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国内IM(移动即时通信)应用,唯一敢跟《微信》直接叫板的还是只有中国电信撑腰的《易信》(参见本刊2013年第27期的“对抗《微信》,问道《易信》”)。至于其他IM,在这个领域也都只浅浅地试探,小心翼翼地开发着《微信》还没专注的功能。就在最近,阿里巴巴旗下的《来往》正式上线了。APP仍然是绿色皮肤,让小编呐闷为何IM应用都倾情于绿色—哪怕撞衫也在所不惜?
与《微信》一战的机会
一家独大的《微信》必然不会永远是金刚不破之身—即便是强大如曾经的微软,10年前谁也想不到他竟然能被谷歌和苹果撼动了权威。而对于《微信》来说,不管结果如何,最起码《易信》和《来往》的出现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新的竞争者。
阿里巴巴比腾讯更强的,是它独占的用户消费数据,这使《来往》在解析用户成分、匹配用户兴趣上有自已的优势。消费是比言论更能反映受观察对象潜在需求的证据,因为言论可以被情绪左右和扭曲,消费却是欲望的忠实表现。《来往》可以通过运营和引导,帮助用户发现“轻熟人”—那些并不在用户的社交好友列表内、却与目标用户有着相近消费品味的陌生人,简单做个桥接,就能让全新的社交关心从来往里产生。这种基于弱关系而形成的社交圈子,豆瓣、蘑菇街和百度贴吧都有过成功案例,背靠阿里巴巴的用户资源数据库,《来往》可以制造好友,从而掠夺微信的非忠实用户。
《来往》,拿什么来爱你?
和《易信》一样,《来往》上线时同样是高调的,阿里巴巴CEO陆兆禧为其站台呐喊,为了聚笼人气,还狂送几十万注彩票、3000台云OS手机与5000个云OS电视盒等礼品。喧闹之后,能留住用户,让用户认可其社交功能才是王道。如今打开《易信》,里面好友列表空旷得能听到“回音”,冲着300MB流量去的好友们拿到流量后,几乎都不再上线了。
《来往》在留住用户方面用心良苦,它选择在《微信》还没涉足的领域发力—“阅后即焚”,这个功能在国外已经很火。至于“涂鸦”功能,《微信》也还没有涉足。希望借助这些国外很火,但是《微信》还没有的社交工具,给用户交友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仅靠做《微信》没有的功能,不可能生存下去,只要《微信》更新一次,没有的功能就什么都有了,“拿来主义”毕竟是腾讯的终极大招。
于是,《来往》又添加了电商元素在里面,通过“扎堆”与“扫条形码”等功能,让购物狂们找到兴趣相合的朋友,建立起社交圈。
细品《来往》
前面讲了这么多,还是先睹为快吧。《来往》的U I界面传统,也很直观。首页就是你最近联系的好友,然后下面是“来往”、“通讯录”与“动态”选项。
在《来往》选项中,我们可以从手机通讯录中添加好友。不过这种邀请方式很无厘头,也容易让对方反感—需发给对方一条写有《来往》下载地址的短信,对方下载并安装,就可以出现在对方《来往》的好友列表中了。
另一种方式很有特点,叫“扫一扫加好友”。最初看到这个功能很困疑,是指扫名片吗?这种滥大街的功能,显然平庸了。使用起来才发现结果不是,原来它是指通过扫描商品上的条形码或者快递单,快速找到同样喜欢这类商品的陌生人,搭起有共同爱好的社交方式。
在笔者大赞《来往》这一步很巧妙时,咦?怎么只有商品信息页,而没有喜欢同类商品的其他用户信息?看来,阿里电商平台还没有为《来往》完全准备好,如何导入淘宝、天猫电商平台上的消费信息,打通消费与社交的任督二脉,陆兆禧没下最后决断。
至于后面的“通讯录”与“动态”和《微信》的“通讯录”与“发现”差不多,在“通讯录”我们可以查看是否有陌生人加你好友,而“动态”就是是朋友圈的功用,在这里分享朋友们的喜与愁。
最后,笔者试了《来往》的“阅后即焚”功能。在好友聊天窗口中点击“+”符号就可以见到该功能,选择了“阅后即焚”后自动切换到语音聊天模式,对方读取完几秒钟内,信息就会被《来往》自动删除。不过这货还有待改进的空间,比如如果没有被对方读取,这条阅后即焚信息会一直被保留,既然是隐私,肯定我们是不会希望敏感信息一直存在的。在给对方发“阅后即焚”信息时,如果再让我们可选希望这条信息保留多少分钟,就完美了!
写在最后
和中国电信的《易信》相比,功能上更有特色,社交思路更完善的《来往》,看起来更有机会挑战《微信》,只要它持之以恒地把《微信》还没涉足功能做完美,并打通消费与社交圈两脉,成功的空间真的很大!这方面成功案例不是没有,就像PC领域里的YY聊天工具,它在QQ的“淫威”下做网游聊天,不照样活得滋润还在美国上市成功。
■明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