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测试选员工,效益倍增费用省等几则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保险公司,穷学生,牛顿,环保
  • 发布时间:2013-12-20 16:38

  乐观测试选员工,效益倍增费用省

  美国一家保险公司每年花费巨资培训员工,但业绩总是上不去,甚至有些人在培训后就辞职改行了。公司领导为此甚为苦恼,无奈之下,他们花高价请来了曾给许多企业做过成功咨询的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教授。马丁教授在对该公司做出详细调查后,提出了用“乐观测试法”甄选员工的方案,不合格者予以辞退。教授说:“如果你们不赞同我的做法,就另请高明吧。如果你们同意,在执行的过程中请不要施加阻力,只要关注结果就行了。”公司采纳了马丁教授的方案,经乐观测试后,全公司15000名员工竟被裁掉了一半,公司领导见此情况,心里开始打起了鼓,但马丁教授脸上却始终挂着自信的微笑。年底的结果出人意料,该公司销售额竟然是上一年的1.5倍,薪水、管理的支出也节省了一半,整体算下来,纯利润几乎比上年翻了一番。测试结果如此成功,令高管们感到费解,马丁教授解释说:“能否拥有乐观情绪对于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悲观者一旦遇到难攻克的客户就打退堂鼓,而乐观者则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解决,所以,辞退那些悲观的人会帮公司抛掉一些累赘,最终形成精英团队,激起员工之间的竞争,这样效益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从此,该企业明确将“乐观测试”作为招聘新人的必备环节。

  巴尔扎克曾写道:欢乐是希望之花,能够赐她以力量,使她可以毫无畏惧地正视人生的坎坷。可以说,拥有乐观的个性品质,等于预先拥有了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自然构成了选拔人才需要考虑的重要心理特征。而对现有员工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在职场中营造微笑、乐观的人际关系氛围,无疑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激励文化正能量的重要内容。

  把读书机会留给穷学生

  英国格拉斯哥市的一家书店门口总放着一箱旧书待售。有一个靠奖学金过活的穷学生,在箱内看到一本学校指定要看的书,就每天花些时间来读一章。后来他赚够了买那本书的钱,过来要买,不料那本书已不在纸箱里了。于是他走到柜台前询问,老板伸手从背后的书架上取下那本书,递给穷学生道:“有位先生想买这本书,可是我知道你还没有看完呢。”老板的爱心令这个穷学生,乃至后来知道此事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在这件事上,书店老板体现出多种优秀的品质,例如: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爱读书者值得尊重;同情穷人,对穷学生给予关照;关注细节,对穷学生看书一事心中有数;重义轻利,在有人欲买此书时,为了穷学生甘愿放弃赚钱机会……总的来说,这位老板有一种细致入微、尊重关爱他人的侠骨柔肠,而从人本管理角度看,这也正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值得效仿和学习。

  牛顿打格子寻针

  提出“心力管理”模式的江苏企业家刘鹏凯,在讲到企业问题管理时曾说过一个牛顿寻针的故事:大科学家牛顿在一次实验中故意将一枚针掉在地上,让学生们回答怎样寻找。一名学生说:蹲下身子,仔细寻找;另一名学生说,把所有的灯关掉,然后只开一盏灯,逆着光的方向在地面上观察反光现象,发现针的位置;还有一位学生说,用一块强磁铁在地面上划拉,总会找到;再一名学生干脆说,不找了,使用备用针……最后,牛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地上打格子,并按顺序编号,然后按顺序查找。相比之下,此方法似乎愚笨,因为打格子的时间很长,若按其他方法可能马上就把针找到了,但若按其他方法都找不到针时,按牛顿的方法则能够万无一失地找到针,而且能发现其他一切掉在地上的东西。

  爱因斯坦也拿针做过比喻。有人曾问他,你跟我们这些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爱因斯坦回答说:如果让你在干草堆里找到一根针,你会只找这根针,而我会把干草堆里所有的针全部找到。在企业管理中找寻现有的问题正像是寻针,而打格子则可看作是一种既具体又全面的系统思维方法,它有助于我们根据问题发生的时间、场合、环节,找到企业里作为隐患而存在的所有的“针”。

  靠承诺改变自己和世界

  美国人一年制造出15000万吨垃圾,但垃圾分类回收情况却不理想。加州理工大学的心理学家肖恩·伯恩及其同事,在洛杉矶东部一个富庶的大学城克莱尔蒙特中五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了暗中调查,结果发现约有两百个家庭并不回收垃圾。伯恩决定通过实验看看能否改变这种情况。首先,伯恩征得了当地童子军的支持,花三周时间对童子军进行相关培训,然后,实验人员将童子军分成三人一组带到克莱尔蒙特的不同地方,去敲开陌生人的门。开门后,童子军们开始演讲,宣传垃圾回收利用的重要性,随后他们会给当地居民一张承诺卡以及一张贴纸,承诺卡上简单地写着:“我,____,承诺支持克莱尔蒙特的垃圾回收计划。我愿意献出一份力,反对浪费。”而贴纸上则直截了当地写着:“我分类回收垃圾,反对浪费。”接下来6周时间里,实验人员又对当地居民的垃圾回收情况进行了秘密观察。结果发现:那些童子军没有到访过的家庭中,主动进行垃圾回收的家庭只增加了3%;而那些签过承诺书、将贴纸贴在房子上的家庭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家庭新增了20%。

  环保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但要使人们有意识、自觉地履行义务,却需要经常提醒,最好能令其做出承诺。上述实验表明,人们只需花几分钟时间,就能表现出对参加垃圾回收处理行动的意愿,这种承诺释放出了环保的正能量。当然,这种承诺是需要自觉自愿做出的,而不是在外部命令或压力下的“被承诺”,如此才能有效发挥出潜在的力量来。

  在被人否定中成才

  小男孩很喜欢音乐,父母为他请了音乐老师,他却不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拉琴,老师叹气地说他将来成不了作曲家;一个说话很晚、认字也很晚的男孩,被老师骂做大笨蛋,整日只会做白日梦;还有一个男孩,上小学时成绩很差,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一个喜欢雕塑的小男孩,被父亲骂做白痴,去考艺术学院三次都不中,全家人都对他很失望;还有一个年轻人,本是学医学的,后来却放弃医学,转去研究动植物,天天去追狗、捉兔子,父亲骂他不干正经事。但是,上述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伟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贝多芬、爱因斯坦、牛顿、罗丹、达尔文。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断言他人不能成才。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心,认准目标,全力以赴。若因为他人否定就丧失自信,结果只能是自暴自弃,走向深渊。

  好负重的小虫蝜蝂

  唐代政治家柳宗元曾写过一个寓言小品《蝜蝂传》,讲述了一种名叫蝜蝂的喜欢背东西的小虫。它在行走时遇到东西,总是抓过来,昂着头背起来走。它的背上很涩,东西背上去也不会掉下来,因而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它也不肯停止,直到被压得起不来身。有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一旦它可以行走了,还是会像原来那样把东西抓到背上。它还喜欢爬高,哪怕筋疲力尽也不肯停止,终致掉到地上摔死。

  这个小品对当今社会可谓是一个生动写照,且不提现实中的贪官污吏、黑心奸商,单就普通大众而言,它也是一个极为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要合理适度,不可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要懂得量力而行、知足常乐,不要成为权力、名声、金钱、财物、情欲的奴隶,要看破名利的本性,学会放下包袱。若为其所累所困,必将丧失开启智慧、获得心灵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其结果难免也会像文中的蝜蝂一样,为背上过重的负担所压垮,稀里糊涂地耗尽生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