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的银行梦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银行梦,金融机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26 10:41
互联网金融一直是今年的热门话题。无论是近期纷纷扰扰的电商开银行传言,还是多家金融机构陆续的“触网”计划,都在为这个话题添柴泼油。一直以来,坊间盛传阿里巴巴和腾讯要进军传统银行业。尽管阿里巴巴和腾讯相关人士不断辟谣,但阿里巴巴和腾讯要进军银行业的猜测却越来越多。尤其是苏宁银行已经通过工商注册核准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业内人士惊呼:“互联网巨头的银行梦要实现了”。
国外早期出现的网络银行
中国目前尚没有网络银行,而美国早在1995年就出现了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SFNB。它得到美国联邦银行管理机构批准,并获得美国存款机构监管办公室颁发的开业证书,可以在网络上提供多种银行服务,其业务涵盖了电子账单支付、利息支票业务、基本储蓄业务、ATM、CDS、信用卡和回报性项目等。1996年SFNB开始提供电子支票和账单、汇率查询服务,1998年推出环球网服务,无需在用户端安装特殊的软件即可查询账户资金状况和投资情况。
虽然电子银行拥有不少的优点,例如无纸化交易、服务方便、快捷、高效、可靠、经营成本低廉和简单易用等特点,所以在短期内吸引了不少客户。到1997年SFNB存款达4亿美元,股价也翻倍上涨,但是由于经营问题,公司长时间未能盈利,最终于1998年10月被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集团收购了除技术团队外的所有业务。
虽然,SFNB作为一家独立的银行失败了,但是欧美各大银行却纷纷采用了这种新型的客户服务方式。如今,在发达国家中,挪威的网银使用率已经高达86%,芬兰达到82%,荷兰达到了80%,欧盟成员国的平均使用率达到了38%。而在美国,年薪10万美元以上的中高收入者网上银行使用率达69%,年薪25000美元的低收入者也达到了19%。在中国继1998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业务“一卡通”服务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等各家银行纷纷推出网上银行业务。时至今日,目前国有大行电子银行对柜面的替代率超过了50%。
从电商到金融,互联网巨头蓄势待发
其实大家都知道,马云从七、八年前开始就一直试图介入金融行业,并且还和建行、工行建立起了深度合作。但随着马云和阿里在金融行业越做越深入,以前的合作伙伴却渐渐变成了竞争对手。
自2010年以来,建行、工行先后停止与阿里的合作,各自单飞。意识到自己身份已经发生改变(不再受银行欢迎)的阿里,干脆彻底摆脱银行,自己成立了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向中小型企业和个人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随后阿里集团下的支付宝又先后推出了“余额宝”和“招财宝”等理财服务。在阿里集团的官方推广公告中,余额宝等理财产品的年收益被直接拿来与银行的定期存款进行比较,其意不言而喻。这一下,原本躺着也赚钱的银行,可真的没办法继续安然躺下去了,因为银行最核心的两件事—放贷和吸储—都叫阿里和马云给做完了。
当然,除了阿里之外,其他的互联网巨头也没闲着。苏宁在国家发布支持民间资产开办银行的相关政策之后,便率先出手了。通过各方的协调和苏宁的努力,苏宁终于将银行牌照的申请书交了上去。
而作为国内互联网的龙头老大,腾讯在看到苏宁和阿里在金融业玩的热火朝天之后,也开始蠢蠢欲动。原本的财付通依旧在吸引更多的用户,而作为腾讯新宠的《微信》也开启了支付业务,接下来的腾讯可能就会像阿里一样,将目光瞄准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奈何引人向往
在金融人的眼中,网络银行是一种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没有物理网点的纯网上银行。互联网企业所推行的“网络银行”概念,指就是这种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的无形的电子银行。这和各大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因此,发展网络银行必定会给互联网带来新的活力。谁先抢下这块领域,谁就将在互联网和金融领域共同地领先同行业竞争者。那么,有哪些因素促使互联网巨头们络绎不绝的想要发展网络银行呢?
有政府支持,并能极大提高自身实力
民营银行到来的脚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网络银行的出现。今年,由银监会牵头,央行和国家工商总局开始起草的民营银行的实施细节。据传,最快11月最晚12月就将出台。闻声而动的企业可谓络绎不绝,首批申请的企业就包括美的、苏宁和报喜鸟等多达17家。面对这股应声而来的春风,互联网巨头还纹丝不动就显得太傻了。
除了政策的原因之外,互联网巨头本身也希望拥有自己的银行,而且也有发展银行的实力和影响力。这些年来,互联网巨头在金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和经验。阿里的支付宝、“信用支付”虚拟信用卡和腾讯的财付通已经展示了自己的实力。而在影响力方面,阿里的“余额宝”更是出尽了风头。作为行业巨头,本身的一举一动都将带来业界震动,并被同行视为风向标。即使阿里的“余额宝”出现了“先上车后买票”的违规行为,考虑到涉及的用户面太广而且影响力之深,管理层也就没有痛下杀手,而是不了了之。
发展网络银行,是为了提升竞争力
一直以来,互联网所涉及的金融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例如阿里的支付宝、小贷公司、保险公司、虚拟信用卡和余额宝的对象均为淘宝和天猫用户。其实,马云也不是不想开放平台,只是难度太大。今年3月,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也表示,阿里金融做的只是平台,可以向银行开放。但是,考虑到阿里之前和建行与工行合作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阿里或淘宝及天猫上的数据并不足以支持银行对客户信用做出准确的判断。双方合作破裂、阿里自行成立小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同时,这些年P2P的快速发展,让原本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拥有不少优势的阿里开始变弱。目前,阿里与互联网金融的同行相比,有的只是客户数量上的优势。阿里的供应链金融,国内有许多B2B平台如生意宝、一达通和敦煌网都在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拥有“网络银行”牌照,那么阿里就拥有了吸储的资质,足以在竞争中甩下对手一大截。即使是苏宁申请下银行牌照,轻装上阵的阿里也会快它一步。
行业发展趋势,为未来注入活力
对于互联网企业是否应该涉足银行业,各界人士都传来了不同的声音。作为传统的银行业者肯定不希望互联网企业涉足,因为没人愿意将既有利益与他人分享。然而,面对这场争论,我们听到更多的声音却是希望互联网的介入,加大银行业的竞争。由此看来,互联网和金融界的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
人们之所以希望互联网企业涉足银行业,是因为互联网银行将给整个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它们有可能打破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现象,让如今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今,银行依旧占据着绝大部分的交易支付和金融服务。支付方式也是以现金和“网上银行”(银联储蓄卡和信用卡)支付为主。如果网络银行成功出现并普及用户,这一切都将改变。
网络银行的出现,必定和如今大热的移动互联深度结合。到时候,钱包将成为历史,任何金融服务都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来实现。有网友曾戏言,以后大到买车买房,小到买菜买烟,只要掏出手机相互碰撞或者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搞定。到那时候,你还愿意掏出信用卡输入密码并在一长串账单上签字么?而那时候的传统银行还能像现在这样稳坐如山、自高自大吗?
同时,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后对银行用户的分流也将更加的明显。互联网将注入新的活力,各自的产品将更加完善,金融服务将更具人性化,支付速度也会得到巨大的提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阿里拥有了自己的银行,除了现在的储蓄和支付业务之外,类似贷款和信用借记等功能都可能出现。买房买车贷款只需用电脑和手机就可分分钟搞定。而像淘宝和天猫等电商也无需传统银行作为支付通道,支付时就不需面对一大堆银行图标的选择而直接支付了。
网络银行的到来还要多久呢?
在细数网络银行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以阿里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并无优势可言。纵然阿里的余额宝堪称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典范,但就其本质而言,余额宝不过是充当了一个销售通道而已,这与真正的金融服务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对资金的要求非常高。目前,我国一共拥有300多家注册银行。在较为偏僻的乡镇,一家银行的注册只需要5000万元的注册资金;但一旦申请注册全国性银行,则要10亿至100亿人民币不等的注册资金。而这一切,才不过是个开始。
抛开本身的差距和不足之外,传统银行也不是一群坐以待毙之徒。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企业,传统银行也展开了反击策略。他们开始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入手。线上他们开始做银行系电商和直销银行,线下他们也开始发展社区银行,以此来解决自身的不足和弥补互联网冲击的缺口。由此看来,传统银行日后将对刚刚涉足金融的互联网巨头们形成强大的压力。
结语
如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企业们纷纷涉足其他领域,银行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虽然其他领域的霸主们不断抱怨和谴责,但互联网促进各行业的融合和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企业走向金融,让互联网更加多样化,而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互联网的刺激下也将变得更加的便捷和人性。
虽然,互联网巨头们已经蠢蠢欲动,各界的呼声也偏向他们。但是阻力和困难仍然存在,互联网巨头们的金融梦看似很近,但需要走的路却还很远,我们只有默默的期待那个让人向往的移动互联银行能够早日到来。
■辛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