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热的冷思考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高新区,机器人
  • 发布时间:2014-02-19 14:12

  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05家。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关村科技园成为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至今已经26年了。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国家级高新区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条件下,更加注重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然而应该看到,在高新区风起云涌建设的同时,圈地规模越来越大,GDP目标越定越高,产业规划缺乏特色,“硬件”“软件”建设不配套等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实现转型升级,已经成为高新区的内生动力。

  中央领导同志在2013年8月在大连高新区考察时,观看了虚拟五轴爬行机器人、车用氢燃料电池系统等代表性高技术产品。中央领导说,高新区正在稳步推进。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要体现高新含量,不能搞粗放经营、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的筐子里。

  中央领导对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高新区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笔者看来,高新区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切忌拔苗助长。针对各地的“高新区热”,有必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

  其一:高新区规划要有大格局意识。产能过剩是现在令行业领导头疼的事,究其根本,是因为当初规划布局种下的种子。高新区的建设也是一样,要想在先,想长远。为了迅速扩大产值,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很多地方的高新区引进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企业,确实使得经济体量得以壮大,很多问题迎刃而解。然而,经过时间的检验,资源、环境都亮起了红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时候再想到“腾笼换鸟”,已经是难上加难了。因此,规划之初就立意高远非常重要。

  其二:高新区建设要有当地特色。高新区一般建在城市郊区,机场、高铁近在身旁,有的甚至还通了地铁,交通便利自不待言。然而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高新区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市场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聚集也不是行政命令所能奏效的。青岛毗邻胶州湾,又有着25所大专院校,高新区把海洋装备、生物医药、光电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作为自己发展的核心产业就非常合适。相反,如果在一个IT人才匮乏的地方建软件园,肯定是事倍功半。追求特色创新,应该是高新区所要坚持的。

  其三:高新区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培育。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龙头企业更是产业集聚和创新的源头。高新区能不能建设好,关键在于能否引进龙头企业,能否孵化、培育、扶持当地企业成为龙头企业。鸟无头不飞,就像人们一谈起通信,自然会想到三大运营商;一谈起到机器人产业,马上就提到沈阳新松一样,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容小觑。现实的情况是,全国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往往得到多家高新区的盛情邀请,有的只好拿出自己的一个事业部或者研究院,放到某地高新区,作为支持当地政府的具体体现。高新区也应该加大培育本地“苗子”企业的力度,支持它们尽快做大做强,早日加入龙头企业的行列。

  高新区应该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引擎”,这是国家赋予高新区的使命。高新区应该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赵海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