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偏高 须分清分子态还是离子态

  氨氮的危害关键取决于水体pH变化,当水体偏碱的时候,几乎全部为分子态氨氮,是有毒性的,鱼会产生浮头、不跟增氧机的现象。当水体偏酸的时候,几乎全部是没有毒性的离子态氨氮。

  随着养殖市场的发展,养殖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为追求高产,养殖密度的不断提升,饲料投喂量不断增加,给养殖水体带来了巨大的负荷,尤其是惠州博罗地区,很大一部分鱼塘为鱼猪或者鱼鸭混养模式,多年以来,使得水体各种理化指标出现剧烈变化,随着水温的不断降低,气候反常,导致寄生虫、出血病、烂鳃病等疾病不断爆发。

  一般来讲,大量有机质的积累(含饲料沉积物、粪便排泄物、各种水生生物死亡衰败、有机肥料的引入、各种化学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池塘底部环境恶化,底质环境成为了各种寄生虫、细菌、病毒繁殖的温床。各种理化指标,尤其是氨氮偏高,酸碱度失衡,导致鱼类出现各种问题,且问题处理比较棘手,反反复复,周而复始,给养殖户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高密度放养本身对于水体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负荷。一般的饵料利用率都在30-40%左右,也就是说相当于60%-70%的饵料要被浪费掉,沉入塘底。还有不合理的养殖模式,鱼猪混养、鱼鸭混养,导致猪粪、鸭粪、猪尿的不断引入鱼塘。为培养水色,很多人不断的使用鸡粪肥水,实际上,绝大一部分都沉入了水底,这一切,使得塘底有机负荷增加,有机质经过塘底发酵,逐渐转化为氨氮,也就形成了水体氮态循环的第一个过程。在缺氧、藻类较少的环境下,氨氮被进一步转化为亚硝酸盐,并形成累积,这是水体氮态循环的第二个过程。亚硝酸盐经过转化,转化成硝酸盐,此为氮态循环的第三个过程。

  随着温度降低,水体表面温度偏低,鱼塘往往底热表凉,出现返底。表层藻类有时候会随着温度的骤降,突然发生倒藻,此时,氨氮往往极度偏高,或者氨氮与亚硝酸盐同时偏高。

  亚硝酸盐偏高,主要是由于水体缺氧所致,所以,对于亚硝酸盐偏高的鱼塘较为好处理,通过底部增氧,还有就是使用亚硝酸盐降解剂(如亚硝克星),完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般氨氮偏高,在养殖户养殖过程中,常使用的方案就是使用降解氨氮的药物(普遍为氧化剂或者底改类产品),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实际上,氨氮在水体检测的时候,我们用普通的试剂盒检测的为总氨量,也就是说,是离子态氨氮和分子态氨的总量。藻类繁殖首先吸收的就是离子态氨氮,也就是说,高剂量的氨氮,有可能就是藻类繁殖最丰盛的营养源。氨氮的危害关键取决于水体pH变化,当水体偏碱的时候,几乎全部为分子态氨氮,是有毒性的,鱼会产生浮头、不跟增氧机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中毒症状;当水体偏酸的时候,几乎全部是没有毒性的离子态氨氮,所以,不是所有的氨氮都都对于鱼类有害,也并不是只要氨氮高就一定是危险的水质。

  水质分析盒检测得出水体氨氮偏高,说明了水体的营养物质丰盛,也就是水体本不缺乏氮肥。但是,很多鱼塘表现出来的就是底肥很好,但是,表层肥不起来,也就是藻类并不是很好。猪粪塘、鸭粪塘,测出来的氨氮明显偏高,但是水质却偏瘦,主要问题的关键是,藻类繁殖不仅需要氮肥,还需要磷肥与钾肥,达到一定的比例,才可以被吸收利用,否则,只能逐渐沉积。其危害表现为氨氮偏高,一旦水体碱性偏高,就会导致有毒性的分子氨氮对于鱼类造成危害,这就是其中的利害关系。

  所以,我们近阶段依旧提出降碱不降氨的说法。当水质检测氨氮偏高时候,首先检测水体酸碱度,如果水体偏酸,可以用磷酸二氢钾(不要使用磷酸钙,容易板结塘底)加EM菌加利生素(芽孢菌)先后泼洒,几天后可以很快将氨氮吸收降解;如果检测水体偏碱,首先使用应激解毒安等有机酸解毒剂,全池解毒,降低酸碱度,之后用磷酸二氢钾加EM菌加利生素(芽孢菌)先后泼洒,几天后同样可以很快将氨氮吸收降解。

  在氨氮偏高的时候,很多人喜欢使用各种氧化剂,实际上这种方案只适用于平时预防,避免各种有机质沉积,有很大的帮助。当前水体环境往往是超负荷的,整个水体环境基本上是还原性的,也就是说,投入再多的氧化剂,也无法改变强大的还原体系,只能缓解水体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确保鱼体活动正常。

  李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