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然:让名贵鱼游进寻常百姓家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 关键字:林浩然,水产苗种繁育,林彼方法
  • 发布时间:2014-01-20 16:46

  

  2013中国水产业风云榜,终身成就奖——林浩然

  颁奖辞:桃李满园、著作等身,年近八十仍然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著名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教授,数十年来为行业解决了多个重大难题、培养了众多人才。一系列成绩和荣誉之下,仍然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和老骥伏枥的雄心,他不愧水产科研界的楷模。

  1934年,他出生在海南文昌一个小渔村,在海边土生土长的他从小就对各种海洋生物充满浓厚兴趣。

  1954年,他大学毕业,60年来一直从事着鱼类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研究。1987年,他发明“林彼方法”,成为国际鱼类学界唯一用中国人名命名的方法。

  21世纪初,他的团队率先在我国实现了石斑鱼种苗规模化生产,让名贵海水鱼游进寻常百姓家。

  2012年,他获国际鱼类内分泌学大会终身成就奖,开创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鱼类分泌学领域荣获最高奖项的先例。

  他,就是林浩然,学术界的泰斗,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老人。

  60年来,林浩然一直坚持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为中国水产苗种繁育工作作出不懈努力。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泰斗:“林彼方法”的发明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餐桌上,大部分水产品还是以四大家鱼为主,而像鲈鱼、鳜鱼等这些名贵的鱼类极为鲜有。当时,毕业留校任教的林浩然就琢磨着怎样可以让这些名贵水产品游进百姓家的餐桌。一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尝试用人工合成的哺乳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进行家鱼的人工催产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1979年,林浩然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留学了两年。正是这两年的留学经历,成了他学术上的重大转折点。选择到加拿大留学,“是因为最出色的鱼类生理学家都在加拿大,这两所大学因鱼类生理学研究闻名于世。”

  1982年从加拿大学成回国后,林浩然和其在加拿大期间的导师彼得教授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下,进行了长达10年的合作研究,并最终揭示了单独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对鱼类催产效果不好的原因。基于此,林浩然建立了使用多巴胺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并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

  1987年,在新加坡“诱导鱼类繁殖”国际学术会议上,这项技术被命名为“林彼方法”。这是国际鱼类学界唯一用中国人名命名的方法,填补了我国鱼类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空白。

  随后,林浩然相继又建立了中国鱼类生殖和生长内分泌学的研究体系,而且建立起养殖鱼类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繁育的技术体系,并在四大家鱼、罗非鱼、中国大鲵等重要水生经济养殖种类的苗种繁育中应用,取得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理论成果。

  解决了淡水鱼的人工繁殖问题,出生在海边、从小接触海水鱼类的林浩然又将眼光放在了海水鱼身上。2001年,林浩然带领他的团队进行“石斑鱼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课题攻关,而今,他们已经建立了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系列支撑技术,整合并健全苗种培育各环节的技术规范,实现了斜带石斑鱼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原本200元一斤的鱼,现在只要几十元。”这条名贵海产鱼,在林浩然的努力下,游进寻常百姓家。

  2012年,林浩然获得国际鱼类内分泌学会大会终身成就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鱼类内分泌学领域荣获的最高奖项。

  尽管已经取得了多项荣誉和成绩,林浩然院士在“2013中国水产业风云榜颁奖典礼”上依然谦逊地认为,水产种业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时间持续性的研究工作去继续努力,而我们目前在杂交育种、基因测序等这些初级和起步的工作还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我们要真正做到用当代分子技术来培育新的品种,还需要长时间的艰苦过程。

  益友良师:教书育人的楷模

  “从教60年已属不易,80岁高龄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上更是稀少,而这一切,林老师都做到了。”林浩然院士2011届博士生、广州市诚一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阳会军在谈到恩师林浩然时,这样评价。几十年来,林浩然院士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所编著的《鱼类生理学》想必学习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并不陌生,已经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

  他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并默默付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广东海大畜牧兽医研究院研究员石和荣在回忆自己做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时谈到,当时每逢实验需要大量取样时,林老师都亲自参与现场指导,并手把手地传授实验技术,“先生的谆谆教诲和严谨的治学风范让我受益匪浅”。如今,年近八旬的林浩然院士,依然会常常跟学生一块去基地取样,亲自动手解剖实验鱼,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据他的学生透露,林老师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实验室,经常在中午一点多和晚上六点多才见他从办公室出来。“在科学领域的追求与探索中,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终必然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林浩然院士正是秉承这样的治学精神培育了几代水产人。

  多年来,林浩然院士一直关心和鼓励年轻学子的学习和成长。2005年,他被海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海南大学拨给了他10万元津贴,而他却将这笔钱在海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

  而后,2009年,在他从教55周年之际,一个以林浩然名字命名的“林浩然院士奖学基金”在中山大学正式成立。这是一个由林浩然院士从多年积蓄中捐出50万元倡议设立的基金,也是他关心年轻学子成长,鼓励学生潜心科研的最好体现。

  如今,林浩然院士已是桃李满园。仅是毕业的博士便有69位,硕士也有47位,并在全国形成了稳定的科研群体。而他的目标是培养百名博士生。

  平凡老人:爱科研也爱生活

  虽然已经享有国际盛誉,著作等身,但是,年近八旬的林浩然院士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一个态度和蔼的平常老人。“跟林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感觉特别放松,也特别开心。”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海发回忆道。

  林浩然院士的夫人卢爱平,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研究员,曾经也是林浩然的学生。1954年林浩然留校当助教,1955年卢爱平入学,林浩然刚好带她的实验课,后来,两人还一起上山下乡。数十年来,他们二人相濡以沫,互相支持,共同走过了半个世纪。

  而今,虽然他的两个女儿均在国外工作、安家,但是,有爱人与学生相伴,日子也并不孤单,生活依然是丰富多彩的。

  2014年将迎来林浩然院士诞辰80周年的日子,他的学生们正在赶制一本纪念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整理旧照片的时候,找出了不少林老师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其中几张打网球的照片显得尤为生动。“林老师网球打得非常好。”他的学生介绍说,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打一个小时网球是林浩然的必修课,晚上偶尔还看看体育新闻。这或许也是他保持充沛体力和干劲的秘诀所在。

  《农财宝典》记者 曾思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