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车也“智慧”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急救车,中国移动
  • 发布时间:2013-11-14 13:03

  去年十二月份北京一起无人避让急救车,导致伤者死亡一事引起人们的热议,从现场到医院,不足三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最终导致了这名伤者在急救途中结束了生命。可是,在漫长的40分钟里,难道我们就只能默默的等待么?

  据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70%的人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现场救护于院外死亡,这部分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对120急救车上的重症患者而言,每一秒都极其宝贵,所以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将医院专业的救治体系从手术室延伸到急救车中已成当务之急。

  “120急救车接上患者以后,急救医生会马上做相应的急救,同时用iPad调出患者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立即与医院进行音视频联系,报告患者情况。患者到达医院后,可以直接送入抢救室做手术。”天津移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未来依托4G技术,救护车可以变为临时急救室,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正确的专业救治。

  目前,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已与设备商联合设计、生产内置2G、3G无线通信模块的车载医疗设备。车载医疗设备除了可以在第一时间采集患者血压、心跳等生理体征信息外,还可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模块第一时间传回医院,医院会在患者到达前完成血库、手术台等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同时,通过车内摄像头,急救医护人员也将获得来自院方的远程医疗指导。

  其实一年前,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已经开始研讨助力政府及相关机构推进“智慧医疗”,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纤网络、3G网络以及未来的4G网络等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共同建设一个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系统。

  不仅如此,全新的业务模型也正在形成,新业务模型中,隶属于不同体系中的急救和医院间将完成无缝业务对接。通过急救车载医疗设备,病患从救护车到手术室的时间可缩短20%以上,为病患赢得珍贵的黄金抢救时间;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医生可实现异地多点会诊,护士也可以对病患治疗信息一目了然,节省人力成本2/3以上。

  此外,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导下,今年九月底在长春举办的第三届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年会上发布了自2011年开展的新型急救车信息系统试点的最新成果,在地方经济和信息化、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迈瑞医疗等车联成员单位与上海市急救中心、深圳市急救中心、北京市急救中心等用户单位密切协同,初步完成了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地的第一批试点,采用车载信息终端的方式,将个人健康档案、社区数字医疗、车载医疗装备、医院数字诊疗系统、数字医院等急救诊疗信息有效连接,提升了医疗急救效率,在上述城市的急救业务,以及南京军区的军事演习中得到应用,成功探索了立足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民用和军队两种新型急救医疗模式。

  “新型的急救系统不仅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急救模式,也对未来大规模的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参与到推广新型急救车试点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磨合的过程,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关兆东表示:“新型急救信息系统的应用实际上是运用现在的信息技术拓展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急救的能力,以及提高了他们服务的质量。智慧急救一体化是急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报记者 黄柏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