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源头活水来

  发问、质疑是发现新知识的起点,答问释疑是获得新知识的渠道。但现在老师和家长往往重视的是学“答”。学“答”固然重要,但学“问”应在学“答”之前,不能本末倒置。

  如果不够重视“怎样问”,或者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不够,就可能导致学生成为只能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的机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怎样“问”活课堂教学这条沟渠?

  怎样“问”活学生的知识源泉?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有“疑”敢“问”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情感的神奇力量在于它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热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真诚、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积极投身课堂教学中。

  教学时,我注意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态度、饱满高昂的精神、愉快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创设真诚、民主、宽容、和谐、互相尊重、融洽和睦的师生关系。

  学生提出一些十分简单甚至是特别幼稚的问题时,我都会给以真诚的鼓励,认真回答。如在本学期教学《草原》一课时,一位平时十分胆怯羞涩的学生突然举手问我:“陈巴尔虎旗是什么?”我不仅热情地赞扬他善于提问,还给予了详细的解答,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及对他本人的尊重。

  此后,在我的鼓励下,他越来越爱提问,越来越爱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勤“疑”乐“问”

  “为学患无疑也,疑则进也。”在学习上,没有疑问,就只能人家说什么,我们信什么,知识领域难以更上一层楼。

  如果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够,或者课堂教学缺乏恰当的问题情境,或者教师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不愿主动提问,只想成为教学的“听众”或“观众”,课堂教学也因此成了一潭死水。

  为此,我平时特别注意深入学生中间,和他们做朋友,一块玩耍,一起交流,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模式,因势利导,设计“问题空间”。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质疑提问,并开动脑筋质疑发问、思考解答,每到星期五,我都要和学生一起评出本周的最佳质疑能手和最佳小老师,并给他们颁发精美的小奖品。

  学生为了能够得到小奖品,逐渐养成了认真阅读、善于质疑发问的好习惯。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听、写、记,转变为积极的自主探索,既体会到质疑思考的乐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见“疑”解“问”

  我让学生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抄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用集体的力量去解决,解决一个问题就擦去一个。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敢问———乐问———解问”,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用活所学的知识,激活课堂教学这潭清泉,改变学生以往等待教师传授、依赖心理严重的陋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鼓励学生们大胆发问吧,这样才能问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问活课堂教学,问出“清泉般的活水”来。

  文山东省沂水县高桥镇中心校 王会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