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变聪明了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4-27 15:12
  最近对荷赛的关注并没有多么强烈,因为这么多年来这个比赛给我的感觉一直都是变化不大,评判出来的图片在题材、形式等方面也总是些老样子。 第52届荷赛评选揭晓后,我浏览了荷赛官网上发布的获奖作品,倒也惊喜发现了些其间的新意——荷赛,变聪明了。

  聪明,首先体现在参赛的摄影师身上。总体来说,国外摄影师的片子还是比较传统的,没有给人特别的惊喜,不再赘述。倒是此次获奖的六位中国摄影师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陈庆港、赵青、吴晓凌的三张单幅作品,虽然是分别面对着地震灾区和奥运会等不同现场,但他们都能够准确、敏锐、毫不犹豫地在颇为纷乱的现场捕捉到精妙画面,而绝对不有意扯高嗓门,在宏大叙事上浪费时间,有思考、见功夫,是为聪明。

  赵青的《电视里的奥运会》和傅拥军的《西湖岸边的树》两组作品新颖独特。影像中透露出来的慧心甚至让人几乎忽视了作者实际的付出中也有诸多体力上的艰苦和一份执着的坚持。组照和单幅相比,更加考验摄影师的逻辑思维和视觉语言的组织能力。这两组作品,其实都是“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证不变”,以变化去拓展原有时空的外延,使之丰富和开阔:奥运会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吗?自然界对于人类仅仅是阴晴雨雪、春夏秋冬吗? 并且,它们完全有别于传统手法和一般思维对命题的阐述——在尺幅之间既是自然又是刻意地拉开距离,聪明!

  然而比获奖本身更能够展示摄影师聪明的,是获奖者的心态:激动之后的平静、坦言作品仍有诸多缺陷、认为荷赛不是唯一标准..这些获奖者的感言,更加令人欣喜。一个聪明人知道,想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就千万别把现在当做将来;也不会把一次得失看做全部命运。有了这样的心态和眼界,中国摄影师毫无疑问会更多地在国际舞台上以自身的优秀证明其实力。

  其次,何赛的评委变聪明了。还是以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为例。李洁军的《复制战争》获得肖像类组照铜奖,一时间引来了大家的争论:以玩偶为主角的照片是新闻照片吗?在当前何赛的评审制度下,任何一个作品获奖,都肯定是多数人的意见,或者说是评委会的最后决定。那么第一,这个作品符合参赛要求,不违规;第二,这是一个不错的作品,应该得到肯定。那么这个颇具争议的第52届评判结果意味了什么?

  当下的社会,就新闻本身的发展来看,经典的新闻观,时常被实践中的各种行为和现象所冲荡。近年来,西方新闻界已公开地张扬新闻的主观性、个人化与体验感,从“新闻不是纯客观的”到“新闻是主观性的”,看似意义一样,其实中间已走过了很长的一条道路。激进与反思总是在同步前进,客观主观总是在互相渗透。那么,今后还会如何演变呢? 对于《复制战争》的获奖, 以此去争论新闻的定义和其归类, 其实已没有太多对于当下和未来所必需的意义。一个新闻摄影比赛的评委会已授予了它奖项,这是结果,也是姿态和信号。对于荷赛本身而言,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次聪明的选择。或许只是一次尝试,但一种开放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为将来做了最充分的预算。

  本届荷赛总体而言,传统类型的影像还是占据多数。但正如上面所述,一些不曾有的变化依然鲜明。这是聪明的,当然,我们希望荷赛的“聪明”能为它注入新鲜健康的血液,使这棵大树“老而常青”。

  文:李楠(现任《南方周末》图片总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学术顾问。曾获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第一名,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摄影学术成果奖。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特邀策展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