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配备救生衣”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上学,教育,救生衣
  • 发布时间:2013-10-14 16:37

  广西藤县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是藤县古龙镇陈平小学的一个教学点,有三十多名学生的家与学校之间隔着一座中型水库--大壬水库。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这三十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撑着竹筏,渡过约五百米的水面去上学。对于这样的危境,学校多次向上级部门与教育局反映过,当地教育局也为孩子们配备了救生衣,要求一旦遇上大风大雨天气,就通知孩子不用来上课。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看到三十多名孩子行走在这安全感全无的上学路上,“竹排江中游”的画卷完全没有了美感,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残酷与现实的逼仄。

  在此新闻报道中,我注意到,当地的教育局并非完全“不作为”--他们为孩子们免费配备了救生衣。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并没有被教育局的行为感动,而是感到心酸。看着孩子们穿着救生衣上学的场景,我似乎有了几种“穿越”的感觉:一是,身着救生衣的孩子,像极了抗洪救灾中的那些战士。二是,发放救生衣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落水。可是,当地教育部门为什么不能像新闻报道出现在网上之后一样“高度重视”、“寻求解决方案”呢?难道就是要让孩子们“落水后不死”就完事?

  “配备救生衣”简直像一个笑话。它讽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还是要提一提那一直没有烧开的“教育投资占GDP的百分之四”这一壶水。在去年“两会”上,我们得知,这个百分之四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可是,现实是现实,数据归数据,到现在为止,大量事实仍然表征着这样的基本情况:教育投资严重不均,有些孩子能在教育体制中吃到肉,有些孩子却连肉丁也吃不到,肉汤也喝不着。尤其是看到“天梯上学”、“索道上学”、“竹排上学”这些照片,所有的美好便都会化为泡影。

  我又想起了那部电影--《走路上学》。这部拍摄于2010年的写实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瓦娃和娜香小姐弟俩,为了到江对面的学校去上学,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的故事。电影的结局很美好--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当地建成了一座“爱心桥”,瓦娃和娜香最终实现了走路上学的愿望。这样的故事容易催人泪下,也容易成为青少年的心灵鸡汤。最终该电影也大获成功,揽奖无数。可是,难道安安全全去上学不应该是这些孩子的正当权利吗?

  上学用的交通工具和走的路径、午休的地点、午餐的质量--这是当下教育中最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现实之中,最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是以上几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是政府的公车、政府的办公楼和他们的内部餐厅,让现实有了太多的“倒挂”现象。

  【原载2013年9月9日《燕赵都市报·公民发言》】

  ●王传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