有机的口号是为了吸引人,但你只可以骗人一次。我不仅说,还尽可能做到,我们每做到一步都有报告公布,然后逐渐完善。我们不搞形式主义。”
与化肥、农药、洗涤剂等代表的“高效产出”相反,出产“环保”产品意味着低产出高投入,必然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但萨洋认为这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地球不是一个人的”。他曾在报告里写“祖先交到我们手里是这样的环境和地球,我们交到下一代手里时,也要像当初接过来时那样”。
餐厅运营后,产生很多菜叶、瓜果皮等有机垃圾,萨洋夫妇决定做堆肥项目,他们请来懂行的村民帮忙。堆肥再用于自家菜地,实现了垃圾的循环利用。一个简单的堆肥,萨洋却列出非常详细的条目,如堆肥发臭怎么办,大颗粒不分解怎么办等,有问题,有解决方案,有落实人员,完全按项目标准来管理。与此类似的还有种植项目,种什么,怎么种,种子在哪儿买,大约多少钱,什么时候下种、采摘、用量,谁来负责,有问题何时开会讨论,事无巨细均有据可查。这种管理到毛细血管的工作方法,保证了萨洋的理念得以落实。
除了食物、种植和堆肥外,小园还回收利用店里的瓶子和纸张,他们不使用化学清洗剂,厕所的废物排入化粪池并再利用,不提供瓶装水,只提供干净的自来水,房间照明改为更节能的LED灯。记者在餐厅看不到一个矿泉水瓶,但看到了垃圾的分类。
“抠门”的乡村酒店
瓦厂酒店是萨洋夫妇环保项目中漂亮的一笔,能躺着看长城、洗澡看长城,甚至上厕所都能眺望长城的地方,到哪里去找?
从第一眼看到那家废弃的琉璃瓦厂开始,萨洋就已在脑海中“画图”,“我想象力还可以,动手前我能幻想它后来的样子,这也是我起到的作用。”萨洋不讳言自己的慧眼识珠。
他在实际改造中不拆不建,尽量维持原貌。还用瓦厂遗留的琉璃瓦做装饰。在酒店空地上开辟菜地。如今它确实优雅地变身为乡村的高端商务酒店,主要接待外国游客。从2010年开业以来,已经积攒了客户群,大部分都是回头客,且实现了盈利。
相比入住瓦厂的中国客人,外国游客对萨洋夫妇因环保而制定的“抠门”规定更为理解。如客房不配备个人卫生用品,没有瓶装水,要喝水拿暖瓶去打,如是同一位客人,3天或一周换一次床上用品,给每位客人提供一双手工制作的草拖鞋,并声明欢迎客人带走,如果客人已经使用过但没有带走,酒店就将拖鞋切碎,放入堆肥。
做当地村民的好邻居
当萨洋对小学旧房改造的时候,发现当地乡村人口在大量流向大城市,在和村民的交谈中,他逐渐明晰了对当地环境和村民有利的想法,他要留住村民。而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人对此只是在网上抱怨。
萨洋将帮助当地人就业当作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可持续理念的一部分。在查阅萨洋的可持续报告时,记者发现种植项目里出现“李凤全”的名字,他负责种菜。李凤全是慕田峪村民,当初萨洋在长城上与他结识。2012年可持续报告卡还专门列举了近3年来企业雇佣当地人的比例,最高时达86%,其中还分列了女性比例和管理者比例。同时,萨洋还将环保规定和具体操作列入日常培训中,包括回收利用、堆肥等。在餐厅和瓦厂,记者看到了很多当地的年轻员工。萨洋的社会责任并不是空谈。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入驻后驱逐了当地人。而萨洋的想法是,“不会驱逐当地居民,而是力求做一个好邻居。”他们夫妇认为,小规模开发比大工程更能给村民带来机会,大工程总是习惯把原住民赶出去,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变成陌生人。
为了记住历史,萨洋夫妇为慕田峪村的历史和人物出了小册子,还让女儿配上插画,里面有村长、教师和赤脚医生的故事。
萨洋夫妇显然给当地人带来很大影响,小园餐厅、瓦厂酒店像一根可持续发展的标杆,让慕田峪村民一下“拔高”了水准。唐亮笑着说起一些小事,比如有些村民习惯随地吐痰、赤膊示人,但来小园餐厅时,会主动约束自己;改造村民的老房子时,他们前后都开了窗户,还装了顶窗,以加大采光,开始村民们不接受,因为传统房子只开前窗。现在接受了,还觉得挺好。
做好事挣干净钱才舒服
萨洋经营着环保餐厅,但并没有相关基金会的支持,他靠的是自己,盈利很重要,但不是他的惟一目的。萨洋的目标是有一天能获得环保酒店的五星认证。他认为可持续性理念已经和公司融为一体,这是一项竞争优势,因为在中国,这类公司还很少。做生意挣钱,还能挣干净舒服的钱,他感觉很棒,他用“好事”来形容。
当问到困难时,萨洋说,“目前没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政府给我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我最惊讶的事情,就是有很多官员支持我,我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其实这些官员心里也很有环保方面的想法,我尊敬他们。我不是说所有事情都特别好,但不要总是强调坏的地方。”
萨洋每天不到4点就起床,欣赏完风景,工作一会儿,7点吃早饭——往往是前一天的剩菜剩饭,“没关系,热一下就好,还是有营养的,不然就浪费了。”接着工作,锻炼身体,不吃午饭,小睡一会,下午6点回家,7点晚饭,偶尔看会电视,10点左右睡觉。
做一个有规律的人,是萨洋坚持的原则。
本刊记者廖素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