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发 简单“黑白道”
- 来源:摄影之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4-27 15:39
周润发,1955年5月18日出生,广东宝安人。他曾先后七次获得“电影皇帝”称号。主演《等待黎明》获卅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奖和廿十四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主演《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和《阿郎的故事》,又先后获第六届、第七届和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他还得过美国电影协会和韩国颁发的“亚洲最杰出的演员奖”。《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奠定了他的荧幕形象。1987年因《秋天的童话》而得到金马影帝。周润发以精湛的演技、迷人的亚裔男性风采,走进了好莱坞,《安娜与国王》、《卧虎藏龙》、《加勒比海盗3》为他赢得更加广泛的知名度,肯定了他在好莱坞发展的成功。周润发的摄影技术在圈内得到众多好评,曾多次举办摄影展,摄影风格厚重深情。
我们去采访发哥的时候,拍摄《黄金甲》时留的成熟的胡子,已经变成了《龙珠》中诙谐的龟仙人胡子,发哥怎么看也不像那个“色情狂龟仙人”。聊起目前正在进行中摄影展,发哥露出标志性微笑,率性、简单而幸福,“我一直在镜头前,现在,希望能身处其后,通过镜头看外面的世界!”在摄影的世界里,他不是万众瞩目的王子,他是沉迷黑白胶片的痴狂者。
当爱好逐渐变为一种生活态度的缩写,已超出找寻“快乐感”,成为对幸福生活的注解。已知天命的发哥过着低调的生活,希望多和家人在一起,摄影对于他来说,也是同样一种平淡天然的生活。周润发喜欢用大画幅的黑白胶片来诠释区别于演戏的光灿炫目,“我喜欢未知的东西。按下快门只完成了拍摄中的一部分,进到暗房把照片做出来之前,你不会知道照片是什么样子。再加上比如拍摄8×10的胶片,光胶片就100块钱一张,所以按快门的时候真的会考虑一下,这一下值不值100块?而且这100块还不含冲洗费哦!”偏执于未知的惊喜,是周润发在胶片里寻觅的金钱都买不来的“喜出望外”。周润发虽然痴迷于黑白胶片,对数码摄影也颇有心得。他说数码相机的出现,减少了“菲林”这个成本,让按快门更加随意,对很多人来说,数码化的确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摄影的乐趣。
“我只想用相片来说我看到的香港故事。”这是此次《香港印象》摄影展发哥最想表达的心愿。
摄影展起“缘”
《香港印象》这个展览完全因“缘”而起。
周润发本来打算自己做一个展览,不料中途策展人失约,展览不得不取消。周润发就去输出照片的地方,拿回原来计划输出的照片,碰巧看到输出店在整理黄贵权一批失而复得的关于香港的老照片。这些勾起无限回忆和怀念的照片让周润发如遇旧友,他就通过输出店找到黄贵权问他是不是愿意一起办展览,黄贵权欣然同意。“前世修来的福,大家做了朋友,又有共同嗜好,当然要惜缘地成全这次展览。”黄贵权医生轻描淡写地解释着展览的起由,言语间却将缘起同根生的友情表露无遗。
这次摄影展包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到21世纪的香江生活,纯粹黑白二色,记录着几十年来世事变迁的缩影。选择黑白照并不是刻意之为,一是因为当年只有这种手法,二是拍摄黑白照片是周润发最热衷的爱好。“黑白很有味道,很有六十年代的特色,放一百年都没有问题,就像陈年果皮一样,有一阵香味。”发哥用一个顽皮的比喻将那股道不明的感觉生动味觉化。
周润发作品中有一幅香港皇后码头清拆在即的相片。2007年那天,周润发站在最前面拍下了当天皇后码头的境况,成为这里最后的道别。而这个场景,媒体却没有能够记录下来。相片在此刻的意义,是回想着曾经的人面桃花,惆怅不知何处去的感慨。
对于美的定义,周润发与好友黄贵权给出相同的答案:“不一定因为被拍的本体是美好的事物,才能拍出美的照片,那是构图及感受的功力”,许许多多的美好,要“由第三只眼去感应的”。这也是两位好友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观众能够用心感受蕴藏在相片背后的故事。
欣赏美丽,也是门自我修为的课程。
拍照时不是巨星,更逍遥
身为国际巨星的周润发,经常有机会在世界各地拍电影,这也方便了他摄影。“我在香港以外的地方从来没有专门去采风拍摄过,经常是拍电影的时候顺便拍摄。”即使这两件事情经常是同一时间完成,但摄影与演戏对于发哥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摄影更多是内心私密的享受,“我去演戏拍电影的时候,经纪人、助理前呼后拥,看起来很风光。而背着大画幅相机去为拍摄的时候经常累得像狗一样,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去拍摄?这种乐趣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拍电影是为了养家糊口,拍照片才是真正开心,自己独享的。”
在数码和胶片的讨论中,周润发始终淡淡却坚定着自己的拍摄感受,“数码还是胶片其实没有讨论优劣的必要,因为在成像的风格上这根本是不同的两种东西。胶片上的感光银盐颗粒有纵深,排列也是不规则的,通过药剂冲洗之后银盐堆积起来的底片也是有厚薄层次并不规则的。数码相机的影像传感器则完全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像素规则排列。所以虽然数码相机上自动功能非常的先进,但我还是乐于享受拍摄胶片的整个过程。而且我觉得艺术这样的东西,毕竟是要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去创造出来。”说到这里发哥笑着补充说,“所以,没有数码相机找我做代言人,哈哈!”
在发哥看来,拍照是最美好的事情,因为只有空闲时间才能拿着相机去拍照,这件事情本身就逍遥得不得了,“为了拍照你可以去周游列国,而且都是在最美的时刻按下快门,别人看到的只是照片的定格,你却享受到了全部的过程。”
发哥发嫂的摄影生活
一般人都会觉得,周润发家里定会有很多摄影器材,其实发哥并非如此。发嫂说,发哥有一个私人房间放器材,自己打理得非常整洁。至于买相机,虽然发哥花得起,却不会乱花。“相机很贵,所以他很节俭,用旧了一部相机,会卖掉再买新的。他连数码相机都没有,反而有人送了一部给我。”
在生活中,发嫂虽然自己并不喜欢摄影,却非常包容和理解丈夫这个爱好,这种理解不仅仅是支持,还是两个人生活中的乐趣之一。发嫂认为“他开心就好,我不会介意,这是一个很健康的爱好。 ”作为妻子,发嫂是发哥钦点的御用模特,老夫老妻之间还因摄影传出趣事,“他忽然想拍我敷面膜的样子,就叫我敷起来给他拍,我也觉得很过瘾,就照他意思做了。 ”发嫂神情腼腆但幸福地总结,“这是情趣嘛!都老夫老妻了,现在的情趣反而更多。”
进暗房冲印作品的发哥经常会忘记时间,“在暗房没日没夜待24小时都没感觉,老婆只好敲敲门看老公还在不在。 ”热爱黑白摄影的发哥从拍摄到完全每一帧相片都亲手处理,专门从美国订购冲印药水,静静等待黑白影像逐渐浮现,这过程中的无穷乐趣,是他人无法知晓的喜悦收获吧。
很具挑战性的“退休”生活
1997年,周润发的姐姐化名偷偷拿了他的三张作品参展,其中一幅以逆光的西红柿为主题的作品夺得三等奖,这是周润发的摄影作品第一次被大众发现。“那是我太太买回来准备当午餐的小西红柿,很小颗的那种。我当时用的是普通家用照明的荧光灯管,不是钨丝灯。因为光源靠西红柿的距离很近,用钨丝灯的话可能没等拍好就已经把西红柿烤干了。拍摄前我把它放在冰箱里冻了一下,拿出来后就覆盖着一层水汽,看起来质感更好。”
周润发把摄影划分为三部曲——影、冲、放,“影包括相机的使用和认识,取景、采光、正确曝光、景深与快门的关系等等。冲是配合药剂,温度和时间使负片得到适当的反差和粒子。而放则是把拍摄的影像成为照片;通过暗房的技巧,配纸和配药,相纸在盆中由浅至深逐渐显影而至成为一帧照片。”他督促自己多影,多做,多想和多看有关的展览,谦虚认真。
在香港市井街头拍照片,发哥习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拍摄,拍摄完后冲洗出来会送给照片上的人们。他平易近人的个性成为“通行证”,“一般人拍陌生人可能会有隔膜,不太容易沟通,而我是一个演员,认识我的人比较多,被摄者往往很愿意配合我的拍摄。”
沉浮演艺圈这么多年,发哥一直怀着“人一定要懂得感恩”的心境,追求平淡安逸的生活。他打算退休每天待在家做饭给老婆吃,然后拍照片,“我拍电视、电影30多年,留下了不少代表作,可是黑白摄影我只拍了七八年,连一张满意的作品都没有,这很具挑战性。 ”周润发平衡名利与生活的分界线,如同镜头下的黑白二色,简单平静。
Q&A 对话周润发
《摄影之友》:您都有哪些相机,拍戏时用哪个?用大画幅相机会不会很辛苦?
周润发:我有宾德67、玛米亚7MII、沙穆尼的6×8、4×5、8×10、4×10,拍戏的时候一般用禄莱120双反相机,并不麻烦和辛苦。
《摄影之友》:工作中的很多古装场面,是不是为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题材,配合黑白胶片的怀旧氛围?
周润发:用黑白胶卷并不是刻意要去营造怀旧氛围,因为我喜欢用禄莱400度和柯达的黑白胶卷,用柯达的Tir-X比较多,它的宽容度比较大。加上在工作中的古装场面我喜欢用禄莱2.8F的双反相机,光圈比较大适合用现场光拍摄。
《摄影之友》:大画幅的相机在操作的时候,并不像数码那么方便,会不会有很多错过的瞬间?
周润发:数码相机的高速连拍确实可以拍得很快,拍得很多,但是就一定能拍到最关键的瞬间吗?最关键的瞬间往往在两张高速连拍的照片之间。我们拍电影是每秒24张的“连拍”,这么高的速度其实也未必一定能拍到最好的瞬间。大画幅拍摄并不是求多,而是求精。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郭兴欣/吴迎辉 文:罗佳 图:吴迎辉 周润发提供
……
我们去采访发哥的时候,拍摄《黄金甲》时留的成熟的胡子,已经变成了《龙珠》中诙谐的龟仙人胡子,发哥怎么看也不像那个“色情狂龟仙人”。聊起目前正在进行中摄影展,发哥露出标志性微笑,率性、简单而幸福,“我一直在镜头前,现在,希望能身处其后,通过镜头看外面的世界!”在摄影的世界里,他不是万众瞩目的王子,他是沉迷黑白胶片的痴狂者。
当爱好逐渐变为一种生活态度的缩写,已超出找寻“快乐感”,成为对幸福生活的注解。已知天命的发哥过着低调的生活,希望多和家人在一起,摄影对于他来说,也是同样一种平淡天然的生活。周润发喜欢用大画幅的黑白胶片来诠释区别于演戏的光灿炫目,“我喜欢未知的东西。按下快门只完成了拍摄中的一部分,进到暗房把照片做出来之前,你不会知道照片是什么样子。再加上比如拍摄8×10的胶片,光胶片就100块钱一张,所以按快门的时候真的会考虑一下,这一下值不值100块?而且这100块还不含冲洗费哦!”偏执于未知的惊喜,是周润发在胶片里寻觅的金钱都买不来的“喜出望外”。周润发虽然痴迷于黑白胶片,对数码摄影也颇有心得。他说数码相机的出现,减少了“菲林”这个成本,让按快门更加随意,对很多人来说,数码化的确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摄影的乐趣。
“我只想用相片来说我看到的香港故事。”这是此次《香港印象》摄影展发哥最想表达的心愿。
摄影展起“缘”
《香港印象》这个展览完全因“缘”而起。
周润发本来打算自己做一个展览,不料中途策展人失约,展览不得不取消。周润发就去输出照片的地方,拿回原来计划输出的照片,碰巧看到输出店在整理黄贵权一批失而复得的关于香港的老照片。这些勾起无限回忆和怀念的照片让周润发如遇旧友,他就通过输出店找到黄贵权问他是不是愿意一起办展览,黄贵权欣然同意。“前世修来的福,大家做了朋友,又有共同嗜好,当然要惜缘地成全这次展览。”黄贵权医生轻描淡写地解释着展览的起由,言语间却将缘起同根生的友情表露无遗。
这次摄影展包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到21世纪的香江生活,纯粹黑白二色,记录着几十年来世事变迁的缩影。选择黑白照并不是刻意之为,一是因为当年只有这种手法,二是拍摄黑白照片是周润发最热衷的爱好。“黑白很有味道,很有六十年代的特色,放一百年都没有问题,就像陈年果皮一样,有一阵香味。”发哥用一个顽皮的比喻将那股道不明的感觉生动味觉化。
周润发作品中有一幅香港皇后码头清拆在即的相片。2007年那天,周润发站在最前面拍下了当天皇后码头的境况,成为这里最后的道别。而这个场景,媒体却没有能够记录下来。相片在此刻的意义,是回想着曾经的人面桃花,惆怅不知何处去的感慨。
对于美的定义,周润发与好友黄贵权给出相同的答案:“不一定因为被拍的本体是美好的事物,才能拍出美的照片,那是构图及感受的功力”,许许多多的美好,要“由第三只眼去感应的”。这也是两位好友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观众能够用心感受蕴藏在相片背后的故事。
欣赏美丽,也是门自我修为的课程。
拍照时不是巨星,更逍遥
身为国际巨星的周润发,经常有机会在世界各地拍电影,这也方便了他摄影。“我在香港以外的地方从来没有专门去采风拍摄过,经常是拍电影的时候顺便拍摄。”即使这两件事情经常是同一时间完成,但摄影与演戏对于发哥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摄影更多是内心私密的享受,“我去演戏拍电影的时候,经纪人、助理前呼后拥,看起来很风光。而背着大画幅相机去为拍摄的时候经常累得像狗一样,为什么这么辛苦还要去拍摄?这种乐趣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拍电影是为了养家糊口,拍照片才是真正开心,自己独享的。”
在数码和胶片的讨论中,周润发始终淡淡却坚定着自己的拍摄感受,“数码还是胶片其实没有讨论优劣的必要,因为在成像的风格上这根本是不同的两种东西。胶片上的感光银盐颗粒有纵深,排列也是不规则的,通过药剂冲洗之后银盐堆积起来的底片也是有厚薄层次并不规则的。数码相机的影像传感器则完全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像素规则排列。所以虽然数码相机上自动功能非常的先进,但我还是乐于享受拍摄胶片的整个过程。而且我觉得艺术这样的东西,毕竟是要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去创造出来。”说到这里发哥笑着补充说,“所以,没有数码相机找我做代言人,哈哈!”
在发哥看来,拍照是最美好的事情,因为只有空闲时间才能拿着相机去拍照,这件事情本身就逍遥得不得了,“为了拍照你可以去周游列国,而且都是在最美的时刻按下快门,别人看到的只是照片的定格,你却享受到了全部的过程。”
发哥发嫂的摄影生活
一般人都会觉得,周润发家里定会有很多摄影器材,其实发哥并非如此。发嫂说,发哥有一个私人房间放器材,自己打理得非常整洁。至于买相机,虽然发哥花得起,却不会乱花。“相机很贵,所以他很节俭,用旧了一部相机,会卖掉再买新的。他连数码相机都没有,反而有人送了一部给我。”
在生活中,发嫂虽然自己并不喜欢摄影,却非常包容和理解丈夫这个爱好,这种理解不仅仅是支持,还是两个人生活中的乐趣之一。发嫂认为“他开心就好,我不会介意,这是一个很健康的爱好。 ”作为妻子,发嫂是发哥钦点的御用模特,老夫老妻之间还因摄影传出趣事,“他忽然想拍我敷面膜的样子,就叫我敷起来给他拍,我也觉得很过瘾,就照他意思做了。 ”发嫂神情腼腆但幸福地总结,“这是情趣嘛!都老夫老妻了,现在的情趣反而更多。”
进暗房冲印作品的发哥经常会忘记时间,“在暗房没日没夜待24小时都没感觉,老婆只好敲敲门看老公还在不在。 ”热爱黑白摄影的发哥从拍摄到完全每一帧相片都亲手处理,专门从美国订购冲印药水,静静等待黑白影像逐渐浮现,这过程中的无穷乐趣,是他人无法知晓的喜悦收获吧。
很具挑战性的“退休”生活
1997年,周润发的姐姐化名偷偷拿了他的三张作品参展,其中一幅以逆光的西红柿为主题的作品夺得三等奖,这是周润发的摄影作品第一次被大众发现。“那是我太太买回来准备当午餐的小西红柿,很小颗的那种。我当时用的是普通家用照明的荧光灯管,不是钨丝灯。因为光源靠西红柿的距离很近,用钨丝灯的话可能没等拍好就已经把西红柿烤干了。拍摄前我把它放在冰箱里冻了一下,拿出来后就覆盖着一层水汽,看起来质感更好。”
周润发把摄影划分为三部曲——影、冲、放,“影包括相机的使用和认识,取景、采光、正确曝光、景深与快门的关系等等。冲是配合药剂,温度和时间使负片得到适当的反差和粒子。而放则是把拍摄的影像成为照片;通过暗房的技巧,配纸和配药,相纸在盆中由浅至深逐渐显影而至成为一帧照片。”他督促自己多影,多做,多想和多看有关的展览,谦虚认真。
在香港市井街头拍照片,发哥习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拍摄,拍摄完后冲洗出来会送给照片上的人们。他平易近人的个性成为“通行证”,“一般人拍陌生人可能会有隔膜,不太容易沟通,而我是一个演员,认识我的人比较多,被摄者往往很愿意配合我的拍摄。”
沉浮演艺圈这么多年,发哥一直怀着“人一定要懂得感恩”的心境,追求平淡安逸的生活。他打算退休每天待在家做饭给老婆吃,然后拍照片,“我拍电视、电影30多年,留下了不少代表作,可是黑白摄影我只拍了七八年,连一张满意的作品都没有,这很具挑战性。 ”周润发平衡名利与生活的分界线,如同镜头下的黑白二色,简单平静。
Q&A 对话周润发
《摄影之友》:您都有哪些相机,拍戏时用哪个?用大画幅相机会不会很辛苦?
周润发:我有宾德67、玛米亚7MII、沙穆尼的6×8、4×5、8×10、4×10,拍戏的时候一般用禄莱120双反相机,并不麻烦和辛苦。
《摄影之友》:工作中的很多古装场面,是不是为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题材,配合黑白胶片的怀旧氛围?
周润发:用黑白胶卷并不是刻意要去营造怀旧氛围,因为我喜欢用禄莱400度和柯达的黑白胶卷,用柯达的Tir-X比较多,它的宽容度比较大。加上在工作中的古装场面我喜欢用禄莱2.8F的双反相机,光圈比较大适合用现场光拍摄。
《摄影之友》:大画幅的相机在操作的时候,并不像数码那么方便,会不会有很多错过的瞬间?
周润发:数码相机的高速连拍确实可以拍得很快,拍得很多,但是就一定能拍到最关键的瞬间吗?最关键的瞬间往往在两张高速连拍的照片之间。我们拍电影是每秒24张的“连拍”,这么高的速度其实也未必一定能拍到最好的瞬间。大画幅拍摄并不是求多,而是求精。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郭兴欣/吴迎辉 文:罗佳 图:吴迎辉 周润发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