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咨询:中国外包发展的瓶颈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外包,研究咨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14 13:10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国家某个行业如果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与一定的价格决定权,除了这个国家或者地区拥有资质全面、特色各异的供应商群体外,同时拥有专注于这个行业的研究咨询企业群也是一个标志。
美国IT行业在全球市场占据绝对优势,除了有IBM、惠普、戴尔、甲骨文、谷歌、微软等龙头企业外,还有以Gartner、 IDG、Forrest、Everest为代表的世界级研究咨询公司在呐喊助威,两位一体让美国IT领先地位难以撼动。中国制造业傲视全球,除了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中心的大量制造企业外,起中介作用的公司如阿里巴巴功不可没,很难想象如果缺少阿里巴巴这种层次的企业,中国制造是否依然如此有生命力。中国制造成就了阿里巴巴,如果把阿里巴巴放到印度,其影响力与营业额绝不会像它在中国这般牛气。 同样,中国服务外包业目前也没有一个类似或者说接近印度NASSCOM这样一个专注印度外包业务的权威性机构。
中国外包在全球外包市场上的地位类似排名第三或者第四的王储,很有前途,很有潜力,但说到底还不是规则制定者,更不是决策人。一般事宜上话语权是有的,份量尚可;但在大一些的事情上,便无关紧要了。在外包产业链上,中国依然是一个中低端的可替代者: 不仅受到高端企业的利润压力,而且受到来自低端与行业新手的冲击。这个定位不难理解: 一方面,中国外包服务供应商依然属于不能撬动国际价格、影响质量标准与交付杠杆的“王储”;另一方面,中国外包也未出现能够影响外包买卖两边的专注本土服务外包行业的研究咨询企业群体。
与中国制造相似,中国服务外包的深层次发展—— 在全球外包价值链上的提升, 需要外包企业群体的整体升华,同时也需要专业并且专注本土外包的研究咨询公司的帮助,两者密不可分。美国西部黄金热时,开挖金矿的公司红红火火,但多年以后,开挖金矿的公司消失了,为它们的服务性企业几经转折却成了新一代企业的先锋。
外包研究和咨询严重不足
中国的外包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与环境的支持,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外包供应企业与园区上了,实际上,对这个行业进行市场研究、客户咨询与国际推介的环节支持存在严重不足。种种迹象表明,本土咨询服务企业群的弱不禁风是目前中国外包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专注中国服务外包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在当前中国服务外包发展阶段尤其关键。因为它们是国际企业采购中国外包的第一步,也是继续扩大中国外包业务的核心环节,更是中国外包融入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关键粘合剂。全球卓著的离岸外包咨询公司neoIT的CEO Avinash Vashishtha 在成立他自己的研究公司时给投资人说了一个异常简短却是强悍无比的原因: “如何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外包提供商,如何成为一个买家信赖的外包企业,对于国际买家与国际企业而言,第一步都是要去找一个外包研究咨询公司。”
中国外包与中国制造不一样的是:中国制造制定世界工厂的规则,而中国外包却要遵守国际规则。在中国制造领域,国际买家需要了解中国特色;而在中国外包领域,需要有人把中国特色解释给国际买家。中国外包的与众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负作用,也不是都能够创造出竞争力的正能量,假如没有强有力的专注本土服务外包的研究咨询机构的推介或者指导,这些特殊性变成特色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时间一长便可能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外包行业奋斗了十余年,纵向比成绩斐然,横向比差距依旧,与外包强国相比,甚至有差距扩大的趋势。缺乏本土研究咨询企业的推介、营销是一个重要原因。
降低发包方的选择难度
根据2012年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大陆地区的服务外包企业为21159家。 仅就数量而言,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2011年美国的软件企业才在八万家左右;全球最为知名的印度NASCCOM的注册企业在2013年4月25日最新数据是1452家,其中960家主营ITO、406家主营BPO、178家主营工程外包。 印度作为公认的全球外包领导者,却在外包企业数量上也远远“落后” 中国。这个情形不仅使人联想到最近发布的一个数据 :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绝对第一,但其网速确排在世界排名80名后。 巨大数量的供应商群会使任何一个愿意考虑中国外包企业的潜在买家发懵。
除此以外,中国外包的另外一个特殊性就是其分散度, 大的不足够大;强的不足够强。 根据北京服务外包协会2013年1月9日的报道:在美国前10家IT服务企业收入占其市场总额的30%(IDC 数据);日本前5家IT服务企业收入占其市场总额的50%(Gartner 数据);印度前4家服务外包提供商的收入占其IT业BPO市场总额的30%(Nasscom 数据);德国前5家服务外包提供商占其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总额的45%(Pierre Audion Consultants数据)。相对而言,中国10大服务外包领军企业收入占中国服务外包总体规模比例却没有超过10%(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数据),这种数量巨大而又缺乏独特竞争力的供应商市场会让买家产生选择的恐惧。这种畏惧感假如放在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与地区上,例如中国制造,买家依然还有继续前进的勇气,因为别无选择了。但对于处于全球市场中低端的中国外包,这些胆怯就变成了买家退却的最大动因。
要提高中国外包企业的能力与成熟度,解决外包产业的过于分散问题,需要持续的、大量的财务和人力投资与经验积累,不是靠发文件、补助企业培训几年就能改变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因这些“特色”而致的负面影响,大力扶持专注本土外包产业与企业介绍的研究咨询公司是个高效的解决方案。因为帮助买家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是这类公司主要业务之一。在中国市场,能够把选择目标从200个降低到20个,对于国际买家而言,已经是巨大的回报了。再贵的研究咨询服务,也比派自己的团队一个一个、一点一滴地从头开始要便宜得多。
帮助发包方了解中国市场
专注本土外包市场的研究咨询公司能给国际买家提供的第二项服务是对中国特定区域、特定技术、特定外包企业的能力资质、产业经验、财务风险、管理流程等“中国特色”的认识。同样一个行业解决方案,美欧企业的外包主管只要上司不在价格上要求到“中国价格“,那最简单也是风险最小的办法就是去印度找其外包行业的五大: Wipro、 Infosys、 TCS、 Satyam或者 HCL,无论过程还是结果绝对是行业中最好的。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一个超万人的公司在某些技术、行业应用与系统集成上,可能还不如一个一百人甚至几十人的专业公司, 因为最有经验与最有能力的人未必在最大的公司。由此可见中国服务外包的低差异度、高分散性与外包企业主管的人才观更有关系。要找到最具竞争力的当地供应商,必须深入而准确地调研当地企业,这一步缺省不得,自己的饭碗挂在上面的。
大量实践表明,这些决定外包企业风险的核心数据,国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中国分公司不少是无能为力的,掌控企业命脉的当地政府提供的又是极具地方保护主义的“招商”数据,而企业自己报出来的数据就如挂在企业老总办公室内的奖状一样,只能“看看”而已,唯一靠谱还具参考性的信息来源还得靠本土的研究咨询公司。假如没有这个企业群体的存在,潜在的外包买家就是董事会逼迫去找中国供应商的,也被“当地化”信息风险而手足无措。
任何国家的研究咨询公司都不是绝对公正与客观的,包括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但在中国这个“本土化”与“潜规则”流行的商业文化里,国际买家慢慢意识到:再偏执的研究咨询公司对这个行业供应链的各环节、具特殊技能的企业、独特竞争力的团队的了解,也比其自己的中国分支机构更具客观性、公正性与可比较性。
其实,中国也有大量的行业组织或者专业协会,只不过没有能够起到NASSCOM的作用。根源在于这些机构大多数是当地政府机关的分支或者下属,缺乏了研究咨询企业赖以生存的客观公正的生存基础。美国财经媒体,如CNBC、Bloomberg,请专家评论特定企业或者行业时,都要求在屏幕上显示这个专家在这个行业与这个企业上的投资状况与资本拥有数据。只有利益的分离,才有公正独立的可能。
国际买家需要咨询公司帮助
并不是中国所有行业都需要扶持专注它的研究咨询公司的,急需中介企业的支持算是中国外包的一大特色。例如,中国制造我们就不再需要弱者或者落后者的教训,再比如中国本土企业管理咨询,再伟大的国际企业都没有中国人了解自身的制度、系统与文化,再高明的远见来到中国都可能是美丽的隔靴搔痒。彻底解决自己的瓶颈问题,还得靠自己的愚公才行。
在中国,一个专业的外包研究咨询公司不仅仅只是中间人, 而是国际买家能够减少在中国的投资风险、降低管理成本、增加回报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美欧企业在世界各地都有使用当地咨询业的传统,但进入中国外包的前十年,却大多采取的是单枪匹马的“西部牛仔”方式。结果是明显的:买家与卖家都没有十足的长进。这些年来,中国离岸外包的总量保持平衡,假如以实际价格与合同价值来评估的话,很可能是下滑的局面。
国际市场上目前对于中国外包研究与企业调研的需求大大上升了,遗憾的是能够提供这类业务的企业群体实在太小了。商务部对外包企业的支持标准把离岸外包的比重从50%降低到35%,减少了15%。 虽然晚了几年,但毕竟更反映出了中国外包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地位。假如把专项扶持中国外包研究咨询企业的力度增加15%,整个产业会因为这个支点的坚实而升华,也许企业得到政府扶持的标准又能很快恢复到50%以上。
(本文作者:Stephan Sunn: 原任职于一全球领先的技术研究与咨询公司,现任职于一中国服务外包咨询研究公司,负责全球市场;Kanth Krishnan: 美国硅谷系列新兴公司的创始人,也是硅谷活跃的技术市场代言人。目前任职于一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齐海涛:中国领先服务外包研究咨询公司CEO;沙琦: 中国一领先服务外包研究咨询公司咨询高管;翁卫东: 任职于一中国最大银行的IT管理与技术应用部门。)
Stephan Sunn, Kanth Krishnan, 齐海涛,沙琦,翁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