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范德奈特:设计要走群众路线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公共信息,群众路线,媒体艺术
  • 发布时间:2013-10-29 10:18

  对于荷兰建筑师、新媒体艺术家马克·范德奈特(Mark van der Net)来说,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与他所信奉的设计哲学完全不谋而合。从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定制的建筑“隐居小屋” 系列(The Hermit Houses),到线上公共信息平台“开源城市”(Open Sources City)和互动城市探索装置“玩转城市”(Play City),马克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强化设计使用者的参与性和主导性,使他们不再是一个设计的受众和目标群体,而转变为参与其中的设计者,可以说是在设计领域真正实现了“走群众路线,让群众当家作主”的伟大目标。

  在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点亮城市”模块中,作为主宾城市嘉宾被邀请的马克将带来《开源城市》(OSCtiy)与《玩转城市》(Play City)两个作品与中国观众见面;同时通过“翻修历史建筑”工作坊,与中国的设计才俊们一起共同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未来城市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全新可能。

  作为视觉的数据

  在大型城市建造游戏《模拟城市》(Simcity)中,玩家可以扮演一个城市的决策者,掌控城市的综合信息、资源分布与未来发展。如今,这种“市长的权利与视角”似乎已经可以不仅仅停留在虚拟的游戏中。在马克所创立的免费在线平台OSCity(Open Source City)中,每个普通市民都可以分享到城市的信息资源,以市长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中的真实的城市。

  在马克看来,科学技术正在挑战现有文化结构的同时,也深受其影响。OSCity的想法便来源于这样的疑问:“我们如何借助全新的信息技术来改进对于城市空间的认知方式,并在城市规划中创建一条解决复杂空间问题的新路径?网络文化又将如何启发和作用于真实的空间中?”

  在OSCtiy的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地图上不同的色块标记,直观地看到荷兰公共空间利益、防海堤坝、文化遗产、空置办公建筑、能源效率等方面的不同现状和历史变革。在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便捷的铁路交通和森林、水源面前,人们如何选择性聚居,这些因素又如何反射到房价之中?在哪些区域生活的人们可以享受到步行、骑行就能到达商圈与学校的愉悦体验?占荷兰办公建筑数量15%的空置办公建筑是否可以用来容纳未来持续增加的城市人口数量?在城镇的变迁中,哪些历史建筑得到了保留或改造,什么人正在使用它?

  通过一张张承载着分类信息的GOOGLE地图,这些问题被一一呈现出来。其数据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机构的开放信息,另一部分则基于大量网站的数据整合。它们所呈现的,是一个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在这里,人们不用去阅读复杂的社会学报告或者数据分析表,所有的数据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面前,有助于人们快速得到一个对于城市、国家的宏观认知。与其说OSCity是一个完成了的作品,不如将它看作一个新生事物的开端——它代表了未来空间规划的模式:通过开放的信息平台,让市民集体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毕业于埃茵霍芬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Eindhoven)建筑学专业的马克认为,建筑是一门关于背景的艺术,如果过于注重建筑自身的美感,就会导致问题的出现,而城市规划更是如此。“城市本身只是一个促使那些有价值的事件发生的空间,一份设计精美的城市规划蓝图未必能给城市本身带来利益;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来,才是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马克如是说。他的这一见解也可以被视作新一代荷兰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师的共同主张:回归市民的基本需求,创造更大的共同利益。

  要理解马克的理念脉络,先要从荷兰的城市规划历史谈起。纵观荷兰的历史便可以发现,荷兰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由人工规划出来的国家,空间组织和城市规划在荷兰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3世纪,有三分之一国土面积低于海平线的荷兰就已经开始了它壮阔的“围海造田”之路,目前荷兰18%的国土面积是靠人工填海构造出来的,寸土寸金的国土面积、超过日本的人口密度和随时可能被海水淹没的危险,也可以充分解释荷兰在城市规划中所体现出来的杰出前瞻性和严苛程度。正如马克所说,“在荷兰实施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需要征得不同党派、政府部门和利益集团的支持——有时候甚至要经历数月的公共讨论。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项目的实施与进程,但同时也提升了荷兰设计师的整体水平。”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二战后的重建工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荷兰的城市规划能力,为诸多极富创造性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像中国新央视大楼的设计者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这样“胆大包天”的建筑大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至今为止,荷兰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品质最高的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建筑。然而,城市不是“怪异建筑”和夸张建筑设计师的露天展场,荷兰也早早就出现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空洞乏味、缺乏温情”的指责。无论是否蜚声国际或者名垂青史,市民的喜欢与否才是衡量建筑物品质的最终准则——这一意识才是荷兰城市规划与空间组织领域中最值得尊敬的伟大贡献。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荷兰在城市规划中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荷兰人民有着深刻的“土地所有权应服从社会义务”的意识,这是荷兰另外一个令欧洲其他国家羡慕的优势。马克的设计理念中也顺应了荷兰的这一传统,甚至可以说,OSCity正是想更好地推行这一主张。“在荷兰,多数党派(或者政府官员、普通市民、NGO、商人)都有着对周边社会环境的足够了解与理解,以及影响政策、捍卫自己利益的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极高的民主意义,但是有时也让荷兰看起来像一个大市场(或者战场),而不是一个人们共同居住的国家。OSCity的哲学是让人们意识到共同分享资源的力量。人们应该将共同体的利益视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可以从他们贡献利益的地方获得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从整体中攫取和瓜分它。也许,这才更接近民主的本质。”马克如是说。

  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有许多方式可以视觉化我们生活的城市,而OSCity倾向于对那些复杂的问题作出最简单化的呈现,并希望受众通过自己对于信息的验证与认知,最终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所以,OSCtiy的界面非常简单,对于数据的处理也只是粗略的。但它所关注的问题,例如能源利用效率、文化遗产和公共空间利益,却是荷兰或者欧洲语境下最为凸显和尖锐的。

  例如荷兰空置办公建筑、废弃工厂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历史建筑的翻新和重新利用也一度成为城市规划中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荷兰大城市都制定了或多或少的大型城市重构项目计划,但至今荷兰仍拥有15%的闲置办公建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些闲置的办公建筑一般是在高速公路旁建立的特定大型政府或企业建筑,相较于市中心那些交通、设施便利的办公建筑,较难为其他中小型企业二次利用。如何应对这一状况?OSCity展示了分别对其进行价格优势竞争(使其价格远低于普通办公建筑)、或进行住宅改造的可能性。针对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样的问题也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的中国出现,马克也将在此次北京设计周的工作坊中与中国设计师就荷兰的经验与挫折进行讨论和分享。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成熟和受众的增多,线上平台OSCtiy正着重在向提升信息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实用工具将陆续推出,这也意味着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应用。OSCtiy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野心,是建立一个涉及到空间组织以及城市规划中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公共互动平台,助力从网络城市(Network City)到城市网络(City Network)的转变。特别是在发起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调研和考察项目方面,马克希望OSCtiy可以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马克的另外一件作品“玩转城市”则是由他的线上设计团队The Cloud Collectives所设计的一个互动媒体装置,它利用与OSCity相同的数据与方法,直接把虚拟世界融入现实环境。通过感知观众的位置与运动,调动投影内容与观众互动,让人们通过不同层面的数据了解到其所探索的城市信息,并引发新的思考。

  正如马克所说,“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文化可以加强普通群众对于城市的社会学认知,也更有可能创造持续的价值空间。”

  文 Article > 王若思 Wang Ruosi 图 Pictures > 马克·范德奈特 Mark van der Net、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 CMoDA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