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设计未来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智慧城市,未来,多媒体
  • 发布时间:2013-10-29 10:08

  在打开冰箱前,已经从屏幕上得知哪样食物可以慢慢享用,而哪样需要赶紧处理;客厅里摆放的那个大屏幕不仅仅是电视,还是个多媒体介质,让你与这个世界相连互动;睡觉时顺带进行健康管理,健康指数和生活起居建议可以从手机中读到,只因为你带了一块“智慧的腕表”入眠;对行政政策有建议也可以随时随地提交给城市管理决策者,也许下一刻的便民法令,就源自于你的吐槽……这就是不久的未来,我们智慧的城市。

  如果说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那么最好先通过设计让城市更智慧。由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以下简称CMoDA)策划的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BJDW)主展——“智慧城市2013”国际设计展,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同期开幕。展览以设计为引领,信息化为载体,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解决方案,以期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这一次的展览,通过来自10个国家的50家设计机构、实验室与企业的70件参展作品,纵览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探究数字设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展览将在“智慧城市公共平台”,“智慧生活”,“智慧城市”三大板块中,围绕设计在智慧城市中的实际应用,从设计改变生活、设计改变城市两个方面涉及民生与相关产业,从城市规划、管理、生活、流动性、健康与安全等角度集合现有解决方案,模拟仿真,触控未来。

  应用之道

  “应用之道,何所不智”作为“智慧城市2013”展览的主题,探索了数字设计应用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去年,CMoDA就在国内从设计的角度,率先提出了“大设计开发大数据服务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展览主题思路:“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专题展,去年我们着力提出一种‘智慧城市’的概念——即以信息化为载体,通过设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今年我们则希望通过本次主题展的形式来探讨和强调设计的应用之道,但仍会通过概念原型与应用系统保持展览的前瞻性。今年所展览的作品更偏局部的设计应用,明年则希望可以更多从‘战略设计’角度进行更宏观的关于智慧城市的探索,并将此前的成果作为模板展出。”

  CMoDA总经理、“智慧城市2013”展览总制作人陈彩云向记者介绍了今年主题展的来龙去脉。她还透露道,今年智慧城市试点将在国家战略和部委的推动下在全国200个城镇展开。作为一个专业研究“城市未来”的数字艺术机构,CMoDA希望站在冷静、中立的角度去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年度展览、论坛来促进各方交流,以推动智慧城市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外在展览的基础上,CMoDA还将在本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主题为“应用之道,何所不智”的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智慧城市政策与标准制定者、国家部委、城市管理部门、行业领袖代表共同探讨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与应用解决方案。“研讨会着重从信息化与设计的角度探讨与交流,希望从感知城市、城市规划、数字化管理、公共安全、灾难应急、智慧社区、园区到智慧生活(环境、健康、节能)等多方面的研究最新成果与应用开发趋势,推动国内智慧城市行业间的交流与协同创新。”陈彩云说。另外,研讨会还与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阿姆斯特丹一起设立了“智慧园区”分论坛,以探讨创意数字科技对于城市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中所能发挥的潜力。

  信息设计与智慧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快速发展,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2.7%。城镇化快速发展积累了诸如大气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等各种城市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指的不是国际大都市,而是每一个城市的生活都更城市化、人文化、更便民,拥有更智慧的城市生活。”陈彩云说。人类正在见证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的风潮,新技术成本的降低使城市级的设计与管理系统成为可能。但城市怎样才能算真正的智慧?这样的疑问也是在本次“智慧城市2013”展览上试图着力探讨的。“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就是要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着眼全局,系统地设计和谋划城市未来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对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提出了他的看法。

  在城市物理资源正在不断消耗枯竭的同时,人类通过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与物联网的兴盛所产生的数据资源却不断倍增。如何巧用数据发现城市症结,采取有针对的行动来有效应变?如何在城市尺度协调统筹现有资源,缓解城市病,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工作的需求?展览试图通过信息设计(即设计结合数字科技与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数据),以规划、政务、交通、能源、安全为例,通过概念作品、产品原型与应用系统展开讨论交流。

  智慧城市除了要有先进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外,它的管理与创新能力,即城市的软实力,同样重要。两者共同组成了城市这一复杂有机体的生命线。而信息设计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如毕业于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陈晓霁的参展作品,将2000-2012年间每一天的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转化为颜色,铺砌成十个中国城市的“天空”。这样通过设计视觉转化的形式,将城市问题“可视化”,从而帮助城市决策者更加明晰地了解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十分有助于尽快拿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位参展者陈思明,始终认为数据是连接世界的纽带,认为它蕴含着科学奥秘与美感,希望用交互的形式,让人们更深刻地感知数据。他在参展作品“禽流感疫情可视化”中,就力图追求科学与设计的统一,通过可视化与交互方式,呈现2013年4月后禽流感在中国爆发、蔓延的变化过程。通过将禽流感病例映射在地图上,体现疫情的空间分布;通过将病例从疑似至确诊至死亡或治愈的过程在时间线上的展现,显示疫情的时间变化。并将时间与空间的视图链接,用户可以播放动画,圈选地图,选择时间,查看禽流感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

  家庭是构成这个城市的细胞,智慧的城市首先发声于智慧的家庭生活。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变化快,家庭成员需要“智能个人助理”能及时采集、反馈自己、家人与环境信息,以便做出聪明的生活安排与决策。数据的应用让生活更显智慧。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昂贵的专业传感器民用,进而变成可穿戴设备,实现移动,让人们随时随地自我测量、跟踪,并通过智能手机的可视化分析为生活决策提供指南。这些传感器生活产品成为人类感官与神经系统的外延。而实现了自我调解、联网中控的智能家庭系统让生活更轻松。设计让冰冷的科技、抽象的数据情感化。

  设计的暖意

  “智慧生活是城市与人的和谐。”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在本次“智慧城市2013”展览中着力展现的,也是陈彩云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统筹、协调相关领域来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决定了它在智慧城市这一跨多专业领域的复杂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产品还是应用系统,设计不仅仅满足市民与城市的需要,它更通过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

  观众还可以在“智慧城市2013”展中,寻找到许多具有暖意的设计作品,如那些让异地家人维系情感、寓教于乐、亲近绿色能源、身体力行净化空气质量和周围环境的作品,都通过合理化设计,让未来充斥着高科技的生活更有人情味。

  在参展作品中,一件由五个人组建的团队设计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设计者都来自清华大学,但是他们的身份又各不相同,如夏晴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设计研究生,而魏文是程序员,齐峰则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通过设计的暖意温暖城市人的生活。他们合作设计的参展作品为“约菜”,这是一个帮助家庭、办公环境种植的浇灌产品与微型社交系统。种植为现代都市生活带来诸多益处:健康、绿色、体验,生活品质。但繁忙的工作及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又为照料绿植带来挑战。作品帮助种植者照顾植物、远程为亲友的花卉与蔬菜浇水、查看植物健康状态与实时教程、在线与植友互动。作品将传感器与浇灌模块内置于花盆中,用无线网络与主人随时互联。同时,作品的服务平台围绕都市种植行为,提供儿童团队种植模块、区域种植游戏等更多可能性。从展览的众多数据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窥未来设计的新趋势,数字设计、交互设计等各学科交叉的综合设计,无疑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设计的主力军。

  文 Article>金亮 Jin Liang 图 Pictures>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 CMoDA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